熱門資訊> 正文
2024-10-08 20:29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楊燕 北京報道
國慶期間,儘管A股處於「休假期」,但港股在短暫的一日假期后並未休市,截至假期最后一日收盤,恆生指數和恆生科技指數均創下近兩年來股價新高。
全線飄紅的基本面上,從2021年下半年就開始「跌跌不休」的CXO板塊同樣迎來了久違的普漲,藥明康德、康龍化成、藥石科技、博騰股份多隻個股一改往日頹勢,漲幅超10%。
股市一片向好之際,對於CXO板塊未來發展的隱憂卻並未消除。
據海外媒體報道,CXO老大哥藥明康德已將旗下子公司藥明生基位於美國費城的基地掛牌出售,並就收購事宜與相關方進行了接洽。此外,同屬「藥明系」的上市公司藥明生物同樣被曝已聘請顧問幫助評估買家對其歐洲部分生產基地的興趣。
10月8日,藥明康德公告迴應了此前市場對於其「拋售部分海外資產」相關消息的猜疑。
公告中提到,藥明康德正在評估各種選項,當前並未就相關事宜形成任何決議,同樣沒有與任何相關方簽署有約束力的實質性協議,最終相關資產是否繼續運營尚存在不確定性。
從發展邏輯來看,海外市場既是CXO公司現在的業務重心,也是未來增長空間的保障,一直以來,頭部CXO公司幾乎都在陸續通過併購或建設產能基地的方式向海外擴張。不過,類似美國《生物安全法案》這樣的潛在政策風險正成為行業不得不考慮的重要風險因素。
「出海」之路風大浪急
作為行業龍頭,藥明康德一舉一動都難免被視為對於行業風向的判斷標準之一。
公開信息顯示,藥明生基是藥明康德旗下全資子公司,成立於2017年,是一家專注於細胞和基因療法的CTDMO(合同測試、研發與生產)平臺。
大家應該還記得,上一次關於藥明生基的新聞,還是在2023年3月,藥明生基關閉其在上海的臨港生產基地,引發行業的廣泛關注,被視為CGT行業轉向的節點之一。
藥明生基旗下原本有四大生產基地,分別位於美國費城、英國牛津、上海臨港以及江蘇無錫。此次涉及的費城生產基地在2020年年末被宣佈正式投入運營,當時藥明康德曾對外表示對該基地進行了擴建,將產能提升了三倍。
從大舉投入到接連「關門」,中間隔着的是整個CXO板塊從揚到抑深度調整近三年。與此同時,藥明生基的潛在客户羣,那些押注在細胞與基因治療領域的小型Biotech公司們,在這三年同樣經歷了從融資盛世到資本寒冬的過程。
和醫藥行業已成規模的化藥、生物藥不同,細胞與基因治療板塊小企業眾多,臨牀研發外包率也高,一度吸引了眾多CXO公司佈局湧入,但隨着整個醫藥板塊的融資下滑,尤其是在眾多MCN公司裁撤細胞與基因治療管線后,CXO公司產能明顯供大於求,不得不收縮戰線,壓低成本。
藥明康德2024年半年報顯示,其高端治療CTDMO業務營收同比下降19.43%,主要是由於商業化項目仍處於放量早期,部分項目延迟或因客户原因取消,以及受美國擬議法案影響,新簽訂單不足等原因。
一位資深業內人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藥明康德選擇拋售部分海外資產,背后應該既有對於當前市場行情的預估,也不可避免有對於當前地緣政治避險的心理,在其看來,儘管美國《生物安全法案》尚未落地,卻始終是懸在大家頭頂的達克摩利斯之劍。
2024年開年以來,包括藥明系在內的整個CXO板塊股價都隨着美國《生物安全法案》風波的進展起起伏伏,海外市場廣闊的前景之外,高風險的特質也展露無遺。
去市場在的地方
CXO行業的興起,原本就是受益於全球醫藥創新的發展和全球化的「溢出」效應,一款藥從立項到上市中間還有着漫長的過程,臨牀前,一期,二期,三期……大藥企們的研發從「十年十億美金」的效率不斷下滑,於是將各個環節拆分外包,以此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中國的工程師紅利承接住了這波機遇。以藥明康德為例,最初起家時,這家公司的收入幾乎全部來自海外企業,隨着近些年國內創新葯市場的不斷增長,收入結構才得以改善。
艾意凱諮詢公司(L.E.K)年中一項全球調查顯示,美國創新葯企對於與中國同行的合作信心降低了30%—50%,約25%的企業計劃考慮轉移其在中國的供應鏈,2%已經行動起來。
這無疑是個危險的信號,當海外「矛頭」對準CXO公司時,市場猶如驚弓之鳥。
歷年財報數據顯示,藥明康德、康龍化成、凱萊英等國內頭部CXO企業基本超過70%的收入來源於海外市場。當《生物安全法案》風波掀起波瀾,不確定性籠罩市場,這就要求還在牌桌上的選手迅速轉換戰略步伐。
從今年上半年各家CXO公司出海進展來看,大家「目的地」已經不限於美國,開始向歐洲、東南亞等地區拓展。
藥明康德在5月宣佈其新加坡研發及生產基地正式開工建設,同月凱萊英宣佈完成首個歐洲研發生產基地佈局,博騰股份也在當月宣告了其斯洛文尼亞的研發生產基地投入運營,九州藥業在上半年先后宣佈將在日本、德國設立全資孫公司建設CRO服務平臺。
藥明生物首席執行官陳智勝此前曾表示,藥明生物在歐洲的業務當前已從最初不到5%增長至30%,以瑞士、德國、英國為主要業務來源市場,個別國家接近中國市場業務規模。
儘管前路危機重重,但在聊起行業未來發展方向時,多名CXO從業者均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CXO行業與醫藥其他板塊不同,某種程度上是存在服務半徑的,全球化是刻在這個細分賽道基因里的戰略,因此出海這個大方向無需質疑,只是未來具體打法仍待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