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與大潤發「分手」在即?阿里折戟新零售

2024-10-01 12:46

阿里已透露將逐步退出傳統零售業務,高鑫零售無疑成為其沉重負擔。可見,阿里巴巴的新零售戰略未能跑通。

原創@新熵

阿里真的要賣掉大潤發了嗎?

9月27日,根據大潤發母公司高鑫零售在港交所發佈的公告,公司股份已於當天上午9時39分起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短暫停止買賣,以待根據公司收購及合併守則發出載有公司內幕消息的公告。

自去年開始,大潤發曾多次流傳被出售的消息,在幾經傳謠、闢謠之后,這則公告的出現,大潤發被出售的命運似乎已是板上釘釘。

關於潛在收購者,市場猜測眾多。目前,市場傳聞的接盤買家有中糧、高瓴資本、潤泰、KKR集團等。

值得注意的是,潤泰在巔峰時分兩度把高鑫零售的約70%股權出售給阿里巴巴。如果其回購高鑫零售,無疑是個高賣低收好買賣。

大潤發成立於1996年,由潤泰集團控股。2000年,潤泰集團與歐尚集團成立控股公司「高鑫零售」,以「歐尚」和「大潤發」兩大品牌推進內地賣場業務的發展。

2010年,大潤發憑藉高達404億元的銷售額,首次超越家樂福,榮登中國超市銷量榜首。2011年,高鑫零售作為大潤發的母公司,成功在港交所掛牌上市,被譽為「最賺錢的超市」。

關店潮與盈利困境

阿里巴巴兩次出手投入500億港元,直接和間接持有高鑫零售72%的股權,從而掌握了對該公司的控制權。高鑫零售的市值攀升至巔峰的1000億。

阿里巴巴通過收購高鑫零售,可以將電商領域的優勢與實體零售領域的優勢結合起來,實現線上線下的深度融合,推動其新零售戰略的發展。從數據上來看,這場合作並未達到預期效果。

高鑫零售過往財報數據顯示,2020年之前,高鑫零售總銷售營收在900億-1000億元之間徘徊,淨利潤則始終維持在28億元左右的水平。在2020年1月1日到2021年3月31日的長達15個月超長財報,營業收入飆升至1243億元,淨利潤更是高達35.72億元的歷史紀錄;但2022財年2021年4月1日到2022年3月31日,高鑫零售的淨利潤卻出現了大幅度下滑,直接轉為虧損7.39億元。

這也是自2011年上市以來首次出現虧損。儘管在2023財年,高鑫零售的淨利潤實現了扭虧為盈,但僅有區區1.09億元。

今年5月,大潤發母公司高鑫零售披露了截至3月31日的2024財年業績報告。報告顯示,公司實現營收725.67億元,同比下降13.3%;全年虧損金額高達16.05億元,上年同期為1.09億元,成為高鑫零售2011年上市以來最大規模的虧損。

報告期內,高鑫零售關閉了20家大賣場。截至2024年3月底,公司擁有472家大賣場、32家中型超市以及3家M會員店。由於大規模的門店關閉,高鑫零售的員工人數也隨之大幅減少。公司員工數量從2023年3月底的107785人,減少至86226人,節省了超過5億元的僱員開支。

截至今年3月末,公司的淨現金為165.04億元,相較於去年同期的194.49億元出現了明顯的下滑。

新零售戰略沒跑通

阿里巴巴收購大潤發,一度被視為中國電商行業的重要里程碑事件。賣身前,大潤發是國內綜超中無與倫比的巨頭企業,有着19年不關一家店的記錄,然而過去的一年內,大潤發卻經歷了大規模關店。

如今看來,阿里巴巴和大潤發的新零售發展戰略未能跑通。

從去年開始,阿里在組織調整、人事變動、資本運作等方面的動作幾乎未曾停歇。今年2 月,蔡崇信透露,阿里會逐步退出傳統零售業務,但這需要一定的時間,具體的實施過程將會依據市場環境的變化而逐步推進。

2024財年的前9個月,阿里已完成了17億美元的非核心資產出售。高鑫零售等業務在內的「所有其它」板塊,2024財年的營收同比減少2%至1923.31億元。由於組織規模過大且業績表現平庸,高鑫零售毋庸置疑的成為阿里一個沉重負擔。

於大潤發而言,當前的解決方案可能在於迴歸零售業的本質。高鑫零售董事長黃明端也明確表示,「增收降本是重中之重,扭虧為盈是公司當前的首要任務。」他呼籲公司要堅守為顧客節省每一分錢的承諾,迴歸零售的本質。

如今,大潤發正面臨着電商行業激烈競爭所帶來的市場格局挑戰。無論最終被哪家企業收購,都必須緊跟市場趨勢,努力探索出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差異化發展路徑。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