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新中國史上的75個「第一」

2024-10-01 08:44

轉自:科技日報

  1.第一架自制飛機首飛

  1954年7月,我國自行製造的第一架飛機初教-5在南昌首飛成功,標誌着我國航空工業由修理轉向製造。

  2.第一臺國產電視機研製成功

  1958年3月,隨着第一臺國產黑白電視機——北京牌電視機的研製成功,我國從此掌握了電視機制造技術。1970年12月,我國第一臺彩色電視機研製成功。

  3.第一枚近程地地導彈發射

  1960年11月,第一枚近程地地導彈「東風1號」發射成功,實現了我國導彈研製史上「零」的突破。1964年6月,我國自行設計的「東風2號」導彈發射成功。

  4.第一批糖丸減毒活疫苗研製成功

  1962年,顧方舟牽頭研製成功第一批脊髓灰質炎糖丸減活疫苗。隨着該疫苗在全國範圍內推廣,脊髓灰質炎病例數開始下降。

  5.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4年10月,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在羅布泊核試驗場爆炸成功,打破了少數國家的核壟斷。

  6.第一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

  1965年9月,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合成牛胰島素,開啟人工合成蛋白質的時代。我國在人工合成生物大分子這一基礎科學領域躍居世界先進行列。

  7.第一次將哥德巴赫猜想證明推進至「1+2」

  1966年,陳景潤通過對篩法的改進,將哥德巴赫猜想證明推進至「1+2」。這是迄今為止關於哥德巴赫猜想的最好證明結果。

  8.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1967年6月,我國第一顆氫彈在西部地區上空爆炸成功。這是繼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后,我國國防科研領域的又一次飛躍。

  9.第一顆人造地球衞星進入軌道

  1970年4月,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衞星「東方紅一號」成功進入預定軌道,標誌着我國在航天技術方面取得歷史性突破。

  10.第一次發現並提取青蒿素

  1972年,我國科學家第一次發現並提取出青蒿素,成功治療瘧疾。青蒿素藥品挽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為人類戰勝瘧疾作出了重要貢獻。

  11.第一次成功培育雜交水稻

  1973年,袁隆平等人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培育強優勢秈型雜交水稻,這是我國水稻育種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1976年,秈型雜交水稻在全國進行大面積推廣種植。

  12.第一次完成珠峰高程精準測定

  1975年5月,我國第一次完成珠穆朗瑪峰海拔高程精準測定,測定結果為8848.13米。2020年5月,我國再次完成珠穆朗瑪峰海拔高程測定,測定結果為8848.86米。

  13.第一顆返回式衞星發射升空

  1975年11月,我國第一顆返回式衞星從酒泉衞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3天后順利返回。至此,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從軌道上回收衞星技術的國家。

  14.第一次進行遠洋科學調查

  1976年3月至5月,萬噸遠洋科學調查船「向陽紅5號」和「向陽紅11號」在太平洋海域成功進行了我國首次遠洋科學調查。調查中使用了多種由我國自主設計、製造和安裝的儀器設備。

  15.第一臺漢字激光照排樣機研製成功

  1979年7月,我國第一臺漢字激光照排系統原理性樣機研製成功,解決了漢字無法被計算機處理的難題,為漢字和中華文明在互聯網時代的傳播和發展創造了條件。

  16.第一個南極科學考察站落成

  1985年2月,我國第一個南極科學考察站——長城站建成,創造了在南極建站最快紀錄,標誌着我國南極考察事業進入新階段。

  17.第一次治癒白血病

  1986年5月,王振義成功治癒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患者,成為世界公認的誘導分化理論治癒癌細胞的第一個成功案例。

  18.第一顆極軌氣象衞星發射

  1988年9月,我國第一顆極軌氣象衞星「風雲一號」A星發射成功,填補了我國應用氣象衞星的空白,揭開了在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和國民經濟建設中使用國產氣象衞星的序幕。

  19.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對撞成功

  1988年10月,我國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首次對撞成功,為我國粒子物理和同步輻射應用開闢了廣闊前景。

  20.第一座自主設計建造的核電站併網發電

  1991年12月,我國第一座自主設計建造的核電站——秦山核電站併網發電,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七個自主設計建造核電站的國家。

  21.第一次載人航天飛行

  2003年10月,我國第一艘載人航天飛船——「神舟五號」圓滿完成飛行任務。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22.第一大水利樞紐工程投產發電

  2003年11月,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工程首批機組投產發電。三峽水庫總庫容393億立方米,裝機容量2250萬千瓦,創造了100多項「世界之最」。

  23.第一條青藏高原鐵路全線通車

  2006年7月,青藏鐵路全線通車,結束了西藏不通火車的歷史。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是世界鐵路建設史上最具挑戰性的工程之一。

  24.第一顆繞月探測衞星發射成功

  2007年10月,我國第一顆繞月探測衞星嫦娥一號發射成功並進入預定軌道,標誌着我國深空探測成功邁出第一步。這是繼衞星發射、載人航天之后,我國航天發展史上又一里程碑。

  25.第一次太空行走

  2008年9月,「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航天員翟志剛出艙活動,實現了我國曆史上首次太空行走。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空間出艙活動技術的國家。

  26.第一個特高壓輸電工程投入運行

  2009年1月,我國第一個特高壓輸電工程正式投入運行,標誌着我國電力輸送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特高壓輸電技術解決了我國電力跨區域遠距離輸送的難題,為大規模開發西部可再生能源創造了條件。

  27.第一次證明誘導性多功能干細胞全能性

  2009年7月,《自然》雜誌等在線發文稱,我國科學家首次利用誘導性多功能干細胞培育出小鼠,在世界上第一次證明了誘導性多功能干細胞的全能性。

  28.第一次發現中微子第三種振盪模式

  2012年3月,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項目組首次發現了中微子的第三種振盪模式,並精確測量到其振盪概率。這項成果被譽為「開啟了未來中微子物理發展的大門」。

  29.第一艘深海載人潛水器下潛

  2012年6月,我國第一艘深海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在馬里亞納海溝成功下潛7062米,創造了世界同類作業型載人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紀錄,標誌着我國海底載人科學研究和資源勘探能力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30.第一款自主研製的大型運輸機首飛

  2013年1月,我國第一款自主研製的大型運輸機「運-20」首飛成功,填補了我國大型運輸機研製的空白。

  31.第一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2013年3月,薛其坤領銜的研究團隊發表文章稱,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是基礎研究領域的一項重要科學發現。

  32.第一顆設計、考覈壽命要求大於5年的低軌遙感衞星發射

  2013年4月,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的首發星——「高分一號」發射入軌。這是我國首顆設計、考覈壽命要求大於5年的低軌遙感衞星。

  33.第一次着陸月球

  2013年12月,嫦娥三號探測器着陸月球,成為我國第一個月球軟着陸的無人登月探測器。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實現在月球軟着陸的國家。

  34.第一大調水工程全面通水

  2014年12月,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南水北調工程是我國規模最大的調水工程,也是優化我國水資源配置、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戰略性基礎設施。

  35.第一顆暗物質粒子探測衞星發射升空

  2015年12月,我國首顆暗物質粒子探測衞星「悟空」發射升空。它在太空中接收來自宇宙的高能原子核、電子和伽馬射線的信號,是世界上觀測能段範圍最寬、能量分辨率最優的空間探測器。

  36.第一臺全部採用國產處理器構建的超級計算機奪冠

  2016年6月,我國第一臺全部採用國產處理器構建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奪得世界超算冠軍,成為當時世界上運算速度最快的超級計算機。

  37.第一次萬米深潛科考開展

  2016年6月至8月,「探索一號」科考船在馬里亞納海溝開展我國首次綜合性萬米深潛科考。在此次科考中,我國自主研製的「海鬥」號無人潛水器創造了10767米深潛紀錄。

  38.第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啟用

  2016年9月,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在貴州省平塘縣落成啟用。這是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

  39.第一款第四代戰機公開亮相

  2016年11月,殲-20首次公開亮相。它是我國自主研製的首款第四代隱身戰鬥機,2011年1月在四川省成都市首飛成功。

  40.第一艘國產航空母艦出塢下水

  2017年4月,我國第一艘完全自主研發製造的國產航空母艦出塢下水,標誌着我國自主設計建造航空母艦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我國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能夠自行建造航母的國家。

  41.第一款自主研製的大型客機首飛

  2017年5月,我國首次按照國際通行適航標準自行研製、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噴氣式干線客機——國產大型客機C919首飛成功。2023年5月,C919開啟常態化商業運行。

  42.第一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採成功

  2017年5月,我國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採實現連續187個小時的穩定產氣。這是我國首次成功試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

  43.第一列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動車組商運

  2017年6月,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中國標準動車組「復興號」由北京南站和上海虹橋站雙向首發,迎來首次正式商業運營。

  44.第一條量子保密通信干線開通

  2017年9月,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干線——「京滬干線」開通。「京滬干線」與「墨子號」相結合的天地鏈路,構建出我國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絡雛形。

  45.第一大水陸兩棲飛機首飛

  2017年12月,世界在研最大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成功首飛。該型飛機是我國為滿足森林滅火和水上救援的迫切需要,首次研製的大型特種用途民用飛機。

  46.第一臺散裂中子源建成

  2018年3月,中國散裂中子源通過工藝鑑定和驗收。建成后的中國散裂中子源成為我國首臺、世界第四臺脈衝型散裂中子源,填補了國內脈衝中子應用領域的空白。

  47.第一次生產0.12毫米寬板超薄觸控玻璃

  2018年4月,我國生產出世界最薄的0.12毫米寬板超薄觸控玻璃,刷新了我國超薄電子玻璃薄型化的生產紀錄。

  48.第一臺萬米大陸科學鑽探裝備首秀

  2018年6月,我國首臺萬米大陸科學鑽探裝備「地殼一號」在松遼盆地成功完成首秀,完鑽井深7018米,創下了亞洲國家大陸科學鑽井新紀錄。

  49.第一長跨海大橋通車

  2018年10月,世界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在廣東省珠海市舉行。港珠澳大橋東接香港特別行政區,西接廣東省珠海市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總長約55公里。

  50.第一大一次性建成的自動化集裝箱碼頭驗收

  2018年12月,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洋山深水港四期工程通過驗收,成為全球一次性建成規模最大的自動化集裝箱碼頭。

  51.第一次軟着陸月球背面

  2019年1月,嫦娥四號探測器首次軟着陸月球背面,並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

  52.第一次5G商用

  2019年6月,我國5G正式商用。截至2024年8月末,我國5G基站總數達404.2萬個,5G移動電話用户達9.66億户。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5G網絡。

  53.第一個跨行政區域國際航空樞紐投運

  2019年9月,我國首個跨行政區域國際航空樞紐——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正式投入運營。過去5年,機場累計保障旅客1.27億人次,開通了216條航線,覆蓋了25個國家和地區。

  54.第一條智能化高鐵開通運營

  2019年12月,京張高鐵開通運營。京張高鐵是全球第一條智能化高鐵線路,也是國家規劃實施的「八縱八橫」京蘭通道東段的重要組成部分。京張高鐵線路全長174公里,最高設計時速350公里。

  55.第一個自主建設運行的衛星導航系統組網完成

  2020年6月,隨着北斗三號最后一顆衞星升空,我國第一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組網完成。

  56.第一大直徑盾構機下線

  2020年9月,最大開挖直徑達16.07米的超大直徑盾構機「京華號」在湖南長沙下線。這台盾構機整機長150米,總重量4300噸,是我國當時研製的最大直徑盾構機。

  57.第一次創造載人深潛萬米紀錄

  2020年10月,我國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在西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成功下潛突破1萬米,創造我國載人深潛新紀錄。2020年11月,「奮鬥者」號在馬里亞納海溝成功坐底,深度10909米。

  58.第一次月面自動採樣完成

  2020年12月,嫦娥五號探測器順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動採樣,並按預定形式將樣品封裝保存在上升器攜帶的貯存裝置中,這標誌着我國首次月面自動採樣任務順利完成。

  59.第一次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

  2020年12月,我國科學家發文稱,他們成功構建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這是我國首次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

  60.第一次實現火星着陸

  2021年5月,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火星着陸。這是我國首次實現地外行星着陸。

  61.第一套設計時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統下線

  2021年7月,世界首套設計時速達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統在山東青島成功下線,標誌着我國掌握了高速磁浮列車成套技術和工程化能力。

  62.第一次實現澱粉全人工合成

  2021年9月,《科學》雜誌在線發文稱,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室實現了二氧化碳到澱粉的從頭合成,使澱粉生產從傳統農業種植模式向工業車間生產模式轉變成為可能。

  63.第一次製備亞1納米柵極長度晶體管

  2022年3月,《自然》雜誌在線發文稱,清華大學科研人員首次製備出亞1納米柵極長度的晶體管,推動了摩爾定律進一步發展到亞1納米級別。

  64.第一次實現1200公里地表量子態傳輸

  2022年4月,潘建偉等科學家發表文章稱,他們利用「墨子號」首次實現了地球上相距1200公里兩個地面站之間的量子態遠程傳輸,向構建全球化量子信息處理和量子通信網絡邁出重要一步。

  65.第一顆綜合性太陽探測專用衞星升空

  2022年10月,我國首顆綜合性太陽探測專用衞星「夸父一號」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開啟對太陽的探測之旅。衞星設計壽命4年,運行在約720公里的太陽同步晨昏軌道。

  66.第一大單機容量水電站投產發電

  2022年12月,世界技術難度最高、單機容量最大、裝機規模第二大水電站——白鶴灘水電站全部機組投產發電。

  67.第一個空間站在軌建造完成

  2022年底,我國第一個空間站正式在軌建造完成,中國載人航天進入應用與發展階段。中國空間站2023年轉入常態化運營。

  68.第一個全超導非圓截面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創造紀錄

  2023年4月,有「人造太陽」之稱的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實現穩態高約束模式等離子體運行403秒,創造新的世界紀錄。它是世界上首個全超導非圓截面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69.第一臺16兆瓦超大容量海上風電機組併網發電

  2023年7月,全球首臺16兆瓦超大容量海上風電機組在福建海上風電場成功併網發電,每年可輸出超過6600萬千瓦時的清潔電能。

  70.第一次高鐵全系統、全要素、全產業鏈在海外落地

  2023年10月,雅萬高鐵正式開通運營。作為中國和印尼共建「一帶一路」合作的標誌性項目,雅萬高鐵連接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和旅遊名城萬隆,是我國高鐵首次全系統、全要素、全產業鏈在海外落地。

  71.第一艘國產大型郵輪交付

  2023年11月,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正式命名交付,2024年1月開啟首航。

  72.第一條1.2T超高速下一代互聯網主干通路開通

  2023年11月,我國正式開通全球首條1.2T超高速下一代互聯網主干通路。該通路總長3000多公里,實現系統軟硬件設備的全部國產和自主可控。

  73.第一座第四代核電站投產

  2023年12月,華能石島灣高温氣冷堆核電站示範工程在穩定電功率水平上正式投產,轉入商業運行。這是我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全球首座第四代核電站。

  74.第一次月背採樣成功

  2024年6月,嫦娥六號着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在鵲橋二號中繼星支持下,成功着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預選着陸區並進行採樣。

  75.第一個深水高壓氣田投產

  2024年9月,我國首個深水高壓氣田「深海一號」二期天然氣開發項目正式投產,標誌着我國完全攻克深水高壓油氣藏開發這一世界級難題。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