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平安之勢:市值重回萬億,股價創3年新高,中國金融核心資產估值修復正當時

2024-09-30 19:59

  來源:市值風雲

  進入2024年后,過去影響平安估值表現的重要因素都在轉向積極。

  9月30日,中國平安A股(代碼:601318.SH)漲停,收於每股57.09元,股價創出2021年7月以來新高;今日,中國平安市值重回萬億關口上方,股價較年內低點已累計上漲近60%。

  中國平安H股(代碼:02318.HK)股價同樣勢如破竹,截至收盤上漲3.2%至每股50.15港元,持續刷新年內新高,較年內低點漲幅接近翻倍。

  (來源:wind)

  9月24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就金融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有關情況舉行新聞發佈會,三部門在會議上連續發佈系列政策,包括將存款準備金率下調0.5個百分點;為證券公司、基金公司及保險公司設立5000億元互換便利額度等。

  24日晚間,證監會正式發佈了《上市公司監管指引第10號——市值管理(徵求意見稿)》,其中明確,長期破淨公司應當披露估值提升計劃。在諸多刺激政策推動下,以保險為首的金融板塊應聲走強。

  從保險板塊指數以及板塊領頭羊——中國平安(簡稱「平安」)的股價漲幅不難看出,此次央行、金融監管總局及證監會攜手拉開了一系列重大政策舉措的序幕,無疑為市場注入了強心劑。

  里昂證券發佈研究報告稱,所有政策顯示監管機構思維有正面轉變,這些金融刺激政策重點與內險股最為相關,並且,該行視中國平安為主要受惠者。

  保險資金周期長、體量大、非常穩定,這三個特點與「耐心資本」天然契合。這預示着中國平安作為國內保險巨擘將在推動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征途上扮演更為關鍵的角色。

  中國古代戰略思想的基本原則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如今,「天時與地利」兼備,關鍵的「人和」內因將決定平安這艘巨輪能否乘勢揚帆、持續領跑。而在最新的半年度財報中,我們找到了平安驅動組織成長和估值提升的「自驅力」。

  收復破「淨」之后,新業務價值引領公司成長

「越是錯綜複雜的問題,就越要根據簡單的原理和朴素的思想進行判斷和行動。我想這是撥開雲霧見南山,直接洞悉事物本質和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  ——稻盛和夫

  平安是一家以壽險及健康險、財產保險以及銀行為三大核心業務的全牌照綜合金融企業。2024年上半年,壽險及健康險貢獻的歸母淨利潤佔比達到68%。因此,壽險及健康險業務自然就是平安集團的「執牛耳」業務。

  目前市場上主流的認知壽險及健康險業務價值的方法是內含價值。

  簡單來説,內含價值由在手保單扣除償付能力額度后的利潤折現值加上調整后淨資產組成。內含價值類似於壽險公司的清算價值。

  (來源:「市值風雲」APP整理製圖)

  僅從內含價值一項來看,2014-2023年這十年間,平安的內含價值由2642億元,逐年遞增至9302億元。

  請注意,以9月30日的收盤價統計,現在平安的萬億市值剛剛超過2023年末其內含價值9302億元,也就是按照保險企業一般的估值指標PEV(市值/內含價值)來衡量,平安剛剛脱離了「破淨」狀態。

  這還沒有考慮到財險、銀行等業務貢獻的價值以及平安整體業務的成長性。而且平安的內含價值仍在增長,2024年6月末其內含價值同比增速達到10.3%。

  (數據來源:平安財報,「市值風雲」APP整理製圖)

  如果説內含價值相當於存量價值,那保單的新業務價值(NBV)就是未來的增量價值。新業務價值,即當期會計年度內新保單能賺取的利潤現值,會對壽險公司的市場價值產生主要貢獻。

  由於NBV增速代表着壽險業務發展的潛力,所以市場對NBV增速非常重視,通常NBV增速越高,市場所給的估值也越高。

  上半年,平安的新業務價值223億元,同比增速達到兩位數(11%),並且,新業務價值連續6個季度正增長,新業務價值率同比提升6.5個百分點,實現了規模和品質的雙增長。

  (來源:平安2024年中報)

  這標誌着經歷改革與轉型陣痛期之后的平安,其核心業務已恢復至正常增長水平,實際增長水平與市場此前擔憂的平安NBV個位數增長甚至是負增長,存在明顯預期差。NBV兩位數增長也為平安未來的業績釋放、利潤釋放打下良好的基礎。

  從平安壽險及健康險的代理人規模,也能夠看到得益於過去幾年壽險業務改革的持續深化,平安壽險及健康業務的質量和效率均得到顯著提升。

  上半年,平安代理人渠道新業務價值增長10.8%,人均新業務價值同比增長36%,個人壽險銷售代理人數量企穩回升至34萬人。此外,銀保渠道保持穩健增長,上半年新業務價值增長17.3%。

  平安代理人的月均收入由2019年的6309元提升至2023年的9813元,今年上半年該數值進一步提高至1.2萬元,同比增長10%。平安代理人規模精簡企穩后,帶來的是「質效提升」,背后深層次原因則是平安與代理人的「雙贏」。

  從數量到質量,從機制到成果,我們看到在新業務價值恢復至兩位數增長的背后,平安凝聚了更具增長性的內核。

  正如平安董事長馬明哲總結:中途蓄力,才能爬坡過坎;乘勢揚帆,方可破浪前行。穩健增長的內含價值與更具成長性的新業務價值,將引領平安的整體業務邁向新臺階。

  外部推手與行業新格局

變不是最重要的,變化的趨勢或趨勢的變化是最重要的,趨勢的變化能讓人發現看得見的未來。——彼得·德魯克

  近兩年,對保險業影響較大的政策變化就是「償二代二期」規則的實施。在「償二代一期」規則下,如果險企的長期保障型產品佔比較高,由此產生的新業務價值佔比提升,使得已銷售保單未來的利潤可以折現回來補充資本。

  我們知道,銷售保單需要消耗資本金,如果資本金不能滿足償付要求,就會嚴重限制業務擴張。

  平安相比於同業是「償二代一期」規則下最大的受益者,其積累了大量的長期保障型保單,新業務盈利能力較強,其剩余資本大於要求資本,可以為其貢獻資本金。

  例如在2016-2020年期間,平安的壽險及健康險的歸母淨利潤、歸母股東權益與核心資本呈現這樣的關係:

  (數據來源:平安財報,「市值風雲」APP整理製圖)

  2016年開始實施「償二代一期」,當年平安壽險歸母淨利潤250億元,歸母股東權益增加了20億元,而核心資本狂增了898億元。

  此后幾年情況類似,例如2020年平安壽險歸母淨利潤950億元,歸母股東權益增加了271億元,而核心資本卻增加了998億元。

  可見,這一階段平安核心資本的增加不再依賴於當年淨資產的增加。這樣一來,平安就不需要通過頻繁增發新股或者發行次級債、可轉換債等來增加核心資本。

  但是,「償二代二期」規則對於計入核心資本的保單盈余有明確的比例限制,保單未來的盈利(折現后)計入核心資本的比例最高不超過35%,導致平安這樣的以往重疾險發展得較好的險企,不得不將計入核心資本的盈余拆分至附屬資本,對其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的影響就非常大。

  不過,經過了兩年的調整與適應,平安的資本結構調整基本完成。截至2024年6月末,平安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08.8%,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64.9%,遠高於監管要求(分別為100%、50%)。

  (來源:平安2024年中報)

  「償二代二期」通過資本嚴監管引導保險業迴歸保障本源,利好行業長期穩定發展。目前平安已實現新老準則的平穩過渡,且償付能力充足率大幅高於監管標準,更重要的是其業務結構更為合理,經營業績更趨穩健。

  從營運ROE這一核心指標,我們看到2023年是平安營運能力的拐點之年,2024H1平安的年化營運ROE為16.4%,較2023年提高了3.2個百分點。這意味着平安的整體業務重回高質量發展軌道。

  (數據來源:平安財報,「市值風雲」APP整理製圖)

  9月11日,國務院發佈《關於加強監管防範風險推動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保險業新「國十條」),這是繼2006年、2014年之后,中央又一次對保險業發展作出的全面部署,也是保險業未來5年到10年新的頂層設計。

  保險業新「國十條」的主線,遵循的正是中央此前提出的「防風險、強監管,促發展」的工作思路,即監管和化險居於優先位置。

  機構設置上,保險業新「國十條」遵循去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減量提質」要求。在此政策指引下,保險業供給側出清或加速,頭部機構如平安的優勢更為凸顯。

  首先,「嚴把保險市場準入關」,「依法從嚴審批新設保險機構。其次,支持頭部做強,中小機構嚴格考覈、加速出清。近幾年,我國險企破產案例少見,但今年來有所突破,8月份監管已公示了國內首個險企破產清算案例。

  總體而言,保險業新「國十條」以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爲主線,后續將成為塑造行業格局、驅動平安強者恆強的有力外部推手。

  平安內核:初心與價值

  貝索斯曾説過:「世界上有兩種公司,一種是儘可能地説服客户支付高利潤,另一種是拼命把價格降到最低,把利潤都讓給用户的公司。」

  這種圍繞消費者的核心需求和自身的長期能力,持續為消費者提供力所能及服務的理念,不由得讓人聯想到平安的「三省」價值主張。

  平安以「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金融業務最根本的價值座標,以客户需求驅動,致力於提供滿足客户需求、物有所值、物超所值的產品和服務。讓客户「省心、省時、又省錢」,被平安視為核心追求,也是公司的頭號工程。

  (來源:平安2024年中報)

  今年上半年,平安在集團層面成立了「三省」推廣工作組,將「三省」工程在各業務條線全面、深入、持久地深入推廣。

  省心方面,平安設計了「平安綜合賬户」通用登錄體系,升級線上智能小程序「任意門」,連接13家成員公司APP,讓「買車買房買保險、投資儲蓄信用卡、醫療健康加養老」一鍵直達。平安產險的一站式「車保險、車服務和車生活」將服務範圍擴展到救援、年檢、代駕等82項之多,讓2億「好車主」生活更簡單。

  省時方面,平安壽險推出「111極速賠」升級服務,為客户帶來「一句話報案、一鍵上傳、一分鍾審覈」的「三省」極速理賠服務體驗。2024年上半年平安壽險的賠付件數超258萬件,理賠獲賠率超99%,其中最快一筆賠付僅用時10秒。

  省錢方面,平安銀行推出「留學生信用卡」,整合集團旗下保險、銀行、醫療健康等資源,為留學生帶來學業、消費、健康、出行等全方位無憂守護及各種優惠折扣,可謂行業內性價比最好的產品。

  (來源:平安2024年中報)

  平安健康全新升級了「平安家醫」家庭醫生王牌服務,為每個中國家庭打造「11312」的一站式主動健康管理服務體系,為綜合金融客户提供一站式醫療養老增值權益。「三省」服務理念,貫穿於客户使用的全流程,目前用户問診五星好評率超98%。

  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平安堅持問題導向,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人民性,以「綜合金融+醫療養老」為戰略指引和業務支點,踐行「金融為民」的初心。

  如今的平安,早已從傳統的金融服務提供商轉變為一個國際領先的綜合金融、醫療健康服務提供商。

  有人將平安的戰略比喻為美國的「富國銀行+聯合健康」,更細緻地看,平安的「綜合金融+醫療養老」戰略其實是前者的升級版。

  綜合金融方面,平安不僅有銀行,還有保險、證券等全牌照金融業務;醫療健康方面,平安不僅有健康保險、人壽保險,還有醫療健康服務,而且依託於「三到」服務體系——到線上、到醫院、到家,平安構建了融合線上與線下的醫療健康服務網絡。

  另外,在科技、AI的賦能加持下,平安已經打造出一個涵蓋壽險、財險、銀行、資產管理、醫療健康服務等多個領域的綜合性業務生態。

  平安集團聯席首席執行官兼副總經理郭曉濤直言:相信在這樣的戰略支撐下,平安未來的業績,將會長期持續、穩定、健康地發展。

  截至今年6月末,中國平安個人客户數達到2.36億。馬明哲曾語重心長地講道:「平安有2億多的客户,其中超1.46億人購買了平安的壽險產品。客户需要的不是一張冷冰冰的保單,而是貼心的健康、醫療、生活等服務。」

  正是在這種「貼心的健康、醫療、生活等服務」生態的催化下,平安獲得了業務協同所產生的「飛輪效應」。

  今年上半年,平安28.6%的新增客户來自於醫療養老生態圈,享有醫療養老生態圈服務權益的客户,覆蓋壽險新業務價值佔比超68%。

  此外,2.36億客户中,持有平安集團內4個及以上合同的客户佔比為24.9%,留存率達97.8%。個人客户的客均合同數2.93個,超過8792萬個人客户同時持有平安多家子公司合同。

  正如郭曉濤所稱,「中國平安不僅是一家將產險、壽險、銀行等公司放在一起的簡單組合,我們將以客户需求為導向,用數字化的手段,讓各家成員公司持續形成1+1>2的化學反應,從而在集團層面上為股東創造持續價值。」

  過去12年,平安的分紅總額持續上漲,最近10年累計分紅金額達到3000億元,上市以來累計分紅超過3400億元。今年年中,平安擬派發中期分紅每股0.93元,繼續保持其注重股東回報的行事風格。

  通過「綜合金融+醫療養老」戰略的推進,平安在服務民生福祉、投身實體經濟、維護金融安全,奮力書寫五篇大文章,為走好中國特色金融高質量發展之路、為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責任編輯:楊紅卜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