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09-27 21:47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石飛月 北京報道
智能手機之后,人類依賴的下一代電子設備是什麼?這是眾多科技大廠一直在思考的問題。Meta、蘋果等巨頭接連入局XR(XR包括VR、AR、MR),以實際行動表達了對這條賽道的看好,而雷鳥創新創始人兼 CEO 李宏偉則直言:「AI+AR 眼鏡的‘iPhone’時刻將會在未來 2-3 年中到來。」
巨頭的認可,業內的看好,讓「熱錢」接連湧入這一賽道。9月25日,雷鳥創新宣佈,該公司完成B+和B++輪融資,僅僅半年時間內,該公司完成了三輪融資,累計融資額超過5億元。其它AR廠商,諸如XREAL、Rokid、INMO等,也在今年獲得了資本的寵愛。
不可否認的是,任何行業都有一個發展過程,尤其AR發展到現在,仍然不算一個成熟的品類,普及度相較於手機而言更是低得可憐,其上游核心零部件、下游內容生態,都需要進一步提升和完善,這也是當前阻礙AR眼鏡普及的重要原因之一。
新融資到手
雷鳥創新的B+和B++輪融資,由嘉興南湖科盈、嘉興南湖嘉新創禾、無錫惠開正合、無錫惠山科創等機構聯合投資。至此,雷鳥創新近半年的總融資額已超過5億元。
本輪融資后,雷鳥創新將以長三角為中心,建設產研中心和生產基地,並持續開展全綵MicroLED光機、SLAM和人機交互算法、大模型及應用場景等前沿技術的研究和開發工作,進一步擴大在消費級AI+AR的技術優勢,形成競爭壁壘。
同樣位列「AR四小龍」的其它三家AR企業也在今年獲得融資:Rokid今年1月宣佈完成由合肥市政府整體主導的近5億元C+輪融資;同樣在1月,XREAL完成6000萬美元的戰略融資;上個月,INMO完成了近億元的 B 輪融資,投資方包括四川發展弘芯基金、成華科創投公司和江西中寰投資集團。同樣在上個月,國內 AR 眼鏡廠商多屏未來也完成新一輪數百萬美元融資。
融資目的之一,便是擴產。雷鳥創新表示,該公司將藉助兩大自有生產基地,實現光機、整機的自研與自產,為AR眼鏡的大規模量產做好準備;XREAL也在宣佈融資時透露,計劃自2025年開始大幅提升AR眼鏡的產能。
不過在wellsenn XR創始人兼首席分析師何萬城看來,受大環境影響,尤其這兩年資本市場和金融市場相對較冷,融資相較於前幾年還是比較艱難的。「頭部這幾家企業能繼續獲得資本投入,一方面説明資本認可這幾家企業的發展路徑和潛力,與此同時,代表資本對於AR賽道還是持看好的態度。」
雷鳥創新、XREAL、Rokid、INMO被稱為國內「AR四小龍」。洛圖科技線上監測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雷鳥創新、XREAL、INMO和Rokid分別位列前四,合計銷量份額達到89.2%。
為什麼是AR
XR(擴展現實)包括虛擬現實 (VR)、增強現實 (AR) 和混合現實 (MR)。在這一範疇中,AR應該算近兩年發展最好的一條賽道。
洛圖科技發佈的《中國VR/AR設備零售市場月度追蹤》報告顯示,2024年上半年,中國消費級XR設備(包括AR和VR)的全渠道銷量為26.1萬台,同比下降20.4%。其中,AR設備銷量同比增長49%,成為整體XR市場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自從去年蘋果推出Vision Pro之后,整個XR產業便迎來了新一輪紅利期,雖然蘋果的第一款MR頭顯市場后勁不足,卻也間接帶動了AR產品的銷售,尤其是市場上提供的更具價格競爭力的產品。也是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在線上市場,AR的銷量開始超過VR,到今年上半年,AR在整體XR線上市場的佔比已經達到55.5%,去年同期僅為30.6%。
因此,新的入局者越來越多,比如去年新入局的星紀魅族,以及一批AR眼鏡新鋭廠商, 多屏未來、致敬未知、VITURE等。
AR市場表現更佳,李宏偉認為,與當下AI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AR眼鏡更適合佩戴的特性有關:一方面,現在的 AI 已經發展到比較成熟的狀態,並進入到多模態實時交互階段,這種能力對於AR眼鏡的加成是很大的;與此同時,AR 眼鏡是 AI 的最佳載體,讓 AI 與現實有更高效和精準的融合,能讓AI隨時出現在用户眼前,而不需要掏出手機、激活屏幕才能看到,且它可以把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融合在一起。
何萬城則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AR增長情況較好,與其各方面成本相對VR來説更低有關,價格也更親民。」
「公司當前有3 條產品線,基於MicroLED+光波導方案的真 AR 眼鏡雷鳥 X2、X3 系列;基於 BirdBath+MicroOLED方案的巨幕觀影眼鏡雷鳥 Air 系列;以及雷鳥與博士眼鏡聯合打造 的AI 眼鏡。」 雷鳥創新方面向《華夏時報》記者介紹道。記者在雷鳥智能眼鏡京東自營旗艦店看到,其多款產品售價爲2000多元,價格較高的一款也不超過5000元。9月25日,星紀魅族發佈了兩款AR智能眼鏡,價格也在2000多元。可見,與MR、VR大幾千元甚至上萬元的價格相比,AR眼鏡的價格明顯對消費者更友好。
不過,行業中也不乏高端玩家,Meta近日展示了首款Orion 全息AR智能眼鏡原型機,該公司稱其為「迄今為止最先進的AR眼鏡」,並透露每副眼鏡的生產成本高達約1萬美元。
生態尚不成熟
當然,無論是AR還是VR,現在的體量還無法與手機這類人手必備的設備相比,從上述第三方數據中可以看出,今年上半年國內AR和VR的總銷量不過20多萬台,而據信通院報告,上半年國內市場手機出貨量為1.47億部,由此可見二者間的懸殊。
不過,這種懸殊也代表着AR未來的市場空間還很大。「從長遠來看,AR行業是追求極致量化的,因為可以隨身佩戴,全球20多億的近視用户,所以市場潛力還是非常大的,與AI結合后,將來的可拓展空間應該是和手機一個級別的。」何萬城説。
中銀國際的最新研報也指出,AR眼鏡的量產難題和用户需求不足問題正在逐步得到解決,預計未來AR眼鏡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0億台級別,併成長為下一代計算終端。
正因如此,AR廠商已經在與眼鏡廠商進行合作,眼鏡廠商也在未雨綢繆。日前,Meta與眼鏡製造商 Essilor Luxottica宣佈延長旗下智能眼鏡產品合作關係至 2030 年,並承諾未來將推出更多雷朋(Ray-Ban)智能眼鏡產品;上個月,雷鳥創新也宣佈與博士眼鏡合作成立合資公司,雙方將共同開展新一代 AI 眼鏡的研發設計、銷售、營銷與服務等工作,首款 AI 眼鏡預計於年底與大家見面;本月,星紀魅族與博士眼鏡簽約,將深化智能眼鏡合作,共同推動星紀魅族 XR 品牌與XR 智能眼鏡的市場推廣與銷售。
至於未來會不會有更好的AR形態,李宏偉認為,AR 眼鏡就是最好的產品形態。「下一代信息生態位是頭部生態位,也就是AR眼鏡,它可以把虛擬信息疊加到現實世界中,進一步覆蓋所有的場景,開車的時候、走路的時候也可以使用;AR 眼鏡的形態天生更接近我們的感官系統,包括眼睛、耳朵、嘴巴,這樣可以以更高效、更低成本的形式幫助我們獲取信息;而且AR 眼鏡更便捷,不需要像手機一樣掏出來使用,可以直接看見信息。」
而當下,對於AR廠商來説,想要推動產品普及,最重要的恐怕就是在硬件和軟件層面的提升。「任何行業都有一個發展過程,上游的核心零部件、下游的內容生態,都要一步一步來。首先是上游核心零部件的問題,如AR的顯示光學、VR的交互、芯片和算力等,都存在一定障礙;而在內容方面,現在還沒有出現能讓消費者滿意的殺手級應用。」何萬城説。
業內也一直在攻克這兩個方面的難題。在硬件上游,歌爾光學便是代表性企業之一,不久前,該公司還在CIOE中國光博會上展示了0.7cc全綵LCoS顯示AR光機模組、0.15cc單綠Micro-LED+樹脂衍射光波導AR顯示模組、4K Micro-OLED+Pancake VR光學模組;在軟件端,Rokid已經舉辦了兩屆AR生態大會,意在培養AR開發者、鼓勵AR應用開發。
責任編輯:黃興利 主編:寒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