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這個重要產業,美國「放中國一馬」?沒那麼簡單

2024-09-27 17:37

説起汽車動力電池,人們很容易想到鋰、鈷、鎳等金屬材料的重要性,而作為電池負極材料的石墨,因為太過常見而容易被忽視。但是近期美國對中國動力電池等產品加徵關税時,卻偏偏放了石墨一馬,讓人重新意識到全球對中國石墨產業的依賴。

儘管中國長期是全球最大的石墨生產國,以低價為國外提供原材料,可是在高端石墨領域卻一度被國外卡脖子。產業集中度低、科研實力薄弱是中國石墨產業的痛點。

轉折點來自中國3C電子、新能源汽車等產業的大發展,終端產品市場的爆發讓國內電池企業實力壯大,有了更多資本來進軍上游產業整合研發,中國在高端石墨領域終於開始迎頭趕上。

關税風暴中的「例外」

2024年9月27日,美國對華加徵的301關税正式生效。美國政府此前發表聲明,對大多數中國商品的關税,包括對電動車的100%關税、對太陽能電池加徵的50%關税,對鋼鐵、鋁、電動汽車電池和關鍵礦物加徵的25%關税等,都將即日起正式生效。

但在這些商品中,卻有個關鍵的「例外」,被美國政府給「豁免」了,這個商品就是石墨。

按照美國政府的説法,對中國石墨加徵的25%關税,將被推迟至2026年纔開始生效。這一決定表明,無論是美國政府還是相關行業,都還需要更多的時間來進行調整和遊說。

事實上,美國政府在此之前已經應各行業要求,多次推迟了對中國石墨加徵關税的日期。這反映出,美國政府在短期內,並沒有做好與中國石墨供應鏈完全脱鈎的準備,顯然是意識到,想要在中國之外重新建立一個可靠的石墨供應鏈,將會是一項複雜且成本高昂的任務,依賴中國進口的高品質石墨產品,已經成爲了美國相關行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可或缺的「黑金」

石墨,是我國少數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礦產之一,也是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資源,是發展新型材料不可或缺的上游產業鏈組成部分。然而,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由於在深加工技術方面的水平不足,我國在高端石墨材料領域面臨着關鍵技術「卡脖子」的問題,市場對高品質石墨材料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不得不每年投入大量外匯,從國外引進價格昂貴的高端石墨製品,以支持先進製造業的發展需求。

多年以前,馬斯克曾在採訪中説:「我們的電池應該被稱為鎳-石墨電池,因為陰極主要是鎳,而陽極主要是石墨,里頭只有一點鋰,就像沙拉上的鹽一樣。」

石墨有着「黑金」的美譽,作為碳的同素異形體,憑藉其獨特的原子排列,展現出了優異的物理和化學特性,諸如耐高温、潤滑、可塑,以及良好的導電和導熱性能。許多人初次接觸石墨,可能還是在小學用鉛筆寫字的時候,但如今,石墨的應用範圍,已經遠遠超出了傳統的書寫工具。

鋰電池陽極的絕大部分(95%)由石墨構成。小到手機、筆記本電腦,大到新能源汽車與電網儲能系統,石墨都是不可或缺的材料。每一千瓦時(kWh)的電池能容量,大約需要消耗1公斤的石墨。據此推算,一輛標準的電動汽車大約需要50至100公斤的石墨,這一數量幾乎是所需鋰元素的兩倍,且佔據了電池總質量近三分之一的比例。

不止是鋰電池,石墨也在覈能產業中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常被用作中子減速劑和反射材料,得益於其優秀的中子慢化性能,成爲了核反應堆設計中的重要組件。

而在鋼鐵行業,石墨被廣泛用作電弧爐(Electric Arc Furnace, EAF)的電極,電流通過石墨電極形成熱弧將廢鋼熔化。弧區的温度通常超過3000攝氏度,接近太陽表面温度的一半,石墨是唯一能夠在如此極端的高温中依然保持穩定的商用材料。相較於傳統的高爐-轉爐鍊鋼(Blast Furnace- Basic Oxygen Furnace, BF-BOF)流程,電爐鍊鋼的碳排放降低了約75%,噸鋼能耗降低了50%以上。

在全球減碳壓力不斷加劇,汽車產業逐步向新能源方向轉型的大背景下,石墨的戰略價值日益凸顯,得到了各國政府的高度關注。

2011年,歐盟首次將石墨列為14種關鍵的原材料之一(Critical Raw Materials for the EU )。隨后,日本在2012年由經濟產業省公佈的「資源確保戰略」中,亦將石墨認定為30種重要礦物之一,並且規定人造石墨作為出口管制物品,須獲得政府許可方能銷往海外。2016年,印度科技部下屬的能源、環境與水資源委員會(CEEW)發表了《印度製造業關鍵非燃料礦產資源》(Critical Non-Fuel Mineral Resources for India’s Manufacturing Sector)報告,明確指出石墨是該國製造業所需的12種關鍵非燃料礦產之一。兩年后的2018年,依據美國總統簽發的行政命令,美國內政部公佈了首份《關鍵礦物清單》,其中石墨被列為對美國經濟與國家安全至關重要的礦物之一。進入2021年,隨着拜登政府就任,其發佈的《供應鏈審查》報告進一步確認了石墨作為電池陽極材料在電動汽車和清潔能源轉型中的核心作用。

國際能源署(IEA)的預測顯示,到2040年,全球對石墨資源的需求量有望達到1602.3萬噸,這一數字將是2021年需求水平的四倍之多。隨着全球經濟向低碳化和電氣化轉變,石墨作為基礎材料的重要性和需求量正在急劇上升。

國際能源署(IEA)對石墨需求的預測

經歷「稀土之痛」

然而,全球石墨資源的分佈,卻呈現出了顯著的不均衡性。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2022年的統計數據,全球天然石墨的總儲量估計約為3.3億噸,這些資源主要集中於土耳其、巴西與中國等國家。具體而言,中國的天然石墨儲量約為5200萬噸,佔全球總儲量的15.8%,位列世界第三,僅次於土耳其和巴西。

世界石墨儲量(2022)USGS

儘管中國並不是全球石墨儲量最高的國家,但它卻是當前世界上最大的石墨生產國與出口國。2022年的數據顯示,中國的石墨產量達到了85萬噸,佔據了全球總產量的65.6%。

世界石墨產量(2022)USGS

但這種「主導地位」卻並不完全是積極的。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石墨供應國,中國承擔着巨大的環保與開採壓力。中國雖然生產了世界上絕大多數的石墨產品,但大部分都是初級產品,處在價值鏈的中低端,附加值很低。

石墨的應用價值,與其純度密切相關,一般來説,純度越高,其導電性能、化學穩定性和熱傳導效率就越好。普通石墨產品的純度通常介於90%到99%之間,然而隨着技術進步,這類純度的產品已難以滿足現代工業,尤其是高端製造業的需求。如在電動汽車中,只有純度大於99.95%的石墨,才能被用作動力電池的陽極材料,因這種高純度石墨具有出色的導電性和化學穩定性,可以大幅提高電池的效能和使用壽命。再往上,用於合成人造金剛石的天然石墨原料要求其純度為99.999%以上;而用於合成第三代半導體SiC晶圓的石墨粉的純度要求更是高達99.9995%以上。

在光伏、半導體、鋰電池及核電等行業,對於高純度、高密度、高強度的特種石墨(即「三高石墨」)的需求正逐漸增加。特種石墨的純度通常超過99.99%,適用於對材料性能有嚴格要求的應用場景。

然而長期以來,國產石墨的純度只能達到99.95%,而對於純度達到99.99%及以上的高純石墨,則完全依賴進口。這種情況不僅限制了中國在高端石墨產業領域的發展,也增加了相關行業的成本。2012年,中國進口的人造石墨數量創下了歷史新高,達到了42,857噸,比前一年大幅增長了28%,這一現象引起了業內外人士的高度關注。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呼籲保護我國珍貴的石墨資源,並在尖端領域加強技術研發和創新。

2016年,民進中央在全國政協會議上提交了第0671號提案,呼籲政府儘快規範石墨產業發展,並加強戰略性資源儲備。提案指出,我國石墨產業長期以來面臨「低端產品產能過剩」和「市場供過於求」的問題,導致寶貴的石墨資源以低廉的價格大量流向海外市場。

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在追求出口創匯的大潮中,石墨行業經歷了所謂的「黑色風暴」。當時,中國石墨行業以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為代價,佔據了世界大部分市場份額。然而,由於行業內部的惡性競爭,石墨資源的價格一直維持在較低水平,且開採技術幾乎沒有進步。儘管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石墨出口國,但在高端石墨深加工技術方面缺乏核心競爭力。

由於特種石墨在覈能及軍工領域的重要性,掌握先進深加工技術的國家往往採取「以購代採」的策略,即選擇從國外進口,而非開發本國資源,並對相關技術實施嚴格的保密措施,限制其出口。

例如,日本作為中國最大的石墨市場之一,進口的石墨佔中國總出口量的32.6%,並且將部分進口的石墨礦石存儲於海底,以備不時之需。韓國則封存了本國的石墨礦山,不予開採,並利用中國產品的低價優勢大量進口。美國雖然擁有豐富的石墨資源,但選擇不進行開採,每年從中國進口的石墨量約佔中國總出口量的10.5%,同時對本國的石墨資源進行立法保護,以確保其長期的戰略安全。

此外,中國石墨產業還面臨着嚴重的「低出高進」問題。以德國西格里(SGL Carbon)、法國卡朋羅蘭(Carbone Lorraine / Mersen)、日本東洋炭素(Toyo Tanso)、瑞士特密高(TIMCAL / Imerys Graphite & Carbon)為代表的國際大型企業長期控制着全球高端石墨產品的供應。中國以極低的價格出口原始石墨資源,而這些資源在國外經過加工和提純后,再以極高的價格進口回國,價格翻了數十倍,甚至更多。民進中央在第0671號提案中提到,2011年,中國天然石墨的平均價格約為4000元/噸,而進口的高純石墨(純度99.99%以上)的價格則超過20萬元/噸,價格相差近50倍。

在2021年的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車株機黨委書記、董事長周清和提出了《關於推動石墨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建議》。他指出,中國石墨產業存在着低端產品過剩、資源低價外流的現象,而高技術產品卻需要高價進口,讓人聯想到當年的「稀土之痛」。

人大代表周清和視頻截圖

人大代表周清和視頻截圖

受到下游光伏、半導體、新能源電池、核電等領域快速發展的影響,中國特種石墨長期處於供給不足的狀態。

石墨的「東北振興」

在中國東北部的廣袤土地上,黑龍江省因其豐富的石墨礦藏而著稱,其已探明的石墨儲量超過全國總量的一半。這里的石墨多以優質的鱗片狀存在,這種形態的石墨易於提純,具有較高的工業價值。

儘管黑龍江擁有如此重要的自然資源,但其石墨產業的發展,卻一直未能實現與其資源相匹配的水平。

曾有一位擔任過黑龍江某市副市長的官員言辭尖鋭地指出,該省內的石墨行業主要是輸出石墨初級產品,產業鏈較短,產品附加值偏低,並且對資源造成的破壞極為嚴重。企業規模也普遍較小,從事初加工的企業數量有限,高端企業更是少之又少,眾多生產初級產品的企業擠在一起,設備工藝陳舊老化,採礦、選礦工藝歷經數十年都未曾有過重大的變化與突破。石墨企業也大多不是專業廠家,基本沒有獨立的研發機構和高級科研隊伍,技術人員極為匱乏,一旦遇到難題,就只能臨時聘請外部專家來解決。自主創新能力嚴重欠缺,全省二十多個石墨企業中,科技人員僅佔職工總數的 2.4%,其中專門從事石墨專業的技術人員更是鳳毛麟角。

因此,如何吸引更多的優質企業入駐,推動產業升級,提高產業鏈的整體技術水平,對於黑龍江石墨產業的未來發展而言至關重要。

2019年7月,黑龍江省政府發佈了《黑龍江省石墨產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通過對接國內外領先企業,如五礦集團,並藉助與廣東省的合作關係,吸引大型企業的投資,以期引進更多戰略投資者,推動一系列產業項目的實施。

作為這一戰略的一部分,五礦集團與鶴崗市、貝特瑞與雞西市的合作堪稱典範。

深圳貝特瑞是一家全球領先的負極材料製造商,2010年,貝特瑞與黑龍江省雞西市達成合作,成立了雞西市貝特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在雞西市麻山地區,貝特瑞投資建立了麻山負極材料產業園。這座產業園區不僅是貝特瑞在東北的重要生產基地,還是雞西市深化產業鏈佈局的關鍵一步。園區內的一家企業——黑龍江多凌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其總經理李雲鵬曾表示,公司可年產1000噸石墨烯粉體,每噸的市場價格區間為30萬至50萬元人民幣,且所需的原材料均能在園區內部獲得供應。

此外,通過設立超碳公司、恆山長源礦業以及龍鑫碳素等子公司,貝特瑞逐步建立起一套包含負極材料、高純石墨、超級活性炭及超高功率石墨電極等多元化的深加工產品體系。依託設在深圳總部的強大研發力量,貝特瑞成功引入了一系列先進的製造技術和創新產品,並在雞西實現了規模化生產。

此外,貝特瑞還積極與當地企業,如申太新能源、普翔新材料等開展技術交流和市場分析,為這些合作伙伴提供技術支持與指導,並派出超過20名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現場培訓。同時,貝特瑞與哈爾濱工業大學、黑龍江工業學院及黑龍江技師學院等教育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為學生提供實習和技術培訓的機會,創建了人才培養和實習基地,從而幫助當地解決了人才引進與留存的問題。這些舉措不僅提升了當地的技術水平,也為東北邊陲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而五礦集團與鶴崗的合作,則開始於2017年。

2017年,鶴崗市開始與中國五礦等大型企業接觸,邀請五礦集團專家對雲山石墨採礦區等地進行實地考察,希望藉助五礦集團的資源和技術優勢,振興這個因煤炭資源枯竭而陷入經濟困境的城市。

2019年初,中國五礦集團與黑龍江省政府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並與鶴崗市政府簽訂了礦產資源開發與新材料產業合作協議。雙方致力於在鶴崗市打造一條從採選到球形石墨,再到負極材料等深加工環節的完整產業鏈,形成「資源+產能+新材料」的產業集羣模式。

同年12月,由中國五礦集團、鶴崗市政府、黑龍江交通投資集團、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公司、華潤集團及蘿北縣政府共同組建的中國五礦集團(黑龍江)石墨產業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在不到11個月內完成了資源整合、產業規劃、可行性研究設計及公司註冊等一系列前期工作。

地質勘探數據顯示,鶴崗市已探明的石墨礦石總儲量為20.08億噸,其中雲山特大石墨礦位於蘿北縣,儲量達17.31億噸,被譽為「亞洲第一礦」。此前,由於礦權分散,許多小型企業在此區域內進行無序開採,導致礦區管理混亂、開採效率低下等問題頻出。

中國五礦集團進駐后,採取了「小礦成大礦」的資源整合策略,成功整合了鶴崗蘿北雲山石墨礦,使礦區內的石墨礦石資源總量超過了15億噸,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單一晶體石墨礦。在合作過程中,五礦集團向鶴崗市石墨產業項目派遣了包括一百多名高端專業人才在內的專家團隊,其中不乏擁有博士學位的專家,他們活躍在礦產開發、智能化建設、資源綜合利用以及新材料研發等領域。

鶴崗市蘿北縣雲山石墨礦區航拍

五礦集團的專家們專注於天然石墨材料的應用技術、負極材料及其前沿技術的研究與開發,並積極推進產學研平臺建設。自成立以來,五礦石墨公司已經構建了一個從基礎研究到應用技術研發,再到工程產業化的科技創新體系,培養了一支高水平的科技創新團隊。

五礦集團持續加強科研平臺建設,建立了包括石墨材料製備室、負極材料製備室、高温實驗室、污水處理化學工作站、電池測試實驗室和物理化驗室在內的完備實驗體系,為石墨產業的技術革新提供了有力支撐。

經過三年多的研究與發展,五礦石墨在石墨全產業鏈多源固廢資源化利用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開發了一系列新技術,如石墨資源協同開採與固廢源頭減排技術、石墨「柱-機聯合」分質分選鱗片保護技術、多盤高收率球形化技術、球形石墨尾料製備高容量負極材料技術等。同時,還研製了諸如閃速浮選機、高收率球形化成套設備等新型裝備,多項技術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今年3月,五礦石墨宣佈,與頂立科技聯合研製的石墨連續式高温純化設備成功啟動運行,該設備最高温度可達3000℃,長期使用温度達到2850℃,可將石墨純度快速提升至99.99%以上,實現了天然石墨的高效、穩定提純。

9月3日,五礦集團又在黑龍江鶴崗召開新聞發佈會,宣佈了另一個重要的科研進展——他們在石墨高温純化技術上取得了關鍵性的突破。這項技術突破是由中國五礦集團旗下的科研團隊,在首席科學家王炯輝博士的帶領下完成的。團隊運用了包括物理化學提純法、低温與高温連續提純工藝以及超高真空提純在內的多種創新方法,成功地將石墨的純度從原有的95%大幅提升至99.99995%以上,從而生產出了超高品質的石墨樣品。

除了企業自身的努力外,黑龍江省政府也一直在積極支持和鼓勵企業進行技術攻關。2023年,黑龍江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發佈了《黑龍江省支持石墨企業應用轉化新技術實施細則》。根據這一《細則》,對於那些承擔了「破瓶頸」技術,並且通過第三方認定符合獎補條件的石墨企業,政府將按照其在承接轉化「破瓶頸」技術過程中所發生的固定資產投資額(不包括房屋、廠房等土建費用)的10%給予事后補助,補助金額最高可達500萬元人民幣。

此舉不僅是對石墨企業技術創新的一種直接經濟支持,同時也為黑龍江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推動力,通過政府與企業的共同努力,加速技術成果的轉化應用,進而促進區域經濟結構優化升級。

在全球競爭中立足

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國內對於進口石墨的依賴正在逐漸減弱。根據海關總署的數據記錄顯示,自2021年起,中國的人造石墨進口量呈現出持續下滑的趨勢。具體而言,2021年全年累計進口量為28,400噸,而到2022年,這一數字降至19,400噸;2023年,進口量進一步縮減至15,600噸。這表明,在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下,中國本土石墨產業鏈正在不斷升級和完善,國內市場對進口高端石墨材料的需求正在逐步減少。

需要承認的是,儘管國產石墨的產量與品質都在穩步提升,但行業內部仍面臨一些挑戰。擁有完整產業鏈佈局的企業相對較少,尤其是在特種石墨領域,供應依然緊俏。儘管產能有所擴大,但增速並未達到能夠完全匹配市場需求的程度。此外,在產品的純度、穩定性以及一致性等核心性能指標上,國內生產廠商相較於國際先進水平還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市場上部分高技術含量的石墨製品仍需依賴進口,且這類產品的單價還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

儘管如此,中國石墨產業的進步是有目共睹的,且其作為戰略性資源的地位已經愈發穩固。

2023年10月17日,美國商務部長吉娜·雷蒙多宣佈了針對中國的半導體出口管制的新措施,新措施不僅擴大了對人工智能(AI)芯片及半導體制造設備的限制,還將13家中國企業加入了「實體清單」,面臨嚴格的出口控制。

作為迴應,中國商務部和海關總署於2023年10月20日聯合發佈了公告,宣佈將幾種高敏感石墨物項納入兩用物項出口管制清單。具體而言,純度超過99.9%,抗折強度大於30兆帕(MPa),密度大於1.73克/立方厘米的人造石墨材料及其製品,以及天然鱗片石墨及其製品(包括球化石墨、膨脹石墨等),均被列入管制範圍。未經中國政府許可,上述物品將不得出口。

中國商務部發言人在解釋這一決定時表示,這一限制措施是出於「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的需要」。儘管此次出口管制並非全面禁止相關物品的出口,但仍被外界視為對中國受到的美國半導體制裁的一種潛在反制措施。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研究員艾米莉·本森(Emily Benson)評論説:「這是一個明確的警告。中國是否會真正採取行動?也許不會,但這確實傳達了一個信號——如果美國運用更多的經濟工具對抗中國,那麼被報復的風險也會相應增加。」

2024年9月13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公佈了針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税的最新調整細則,其中一項重要決定是延迟對進口石墨徵收關税的生效日期至2026年。

這項決定是在考慮到汽車製造業者與電池生產商的強烈反對意見后做出的。綜合路透社等國際媒體報道,自2020年5月以來,USTR多次應電動車製造企業的申請,為特定類型的合成及天然石墨提供關税豁免,此前已連續四次延長豁免期,而美國的電動車和電池製造商們仍在爭取繼續延長這一期限。

統計數據表明:2022年期間,美國共消費了約7.2萬噸石墨,其中超過三分之一的進口量源自中國,即便美國能夠通過與澳大利亞、加拿大等第三國的合作來重構其石墨供應鏈,這一過程也將伴隨着高昂的成本。

美國一方面對從中國進口大量石墨的現狀感到擔憂,另一方面又深感無法擺脫對中國石墨的依賴。中國石墨產業之所以能夠在全球市場上佔據如此重要的一席之地,不僅因為其豐富的資源儲量,更在於其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中國是少數同時具備了礦產資源和技術實力的國家之一。

以福特汽車公司為例,在USTR正式公佈調整結果前,該公司曾多次提出請求,要求減輕對中國石墨的關税負擔,並明確指出其所需的石墨幾乎完全依賴於中國供應。特斯拉公司同樣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強調目前只有中國供應商能夠滿足特斯拉的質量標準及產能方面的需求。

此外,諸如SK Innovation和LG Energy Solution等電池製造的領軍企業,也公開反對對中國石墨加徵關税。這些公司均表示,儘管已嘗試尋找替代供應商,但在技術規格和生產規模方面,目前還沒有任何一家美國或其他國家的供應商能夠達到它們的標準。

得益於政府和企業的共同推動,中國石墨產業的技術障礙正在逐步被克服。中國在全球石墨供應鏈中的核心地位,終於可以在全球貿易和技術競爭中發揮其應有重要戰略性作用。隨着一個個技術難關的成功跨越,石墨產業將能夠更好地支撐國家的重大項目和工程,為中國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堅實的原材料保障。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