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從修美樂看生物類似藥的價格戰

2024-09-26 17:52

儘管在IRA(《通脹削減法案》)的壓力下,艾伯維已經不再通過專利叢林限制修美樂的生物類似藥上市,但是修美樂的替代速度並不快,直到2024年二季度纔開始加速。截至2023年底,修美樂的市佔率仍然有97%,市場一度認為PBM是爲了賺取高額的Rebate而不願意進行仿製藥替代。但隨着2024年二季度CVS旗下的PBM公司將修美樂的產品逐步全額替代,市場看清了PBM在仿製藥替代的另一種策略——自營貼牌。

2023年8月,CVS宣佈其成立了一家專門的生物類似藥公司:Cordavis,主要與藥企聯合提供生物類似藥。Cordavis提供的第一款生物類似藥是諾華旗下的山德士生產的修美樂仿製藥Hyrimoz。CVS目前提供高標價和低標價的Hyrimoz以及無品牌的adalimumab-adaz。不過,除了和山德士合作,Cordavis和艾伯維也共同發佈了一款修美樂的產品。由於CVS的市佔率達到30%以上,根據Drug Channels轉引德意志銀行分析師James Shin的數據,截至2024年8月,Cordavis和山德士合作的產品佔據12%的市佔率,與艾伯維合作的修美樂佔10.6%,其他生物類似藥佔6.6%。修美樂的原研藥仍然佔據70%的市場。

由於PBM市場由三大巨頭控制了80%的市場,目前修美樂還佔據70%的市場份額,原因是Cigna旗下的Express Scripts和聯合健康旗下的OptumRx還未跟進。但這兩家也已經開始行動,如果明年都能使用其自身的貼牌產品,修美樂的市場份額預計將下降到20%以下。

Cigna旗下的PBM公司Evernorth於2024年4月宣佈通過其子公司自有品牌分銷商Quallent Pharmaceuticals去生產修美樂的仿製藥。不過,Evernorth將與兩款產品合作,分別是Alvotech和Teva的Simlandi以及Boehringer Ingelheim的Cyltezo。

從目前披露的定價策略來看,Evernorth將修美樂的生物類似藥的標價都固定在原研藥的46%,既沒有采取高標價也沒有采取低標價。顯然,Evernorth故意將價格策略模糊化,但整體的目標應該是強化更有競爭力的標價模式。由於標價並不是低到只有原研藥的15%,其Rebate的空間相對較大,為保險公司和企業獲取Rebate返還留足了空間。但對想要為員工提供更低自付價格的企業和保險公司,這一策略並不具有吸引力,可能未來還是需要低標價的產品填補空白。

而聯合健康旗下的PBM公司OptumRx準備推出生物仿製藥採購商和自有品牌製造商NUVAILA。雖然NUVAILA沒有明確馬上就要推出修美樂的生物類似藥,但醫保談判藥品強生的Stelara已經被列入目標。

修美樂的仿製藥替代的緩慢並不是PBM公司不願意替換,而是其策略從賺取Rebate(返點)轉向藥品本身的利潤,背后的原因是PBM公司的主要收入不再依靠Rebate,而是將其返還給了保險公司。

由於PBM不再依靠Rebate賺錢,其獲取高額Rebate的動力已經來自支付方本身。根據EPIC旗下公司PSG的一項調研,60%的保險公司能夠獲得100%的返點金額,但其余40%則不能獲得所有返點,獲得的具體比例要按照和PBM談判來決定。但即使不能獲得所有返點,大部分保險公司還是獲得了90%以上的返點。因此,當前PBM的真實收入更多來自Spread。支付方給到PBM的支付價格,可能比PBM支付給零售藥店的價格高出很多。支付方和零售渠道信息不相通,其中的價格差距就是Spread。

由於國會和FTC對PBM的監管越來越嚴,無論是Rebate還是Spread,PBM都有可能失去。但自營貼牌的藥品收入是不會被監管打擊的,這也意味着PBM將重心轉移到了如何做大自身藥品的收入上來。

隨着PBM向上遊延伸,一個大型PBM只綁定1-2個生物類似藥產品或將成為主要的商業模式,這對稍晚進入市場的其他生物類似藥會帶來明顯的影響。由於3大PBM公司掌控了80%的市場份額,其他生物類似藥將難以獲得足夠的市場回報。不過,從之前生物類似藥的競爭態勢來看,一般只有前3款進入市場的產品才能獲得優勢的市場份額,而之后進入市場的就很難獲得競爭優勢,原因也在於各自與3大PBM公司進行了綁定。

通過自營貼牌,只要能將藥品收入全部收入囊中,PBM可能對低標價不會再排斥。而在三大巨頭之外,其余的中小型PBM都早已擁抱低標價藥品。不過,未來高標價高回扣模式是否會減少還要取決於監管。如果國會兩院正式通過了要求PBM改革的法案,Rebate和Spread都可能被剝奪,PBM的發展模式或將迎來徹底的變革。這將對生物類似藥的價格戰也將形成新的推動力,低標價低迴扣模式或將成為主流。

(轉自:搜藥)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