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尹海任眾安保險掌門半年多,上半年淨利跳水超7成

2024-09-26 20:54

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作者:宋涵

出品:全球財説

短短10年即完成行業開荒、赴港上市的國內首家互聯網保險科技公司眾安保險(06060. HK),於2024年迎來第二個新十年。然開局不甚樂觀,主營保險業務拖累歸母淨利大降超7成。

《全球財説》此前在分析該公司2023年年報時即大致分析過未來盈利情況,去年該公司能夠盈利是由於子公司眾安國際出錶帶來的確認一次性投資收益,盈利的長期穩定性仍存疑。2024年半年報就驗證了這一點。

01

保險業務拖累淨利下滑

2024上半年,公司實現總保費152.38億元,同比增長5.36%。總保費體量位列國內財險行業第9名。然保費增速較2023年同期37.5%,下滑明顯。

從保費結構來看,眾安保險依託「保險+科技」雙引擎驅動,保險分部業務圍繞健康、數字生活、消費金融、汽車四大生態展開。其中,汽車板塊保費增速最快同比提升34%達11.02億元。保費佔比最高的還屬數字生活為48.7%達74.14億元,同比增長27%。

此外,健康和消費金融保費均下滑,較2023年同期分別同比下滑9.6%和21.6%,降至45.38億元和21.83億元。

保費增長並未帶動利潤增長。2024上半年,眾安保險歸母淨利由2023年同期2.21億元,大幅下滑75.11%,降至0.55億元。

報告期,公司承保溢利大幅下滑39.96%,減少2.09億元,僅 3.14億元;受制於利息和股息收入同比下滑10.9%和37.1%影響,公司投資收益淨額虧損1.71億元,同比大幅下降174%。

分業務結構來看,眾安保險歸母淨利大降,源於對集團淨利貢獻最大的保險業務淨利同比大幅下滑69.13%,降至1.38億元。其中,保險承保溢利2.81億元,同比下滑41.58%。投資收益淨額-1.74億元,較2023年同期1.46億元,同比由正轉負。

相較而言,公司科技和銀行業務有較大改善,虧損大幅收窄。兩大板塊業務淨虧損分別由2023上半年末的-2.47億元、-1.77億元,收縮至-0.83億元和-0.46億元。

綜合成本率作為衡量財險公司經營效益的重要指標之一,其數值高低直接反映了險企的盈利能力。2024上半年公司承保綜合成本率為97.9%,同比增長2.1個百分點。

四大生態保險業務承保綜合成本率均在9成以上。除汽車承保綜合成本率有所改善外,其他三大生態業務均有所攀升。尤其數字生活和消費金融受高賠付率影響,承保綜合成本率接近100%盈虧紅線,分別為99.9%和99.1%。

此外,公司投資端表現同樣值得關注。

截至2024上半年末,集團投資資產總額385.68億元,同比微降1.59%。其中,境內保險資金投資資產總額約376.98億元,同比微降1.32%。

基於債券市場震盪走強,權益市場波動影響,公司境內保險資金投資策略與其他A股上市險企趨同,債券投資佔比較重,近5成;股票佔比僅4.2%。

2024上半年,公司保險資金實現總投資收益6.20億元,同比下滑14.25%。總投資收益率(年化)3.3%,同比下滑0.7個百分點;淨投資收益率(年化)2.3%,同比增長0.1個百分點。

02

成立11年,盈利備受詬病

作為首家互聯網專業保險公司,2013年成立之初眾安保險聚集了騰訊、平安、阿里三大巨頭,被外界戲稱「三馬同槽」。

得益於資本扶持短時間內眾安保險保費規模迅速擴張,然時至今日其盈利仍未走上正軌,是經營中的最大痛點。

2014-2023年,公司歸母淨利分別為0.37億元、0.44億元、0.09億元、-9.97億元、-17.44億元、-4.54億元、5.54億元、11.65億元、-11.12億元、40.78億元。2017上市當年出現鉅額虧損,並連虧3年。總體來看,淨利大起大伏,盈利很不穩定。

2023年借眾安國際出表東風,由眾安保險附屬公司轉為合營公司,眾安保險確定一次性投資收益37.84億元,外力助長業績翻盤,略顯「名不副實」。

2024年度過半,眾安保險歸母淨利同比大幅下滑超7成,致使下半年業績承壓明顯。

從行業來看,2015年前后涌現出眾安保險、泰康在線、安心財險、易安財險四大專業互聯網保險公司,乘着互聯網東風,吃着流量紅利,藉助多方資本扶持,早期均實現保費規模迅速擴張,然並未帶動利潤增長。經歲月打磨,現四大巨頭命運各不相同。

隸屬於泰康集團的泰康在線,成立初期一連5年淨利虧損。直至2021年才盈利。近3年泰康在線分別盈利0.47億元、1.40億元、0.49億元。2024上半年,泰康在線淨利0.18億元。然盈利能否持續,一直是懸在眾安保險、泰康在線頭頂的一把劍。

若説前兩家是盈利不穩,那安心財險則是自2015年底成立以來,長期虧損。且2018年投資踩雷米缸金融后,業績更是一落千丈。公司官網年度信息披露止於2021年,然結合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來看,淨利至今仍陷虧損。2024上半年保險業務收入為負,淨利虧損0.12億元。淨資產-7.34億元,已資不抵債。核心、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均為負,已淪為「問題險企」。近期有媒體消息稱,蘇州市政府有意接手安心財險部分資產,成立一家新公司——東吳財險,目前尚在籌備中。

對比來看,最慘的莫過於失去「姓名」,被比亞迪收購的易安財險。自2016年成立,到2020年被主管部門正式接管,自主經營還不到4年。然這並非其歸途,2年后,易安財險宣佈破產重整,公開招募戰略投資者。最終被比亞迪收購易安財險100%股權,更名為深圳比亞迪財產保險有限公司,就此易安財險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其實,互聯網保險公司盈利艱難與其經營模式不無關係。前期為打響品牌度,搶佔市場,維持運營投入大;經營模式依賴與第三方平臺合作渠道費用較高;保險+科技模式,註定此類公司在科技研發運營投入大。

眾安保險業績不佳,投資者紛紛「用腳投票」,股價漲跌幅反映了市場真實態度。截止9月26日,眾安保險H股股價報收11.70港元,總市值172億港元。較2017年剛上市時歷史高位股價已下跌超80%,總市值蒸發超1100億港元。

03

尹海壓力不輕

經歷了業績波動、股價低迷的眾安保險也在尋求自救,去年進行了成立十年來,管理層首次換帥。

2023年12月4日,「老人」尹海接棒歐亞平正式赴任眾安保險董事長。

之所以稱其為「老人」,實為眾安保險成立當年,尹海是公司第一任總經理,次年因個人原因離職,在職僅半年。

盤點尹海履歷,其早期在銀行任職后轉戰保險。曾任中國銀行總行資金部交易員、策略分析師;中國銀行倫敦分行資本市場部外匯交易主管;華泰資管總監、華泰財險營銷總監等職。

不過,眾安保險「今非昔比」。尹海再次迴歸除擔負提振公司業績、股價壓力外,合規經營也是不得不面對的一項課題。

保險行業低迷大環境下,監管趨嚴,互聯網保險也受波及。

互聯網保險公司雖不設分支機構,然發展過程中也暴露出風險管控不到位、業務經營不合規不審慎、產品銷售誤導、投訴舉報集中等問題。

黑貓投訴 【下載黑貓投訴客户端】平臺上就充斥着不少對眾安保險的投訴。除了理賠難,比較典型的是部分消費者反映眾安保險存在涉嫌虛假、誤導宣傳行為。「説好每月1.6元,實際第二月開始每月74元,一年費用800多」。

結合以往案例,「低至1元」即可享受保險保障服務,是互聯網保險促進銷售的一種營銷手段。首月低價也並非真正優惠,后續保費可能因保障期限、消費者年齡等因素而調整。

消費者一旦支付並開通自動扣費功能,后續保費就會自動扣除,而一些消費者甚至不知道自己購買了保險產品。因此投訴眾安保險 「亂扣款」現象引發的爭議不小。有消費者以親身經歷訴説「眾安保險在消費者不知情情況下自動扣款,支付寶沒余額,就從花唄里自動扣除」。

此外,眾安保險作為具有影響力的互聯網保險公司,收到了2024年1號罰單。

據監管披露,因公司存在隱瞞關聯關係和關聯交易;通過關聯方虛假列支費用;通過關聯交易監管系統報送的報表存在錯報漏報;將保險資金運用形成的投資資產用於向他人發放貸款違規行為,公司被罰180萬元。

雙罰制下,時任眾安保險副總經理的宋振華、張勇博、李高峰3名高管被警告並總計罰款24萬元。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