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09-26 15:41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武瑛港 實習生馬瑜欣李依濃 北京報道
微創醫療或將離開曾經的「老家」——張江科學城牛頓路501號。
近期心通醫療發佈公告稱,已同意收購上海心永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全部股權,心永醫療成立於2024年6月21日,其成立的唯一目的是用作上海微創醫療收購及持有相關物業的工具。
這一物業纔是本次收購的主要標的——上海市浦東新區張江科學城牛頓路501號的國有土地使用權,以及該地塊上所建樓宇等。
牛頓路 501號一定程度上可以稱之為微創醫療創業開啟的地方。
根據官網信息,1998年5月15日,微創醫療成立,註冊地為張江高科技園區郭守敬路351號1號樓618室;2001年,微創醫療總部遷入牛頓路501號,同年獲得上海市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公司運營也開始盈利。
雖然牛頓路501號已不是微創醫療的總部,現已更換為張江科學城張東路1601號,但23年后,經歷過行業起起伏伏,微創醫療還是走到了需要賣掉「老家」這一步。
一位醫療器械領域業內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微創醫療近期一直面臨着較大的資金壓力,其實不只是微創醫療,整個醫療行業都在面臨挑戰,很多企業業績出現下滑,不少企業都在「挺着過日子」,這與整個大環境有關係,也與醫療醫藥行業的升級、改革和轉型有關聯。
3.8億元,告別牛頓路501號
走進張江科學城中心地帶,牛頓路、祖沖之路、愛迪生路、伽利略路、蔡倫路、李冰路……18條以科學家名稱命名的道路縱橫交錯,這些別具一格的路名不僅符合張江科學城的「科創」屬性,也讓這個上海建設科創中心的核心承載區更具「科學」韻味。
牛頓路,全長約1公里,北起李時珍路,南至祖沖之路,在這條僅長1公里的路上,集聚着眾多企業,其中包括醫療領域跨國巨頭、大型中藥研發公司、醫藥生產基地等,成為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堅實力量。
牛頓路501號是微創醫療的曾經的總部所在地。微創醫療於1998年成立於中國上海張江科學城,業務覆蓋心血管及結構性心臟病、腦血管神經調控機接口、大血管生命支持與外周、電生理及心律管理系統、醫療機器人數字化醫療等十二大業務集羣。
另外根據微創醫療官微,牛頓路還曾是微創醫療的生產基地,曾多次有專家團到牛頓路參觀其冠脈產品生產線。
但是目前這一地塊已被心通醫療收購,據公告,本次收購的目標物業為上海市浦東新區張江科學城牛頓路501號面積為13320平方米的高科技用地的國有土地使用權,以及該土地上所建三幢總建築面積為8781.03平方米的樓宇及 73個停車位。
公告中稱,目標公司心永醫療目前的賬面值為人民幣10000元,將目標物業 的所有權轉讓予目標公司后,其賬面值估計為人民幣3.78億元。以及在釐定資產淨值時,該物業的價值應為人民幣3.6億元,訂約方已同意,於任何情況下,代價不應超過人民幣3.8億元。
雖然賣掉了「老家」,但微創醫療可能並非完全離開牛頓路501號,畢竟微創醫療仍透過其全資附屬公司Shanghai MicroPort間接持有心通醫療46.13%的已發行股本總額。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本次收購對心通醫療而言似乎並非急需。
心通醫療在公告中表示,收購前,心通醫療的研發、生產及辦公運營完全依賴於租賃物業,過往對租賃物業的依賴屬充足。
但考慮到目前業務正迅速擴張,當前設施越來越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尤其是新興左心耳醫療器械市場,心通醫療預計,該等需求不久將超過當前物業的容量限制。
收購后,牛頓路501號將作為心通醫療集團的全球總部,用於其擴張業務的研發、生產及辦公用途以及左心耳醫療器械的研發及生產基地,以解決若干業務線預計的近期研發及生產空間不足的問題,尤其是及時滿足左心耳醫療器械產能的擴張需求。
從債務壓力到業績壓力
其實微創醫療的債務壓力目前已經有所緩解。
6月12日,微創醫療發佈公告稱,已全部贖回及註銷本金總額為7億美元的2026年可換股債券,在此之前,4月5日晚,微創醫療宣佈獲得1.5億美元可換股定期貸款融資,此外也正與多家金融機構溝通,預計獲得超3億美元信貸支持。
由此看來,本次賣掉「老家」或許是微創醫療促進業績扭虧為盈和業務降本增效的一環。
虧損是微創醫療一直存在的問題,2020年是開始虧損的拐點,根據年報,2020年的虧損與新冠和集採有較大的關聯,其中新冠防護影響全球,整體收入同比下降18.8%,心血管介入產品受到新冠和集採影響,收入下降44.6%。
據梳理,2019年至2023年間,微創醫療年內淨利潤分別為3.229億元、-12.48億元、-17.63億元、-30.40億元、-33.83億元;分別實現營收55.36億元、42.33億元、49.64億元、58.56億元、67.34億元。
因此除了賣掉「老家」,微創醫療還在縮減研發成本和人員數量。
根據半年報數據,微創醫療的研究及開發成本已由2023年上半年的1.87億美元,減少38.6%至2024年上半年的1.15億美元,研發費用率從由39%下降至21%。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曾梳理發現,從2020年至2024年上半年,微創醫療研發投入超過14.02億美元,摺合人民幣約101.4億元,研發費用率均接近或超過30%,其中2022年達到49.9%。
另根據藥融雲統計,微創腦科學2023年裁員495人,裁員比例85%居榜首。微創機器人員工人數從2022年約1200名減至2023年646名,幾乎腰斬。以及微創醫療2023年末僱員8230人,比2022年末減少1205人。
從2024年上半年業績來看,微創醫療的降本增效似乎已經初顯成效——取得收入5.58億美元,同比增加 17.0%,取得經調整淨虧損約68.4百萬美元,較上年同期大幅收窄約63.1%。
分業務來看,雖然與2023年相同,仍然是9個業務中6個均是虧損狀態,但是其收入最高的骨科業務,淨虧損1657.3萬美元,同比收窄37.5%;收入第二的大動脈及外周血管介入業務實現收入110.4百萬美元, 較上年同期增長26.3%,實現利潤5612.3萬美元,同比增長42%;收入第三的心律管理業務,淨虧損4110萬美元,較上年同期收窄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