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為何大家都看好港股? 多年陰跌終迎「戴維斯雙擊」?

2024-09-26 10:22

 

摘要:多年陰跌的港股,終迎「戴維斯雙擊」?

太長不看:

外部美聯儲降息周期開啟,利好港股分母端;內部政策大招落地,市場積極預期抬升。雙重利好下,港股反彈可持續。

港股相較於A股:1)港股近兩年業績增速較好;2)外資早已撤退,籌碼相對乾淨;3)分紅+回購>融資,淨回報為正;4)整體和板塊估值都非常便宜,具備提升空間。

聚焦港股核心資產的四條主線:紅利、互聯網、內需新趨勢、出海。

 

引子

924新政出臺之際,A股、港股迎來四年來的單日最大漲幅。

過去兩年,港股整體上持續陰跌,現在估值已經非常便宜。

這波內外部政策雙重刺激下,會迎來反彈麼?

分母與分子端,均利好港股

香港地區利率跟隨美國,基本面跟隨內地。

1983年起,我國香港地區爲了穩定幣值、防止資本大量流失的需要,實行了聯繫匯率制的匯率制度,讓港幣與美元直接掛鉤。

1999年至今,港幣跟美元的匯率基本穩定在7.8港元兑1美元左右。當港幣匯率偏強,一旦觸及7.75(強方兑換保證水平),金管局即向銀行賣港元買美元,來遏制港幣升值;當港幣匯率偏弱,一旦觸及7.85(弱方兑換保證水平),金管局即向銀行買港元賣美元。

由於匯率錨定美元,香港的利率水平也需要與美元利率基本一致。否則若美國加息香港不跟,利差走廓帶來的套利空間會催生惡意做空行為,不利於匯率穩定。

所以長期以來港元利率與美元利率的走勢極為相似。在9月美聯儲降息50bp后,香港金管局也將基準利率從5.75%降至5.25%。

圖:聯繫匯率制下,港元利率緊跟美元利率

分母端的降息利好,正在被港股逐步price in。

據平安證券統計:1990年以來的五輪美聯儲降息周期,當首次降息落地后,港股多數情況下港股短期都有較好表現,甚至優於美股。

分子端,港股又受內部政策和基本面修復預期提振。作為中國的重要構成部分,香港資本市場的基本面與大陸密切相關,這種強相關性充分體現在樓市與股市中。

而貨幣政策跟隨美國,基本面跟隨大陸的特殊性,又讓港股歷來以「高波動」著稱,因為這樣的格局等於主動放棄了貨幣政策逆周期調節能力。

當外部流動性改善、內部「吃飯行情」來臨,港股分子與分母端雙雙受益,正式迎來戴維斯雙擊。

 

相較A股,港股的基本面、籌碼、股東回報更好

第一,從業績看:

2023年全年及2024年上半年,A股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速分別為-2.5%、-3.1%;但同期港股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速分別為3.9%、6.2%。在宏觀經濟壓力之下,港股整體仍然實現盈利增長。

第二,從籌碼情況看:

A股2020-2021年的牛市期間,當時以「長期價值投資」為名,市場上發行了大量股基與混基,如今形成了巨大套牢盤。從持有成本來看,如今的市場水平離當年相去甚遠,説明還有相當一批基民存在贖回壓力。

 

 

而反觀港股,主要是機構和外資博弈的市場。從資金結構看,A股內外資比例是80:20,港股內外資比例60:40。對於港股來説,看空的力量前幾年就已經撤退,套牢盤更少,上漲面臨的潛在阻力更小。

今年南向資金與北向資金情緒出現較大差異。南向資金持續淨流入,截止9月20日淨買入港股總額已達到4732.07億港元。

 

 

除了南向資金,外資也是一大關注點。下半年以來港股外資流入量也有所增加,主要是美聯儲降息利好驅動。

第三,從股東回報看:

據統計:今年上半年,港股現金分紅總額為6735.6億港元;

截止今年9月20日,港股共有239家上市公司實施回購,回購金額合計達2064.61億港元,光騰訊和阿里就貢獻了1000多億;

截止8月底,港股全部融資金額約1872億港元。

分紅+回購的規模,遠大於融資。這樣一個「淨回報」市場,上漲動力自然更強。

港股,還極其便宜

在過往三次總幅度400bp以上的美聯儲大幅降息周期中,除了2008年那一輪,其余兩次新興市場整體都跑贏了發達市場。

但如今這一輪降息周期開啟前,全球新興市場整體表現都偏強,印度、臺灣等地股市還受到本輪Al浪潮和貿易重構的影響,紛紛衝向新高。目前MSCI發達市場、新興市場PE分別為20.3、13.1,而新興市場中又以港股、A股最為便宜。

但A股中的一些科創板、中小盤股的估值如今仍然較高,甚至還享有三五十倍的PE,整體上看港股還是更便宜。

 

相比之下,港股經歷了多年下跌后,各個板塊估值都非常便宜。以互聯網公司為例,港股主要互聯網公司2024年PE估值在9-23倍的區間,PEG在0.28-2.12倍之間;2024年PS估值在0-5倍之間,PS/G均不高於0.5倍。

聚焦港股核心資產

全球資金迴流背景下,港股中的一些核心資產很可能存在階段性的修復機會。

港股的核心資產有哪些?

一是紅利。

港股中超過半數的央國企為內地企業,而港股通這一比例更是高達70%以上。在股息率方面,港股股息率超過3%的股票集中在可選消費工業、房地產和金融等行業,與A股市場具備相似性。

港股央國企的股息率相比A股更高,無論是三大運營商還是四大行,或是公用事業公司,即使考慮到紅利税的影響,港股股息率依然具備吸引力。

二是互聯網。

互聯網龍頭公司騰訊控股、阿里巴巴、京東等企業,提供較國債利率更具吸引力的股息率和回購收益,三者股息+回購收益率分別為4.6%、5.6%和5.05%;另一方面還受到美聯儲降息預期的估值利好,反彈空間可觀。

三是內需新趨勢。

如教育、先進服務業、先進製造和醫藥等領域的新興領軍企業,也可能迎來核心資產的價值重估。

四是出海相關。

包括家電家俱、消費電子、汽車等領域的優勝者,可能在出海浪潮下實現盈利增長。

 

風險提示: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亦可跌,更可變得毫無價值。投資未必一定能夠賺取利潤,反而可能會招致損失。過往業績並不代表將來的表現。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之前,投資者須評估本身的財政狀況、投資目標、經驗、承受風險的能力及瞭解有關產品之性質及風險。個別投資產品的性質及風險詳情,請細閲相關銷售文件,以瞭解更多資料。倘有任何疑問,應徵詢獨立的專業意見。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