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09-25 18:23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葉國富大膽:63億入股永輝超市把自己的股價搞殘廢了!名創優品港股暴跌32.67%
名創優品(09896.HK)發佈公告稱,以約63億元收購永輝超市(601933.SH)29.4%的股權,其中包括牛奶公司持有的21.1%及京東持有的8.3%的永輝超市股份。名創優品的創始人是葉國富!
名創優品公告顯示,買方(公司全資附屬公司)與賣方牛奶公司、京東世貿及宿遷涵邦訂立購股協議,據此,買方已有條件同意收購及賣方已有條件同意出售26.68億股目標股份(約佔目標公司永輝超市股份有限公司全部已發行股本的29.4%),代價為62.7億元。
交易代價將以現金支付,並由集團的內部財務資源及外部融資撥付。交易完成后,目標集團的財務業績將不會於公司賬目內綜合入賬,而目標集團的財務業績將於集團的財務賬目內入賬計作於聯營公司的投資。
當然,永輝超市也同步發佈了相關公告:公司股東牛奶公司、京東世貿和宿遷涵邦擬通過協議轉讓的方式向廣東駿才國際商貿有限公司分別轉讓其所持有的公司19.13億股股份、3.67億股股份和3.87億股股份,分別佔公司總股本的21.08%、4.05%和4.27%。
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第一大股東變更為駿才國際,合計持有公司股份29.40%。駿才國際及其實控方名創優品將與永輝超市攜手向品質零售模式轉型。
(IT妖妖靈)
科隆新材IPO:三輪審覈問詢,還是暫緩審議!8700名保薦人投行產能過剩!
劉能清等16人被暫停業務影響不大
北京交易所網站顯示,哪怕經過了三輪問詢,科隆新材北交所上市審覈的結果還是「暫緩審議」。這是北交所對天工股份暫緩審議之后的第二個暫緩審議。
根據「關於落實上市委審覈意見的函」,其實要落實的幾個問題就是在第三輪問詢中的問題,説明一個事實,保薦人和公司對交易所佈置的家庭作業做的不好。
上市委的疑問在二個方面,第一是業績,自從安達科技(維權)、利爾達出現上市當年即發生虧損的情況之后,交易所對可能造假的擔憂是正常的。交易所要求繼續覈實「應收賬款壞賬計提是否充分、是否存在給予客户信用展期以獲取訂單的情形」。第二個是研發造假,「詳細説明報告期各期臨時借調生產人員從事研發輔助活動的情況,是否存在生產或銷售人員與研發人員混同情形"。
IPO説明書顯示,本次募資只要2.1個億,這和另外2個交易所來不來就幾十億的融資完全不同,這可能是因為公司的負債率只有18.15,完全不要錢。而上市的目的無非2個,第一是今后可以套現。第二是公司的投資人有對賭協議,雖然説明書説對賭已經解除,但大家都懂的。以小量的融資實現上市,然后再説,大概這是目的。可惜,保薦人的家庭作業沒做好,上市委不滿意。
説到保薦人,中國證券業協會昨天公佈了4級保薦人分類,其中劉能清等16人被暫停業務,數據庫顯示,目前中國有8700名保薦人,而目前看,三個交易所一年也都不會有100家公司IPO,哪怕加上重組等,保薦人產能也是過剩了。
(國際投行研究報告)
豐巢衝擊上市,會跑贏菜鳥嗎?
近日,豐巢控股有限公司(下稱「豐巢」)在港交所遞交上市招股書,擬在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
根據豐巢招股書披露,王衞及其實控的明德控股通過多家公司持有豐巢36.54%股份,同時通過與豐巢控股董事長徐育斌等多位豐巢高管共同訂立的一致行動協議,最終控制了豐巢已發行股本總額約48.45%投票權,共同成為豐巢的控股股東。此外,豐巢的股東名單中還包括中國郵政集團和普洛斯集團,分別持股17.01%和5.52%。
倘若豐巢順利登陸港股,王衞將迎來繼順豐控股、嘉里物流、順豐同城、順豐房託之外的第五個IPO(首次公開募股),順豐系五家公司合計市值有望超過2000億元。
與此同時,王衞的順豐控股也在積極謀劃赴港上市。順豐控股在近期發佈的半年報中更新了赴港上市的進展:擬發行境外上市外資股(H股)股票,並申請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
當前,市場關心的一大焦點是,此次豐巢能否在菜鳥之前,叩開港交所的大門?
畢竟,在豐巢遞表之前,其主要競爭對手菜鳥已於今年3月主動撤回上市申請,理由是現在IPO無法凸顯菜鳥的內在價值。
(讀數一幟)
漢邦科技兩起專利侵權引關注:
研發費用率持續下滑,銷售費用率高於同行
8月8日,證監會網站披露江蘇漢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漢邦科技)上交所第一輪審覈問詢函的回覆。從外界的聲音看,此次發行上市,公司高位的銷售投入以及兩起重大訴訟問題受關注較多。
報告期內,漢邦科技的研發費用分別為2827.02萬元、2204.12萬元、2899.26萬元和1724.77萬元,佔當期營業收入的9.35%、6.88%、6.02%和5.71%,研發費用主要為直接材料與職工薪酬的投入。
不難看出,期內漢邦科技的研發費用率出現了節節下滑的情況。對於各年下滑的原因,漢邦科技表示主要系2021年公司研發項目中生物醫藥分離純化用超臨界流體色譜系統的研發與產業化項目在2021年完成研發,2021年研發投入金額較2020年有所下降。
2022年和2023年1-6月公司持續進行研發投入,研發費用金額相對來説均有所增長,但收入規模增幅較大,從而使得研發費用率有所下降。
另一邊,外界也注意到,漢邦科技的銷售費用率要明顯高於當期研發費用率。報告期內,漢邦科技的銷售費用分別為3829.92萬元、4708.82萬元、5806.93萬元和3956.39萬元,佔營業收入比例分別為12.67%、14.69%、12.05%和13.09%。除了明顯高於研發投入外,漢邦科技的銷售費用率也高於可比公司均值水平。
(港灣商業觀察)
愛舍倫毛利率下滑深受大客户影響
研發費用率遠低同行均值
6月26日,江蘇愛舍倫醫療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愛舍倫」)在北交所更新上市申請審覈動態,該公司IPO申請已受理,保薦機構為東吳證券。
據悉,國內醫用敷料生產企業具有明顯的「多、小、散」特點。根據尚普諮詢統計,中國醫用敷料行業生產企業數量約6000至6500家。其中僅30家左右生產企業年產值超過1億元,佔所有生產企業0.5%左右;80%左右的生產企業年產值不足1000萬元,市場集中度低。
愛舍倫作為30家企業之一,雖然躋身頭部行列,但是其毛利率卻低於同行,且依賴境外大客户。
監管層面同樣注意到了最大客户的情況,並要求愛舍倫回覆,結合Medline集團對公司康復護理產品、手術感控產品的需求情況、採購計劃、Medline集團的供應商認證周期及更換供應商成本,公司主要技術門檻、核心技術等方面,詳細分析公司與Medline集團交易的穩定性,是否存在被替代的風險。
也因為愛舍倫依賴大客户和前五大客户的程度較深,所以其銷售費用率水平較低,期內分別為1.75%、1.33%及1.61%,遠低於同行均值的4.09%、4.05%及4.71%。
(港灣商業觀察)
智飛生物總裁迎來80后二代:
核心盈利指標巨降,股價今年大跌六成半
在半年報業績大幅承壓的情況下,有着「疫苗代理大王」之稱的智飛生物(300122.SZ)迎來了二代接班。新任的年輕管理層一把手能否帶動公司突出重圍,重振雄風?市場還需觀察。
2024年上半年,智飛生物實現營業收入182.58億元,同比下降25.31%;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2.34億元,同比下降47.55%;扣非淨利潤22.30億元,同比下降47.04%。同時,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3.07億元,上年同期為21.77億元,同比下降114.12%。第二季度,公司實現營收68.63億元,同比下降48.29%;歸母淨利潤7.77億元,同比下降65.14%;扣非歸母淨利潤7.75億元,同比下降64.44%。
拉長時間來看,2022年中報-2024年中報,智飛生物營收分別為183.5億、244.5億和182.6億,增速分別為39.34%、33.19%和-25.31%;歸母淨利潤分別為37.29億、42.60億和22.34億,增速分別為-32.08%、14.24%和-47.55%。
公司目前非新冠在研項目有31項,其中有14個項目處於臨牀階段,公司將持續推動雙價痢疾結合疫苗、四價重組諾如疫苗、26價肺炎結合疫苗等產品的臨牀工作,積極推動部分潛力產品海外註冊上市。
經營規劃雖好,但投資者顯然並不買單。截至9月23日收盤,智飛生物今年以來股價跌幅達65.95%,市值蒸發超900億。
今年A股已有51家上市公司退市!
今年以來,上市公司退市數量已創歷史新高。隨着*ST美尚於9月20日摘牌,2024年以來,上市公司退市數量達51家。其中,49家為A股退市,2家為B股退市。根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9月23日,上市公司退市總數為317家。
其中,1999年有1家,2001年有5家,2002年有8家,2003年至2009年分別有4家、11家、11家、13家、10家、2家、6家,而2010年至2020年期間退市公司數量共計147家。2021年上市公司退市數量上升至23家。進入2022年,退市數量上升至50家,創下股市成立以來退市的最高峰。2023年則有46家上市公司退市。
從板塊來看,年內退市企業主要集中在主板上市公司,佔比84%。具體來看,深市主板有28家,滬市主板有15家。從退市原因來看,「面值退」佔據主流。51家退市公司中,有37家因為股價低於面值終止上市。此外,12家退市原因為其它不符合掛牌的情形;新海退因連續四年虧損;越博退因暫停上市后未披露定期報告。
除已被摘牌的個股之外,還有ST旭電(維權)、*ST威創(維權)、*ST亞星已收到交易所的終止上市決定,等待最終的摘牌。其中,ST旭電成為今年首家A、B股同時退市的上市公司。*ST亞星為主動退市,據公司公告,其控股股東基於當前市場環境及公司情況,提議主動撤回公司股票上市,成2024年A股首例。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作為投資參考指導,讀者需要對自己的投資負責!)
(轉自:資本圈大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