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雲南保山:被低估的邊陲小城 論「咖位」當數第一

2024-09-24 22:00

原標題:雲南保山:被低估的邊陲小城 論「咖位」當數第一

「這是鐵皮卡,這是波旁,這是瑰夏……」年過六旬的雲南保山農民張和雲説起咖啡來如數家珍,熟悉程度更甚於經常出沒於星巴克、COSTA的城市年輕人,這位咖農與咖啡打了大半輩子交道。

保山地處雲貴高原西南部,高黎貢山阻擋了印度洋濕熱氣流的入侵,奔騰的怒江又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水源,獨特的乾熱河谷氣候和地理條件十分適合咖啡生長。自1952年開始規模化種植咖啡,經過多年發展,保山已成為雲南最大的精品咖啡產出地和全世界最大的小粒咖啡種植基地,保山新寨村更是被譽為「中國咖啡第一村」。

然而,就是在這里,曾經一度,以種植咖啡為生的張和雲卻只能任由豐收的咖啡果爛在樹上而不去採摘,甚至揮刀砍掉了大片自己親手種下的咖啡樹。張和雲説,回憶保山咖啡這幾年的轉型之路,就像品嚐一杯咖啡,苦澀酸甜,五味雜陳。

保山咖啡豆的精品化轉型之路

保山在中國的「咖位」由來已久。1958年,保山咖啡就代表中國在英國倫敦被評為一等品,保山也因此成為「中國咖啡的原產地」。1987年,雀巢的技術總裁到保山考察,喝了一口保山咖啡,忍不住道:「這是我在中國喝過最好的咖啡。」1993年,保山咖啡在布魯塞爾的尤里卡世界發明博覽會上獲得金獎,直到今天,這個獎項依然是中國咖啡史上含金量最高的一個。

「我們的咖啡豆,不比那些國外著名品牌的差。」20歲那年,張和雲開始種咖啡,他見證了保山咖啡的香氣一路飄到國外市場,甚至曾經還有外地的供應商,將當地咖啡豆運到保山加工,最后以保山咖啡的名義賣出去。

圖源:保山發佈 圖源:保山發佈

而在上世紀90年代,當地廣泛種植的卡蒂姆品種咖啡豆品質不高,且加工、烘焙處理方式粗糙,導致雲南咖啡豆的附加值較低,長期被國際咖啡巨頭以較低的價格收購;此后,全球咖啡豆出現供過於求現象,國際咖啡期貨價格持續走跌,雲南咖啡豆價格更是賣不上價錢,咖農們利潤微薄甚至一度入不敷出。咖啡樹郁郁蔥蔥,咖啡果火紅爆滿,張和雲和其他咖農們卻不敢摘,任由果子爛在樹上,因為,「採摘耗費人工、加工成本,不如不摘。」最后很多咖農熬不住了,開始砍掉咖啡樹改種其他經濟作物,年輕人則奔向北京、上海、昆明等城市打工。

近幾年,隨着國內咖啡消費市場的上揚,情況再次發生變化,數據顯示,國內咖啡消費每年都保持10%以上的增長,遠超全球平均水平。這讓保山當地政府、咖啡加工企業和咖農再也坐不住了,他們迫切想要擺脫「捧着金飯碗要飯」的日子,也逐步意識到,「精品豆子加上先進的處理工藝,咖啡豆纔可以擺脫期貨價格的控制,提高咖農們的收入」。於是,他們開始從種子到種植到加工整個過程的精耕細作,走精品化路線。

在政府政策引導下,以保山中咖為代表的一批咖啡加工企業轉變發展思路,從種植、採摘、篩選分解、烘焙、包裝等多個環節入手構建全產業鏈,保證精品咖啡成品品質。在原料收購環節,中咖要求收購咖啡鮮果的「紅果」比例佔到99%,咖啡生豆缺陷率低於行業慣例8%。而在與張和雲這樣的咖農們的合作中,中咖會為達標的精品生豆提供高於行情價15%的採收價,讓咖農增收,保證可持續地獲得更高品質的咖啡豆。

在加工環節,中咖建立了2萬平方米的F2C咖啡烘焙工廠,每天可烘焙約10噸本地小粒咖啡,生產掛耳咖啡3500萬袋,日可處理發送1萬單以上電商包裹。這些產品中,意夏和藍冬阿拉比卡咖啡豆是中咖在京東上的最熱銷單品。同時,中咖廠內設有專門品控部門,按國際精品咖啡行業協會標準做生豆檢測,採用業內頂級大載量烘焙設備,保持產品穩定性。在產品包裝環節,中咖採用了氮氣鎖鮮包裝技術,利用惰性氣體的特徵阻止氧化,保鮮效果遠高於市場上常用的鋁箔袋包裝。

過去,咖農和品牌之間,存在多重鏈條,中間環節多,流通效率低,雖然消費者購買精品咖啡的價格不菲,但落到咖農手中的錢寥寥無幾。金融數據研究服務平臺JingData曾進行過測算,咖啡產業鏈,上游種植環節、中游深加工環節、下游流通環節的利益分配佔比為1%、6%和93%。

為改變這一局面,京東積極與保山當地政府和中咖等企業緊密合作,通過大規模源頭直採和高效的運營效率擠掉供應鏈環節的水分,讓真正優質的本土咖啡品牌藉助京東走向更多消費者,以更好價格更快送達消費者。今年6-8月,京東線上保山小粒咖啡成交額同比增長超3倍,山東、遼寧、湖北、新疆、河南等省份成交額增長達到4倍以上。

同時咖農也獲得了遠超以往的收益,種植精品咖啡的積極性更高了,保山精品咖啡產業進入了持續發展的良性正循環。據張和雲介紹,通過改種精品咖啡品種,採用科學種植技術,在不增加種植面積的情況下,年收入翻了3倍,「最開心的,還是中咖、京東會給我們帶來管理、採摘等技術方面的幫扶,以及電商銷售的幫扶,幫我們解除了后顧之憂。」

咖啡走出去,年輕人「迴流」了

中咖咖啡創始人、董事長楊竹是土生土長的保山小夥,在讀大學期間常會帶一些家鄉的小粒咖啡給同學品嚐,「濃而不苦、香而不烈、略帶果酸」的獨特味道引得同學交口稱讚,也讓楊竹發現了商機。2009年,楊竹用從父親手中獲得的1000元項目啟動資金註冊了網店,以網絡銷售保山小粒咖啡開啟了自己的創業旅程,經過幾年的摸爬滾打,到2012年大學畢業時,24歲的楊竹已是電商圈內小有名氣的咖啡經銷商。

在賺到第一桶金后,楊竹並不滿足於單純地銷售小粒咖啡,他要創立自己的品牌。2013年,楊竹帶着「打造中國自己品牌咖啡」的願景,創建了保山中咖食品有限公司。隨后入駐京東,以sinloy和中咖兩個品牌進行自營和pop模式佈局,做到產品線豐富、銷售均速增長。

伴隨着保山咖啡產業的精品化轉型,越來越多像楊竹這樣土生土長的保山年輕人返回家鄉,以各種方式加入咖啡創業大軍。「以前咖啡收益不好,村子里留不住人,大家都外出打工,現在種咖啡的效益逐年變好,更多的年輕人願意留在這里為咖啡產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保山市新寨村的黨總支書記王加維介紹道。

以啊七為代表的一羣電商主播,她們通過電商直播,通過新零售各種方式把咖啡的銷售迴歸到田間地頭,讓更多消費者認識到了優質的保山小粒咖啡。啊七介紹説,自己經常會將直播間搬到咖啡地里,「從採摘到種植,到處理工藝,我們的直播會展示整個咖啡的種植生產過程,現在我們身邊大學畢業后回鄉創業的同齡人也挺多的,大家都挺開心地覺得工作有干勁兒,生活有奔頭。」此外,啊七也會參與到咖啡的包裝和產品製作上,比如發現0糖減脂是當下很多上班族的需求,就建議出一款這樣的產品,沒想到上網后成為爆款。

保山咖啡的濃香還吸引了眾多異鄉的年輕人來這里創業紮根。潞江鎮石梯寨山頂一號·APEXONE莊園的創始人王大勇來自深圳,曾經是一名資深媒體人。機緣巧合,2017年發現高黎貢山產區,被保山小粒咖啡的輝煌歷史深深震撼,決定投拍《中國咖啡》紀錄片。在探訪保山小粒咖啡核心種植區期間,他發現了潞江鎮石梯寨,被這里獨特的氣候和深厚的人文歷史深深吸引,並決定留下來,率團隊紮根定居於此,創建了一座精品咖啡莊園,讓保山小粒咖啡的愛好者不僅能品味精品咖啡,還能感受咖啡文化與人文傳統。

從靠天吃飯,到受制於人,再到深耕掌控全產業鏈,保山咖啡走出了一條從「種子」到「杯子」的發展之路,實現了從咖啡種植到咖啡產業再到咖啡文化的華麗蜕變,是鄉村振興與產業升級的生動實踐,也是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縮影。

雲南日報-雲新聞記者:楊抒燕

編輯:黃世俊

審覈:黃芳(楊抒燕)

責任編輯:雲新聞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