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降息的風終於吹到了港股

2024-09-23 14:17

踏入8月后,全球主要股指市場進入震盪期。日經225指數在8月5日收盤重挫12.4%,美國納斯達克在8月非農就業報告發布后大跌2.5%,滬深300下跌3.5%且已經是連續4個月下跌。

但在一片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中,恆生中國企業指數在8月上漲3.69%,恆生科技指數上漲1.30%。進入9月后,港股依然表現出良好的韌性。9月17日,港股三大指數低開高走,恆生指數上漲1.37%,恆生科技指數上漲1.12%,國企指數漲1.41%。

另一個值得留意的事件,是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8月23日發表的講話:降息的時機已經到來,未來的方向是明確的。隨后,在北京時間9月19日凌晨,美聯儲宣佈降息50個基點,宣告着美國自2022年3月開啟的加息周期結束、步入降息周期。

為什麼隨着美國進入降息周期,港股的表現充滿韌性?在宏觀環境的轉變過程中,普通投資者如何把握港股投資時機?

01、連跌四年后的韌性

今年5月,在香港中環已經開店16年的著名酒吧SEVVA宣佈結束營業。這家裝修奢華、坐擁中環景觀露臺的酒吧,見證了香港市場IPO的大繁榮時期,也經歷了2020-2023年恆生指數連續4年下跌、IPO數量減少的低谷。

長期以來,港股是一個「兩頭在外」的市場。

一方面,諸多上市公司都來自內地,例如,目前市值最大的十家公司,9家來自內地:騰訊、阿里、工商銀行、中國移動、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石油、中海油。這些經營質量出眾的公司在港股上市,造就了港股市場的繁榮。

另一方面,港股的投資者來自全球、且以機構為主。根據國泰君安的研報《外資佔比下降,港股高股息受內資青睞》,截至今年6月底,外資、內資、港資在港股市場的持股佔比大約各佔三分之一。

image

這種「兩頭在外」的特徵,讓港股具有兩個明顯特點:

(1)港股盈利水平取決於內地經濟增速,尤其是互聯網與金融行業的業績;

(2)相比內資佔絕對主導的A股,美元流動性和海外資金風險偏好對港股的估值水平具有明顯的影響。

在過去幾年,互聯網、銀行的業績,以及美元流動性、海外資金風險偏好,都對港股的業績、估值不太有利。

首先,是國內互聯網公司的業績增速出現了短期下滑。

其次,國內銀行業以及投資者對銀行股的估值偏好也經歷了一輪調整。在2020年之前,銀行盈利增速、股價的表現主要靠地產相關貸款的擴張來拉動,但隨着「房住不炒」的深入,興業、民生、招商等原本倚重房貸業務的銀行的利潤增速先后回落。

最后,是美聯儲加息、美元流動性收緊,導致資金迴流美國。當美聯儲提供5-6%的無風險利率,對很多投資機構來説,很難再有足夠動力去冒險投資其他市場,這甚至對美國工業企業的貸款、擴張造成了負面影響。

但是,經濟、政策、公司都有周期。在度過了過去幾年的相對「逆風」環境后,近期上述因素都出現了邊際改善。

一方面,是互聯網龍頭、國有銀行的業績不斷改善。騰訊今年Q1淨利潤同比增長55%、Q2同比增長53%,恢復強勁增長;美團Q2收入823億、淨利潤136億,大超市場預期;小米Q2營收同比增長32%,單季收入創歷史新高(數據來源:騰訊、美團、小米財報)。而作為信貸結構調整、政府擴表工具的四大國有銀行,營收、利潤也在中國經濟轉型中保持高增長。

另一方面,是隨着美聯儲逐步進入降息周期,流動性有了改善的預期。香港是「聯繫匯率」制度,港幣與美元掛鉤,因此受美聯儲影響大,自2021年美聯儲加息以來,海外資金的撤離導致了港股行情的低迷。

02、跟着定價的力量走

相比內資佔主導力量的A股,港股的估值中樞起伏跟美國降息加息的聯繫會更密切。

如果覆盤2000年以來美聯儲的加息降息周期中港股的表現會發現,港股對美國降息政策存在明顯且迅速的正反饋——

2000年5月-2001年1月,美聯儲從最后一次加息50BP到重新降息50BP,恆生指數在這階段震盪上漲6.7%;

2006年6月-2007年9月,美聯儲從最后一次加息25BP到重新降息50BP,恆生指數在這階段上漲58.9%;

2018年12月-2019年7月,美聯儲從最后一次加息到預防式降息,恆生指數在這階段上漲4.5%。

港股之所以對美國降息周期的反應較明顯、且屢屢呈現出正反饋,原因就在於,港股相對A股,有更多的外資參與。

而海外資金的風險偏好則非常受美聯儲的利率影響,一旦美聯儲給出越來越高的利率,相當於讓機構躺着就能賺到越來越多的無風險收益,如此一來自然會讓機構將資金更多投向美債,而不是各市場的股票,進而讓其他市場的股票的估值中樞下降。根據中金公司的統計,全球各類型主動資金配置港股中資股比例已從2020年初的14.6%降至2024年6月底的5.7%。

反過來,當美聯儲降低利率,海外投資機構就要重新進入權益市場、尋找未來潛在收益更高的品種。根據Wind數據,截至8月,對標全球主要市場指數市盈率,恆生指數估值為8.88倍PE,同期德國DAX的估值為15.60倍PE,標普500為26.79倍PE,納斯達克為42.16PE。恆生指數的估值優勢非常明顯。因此,當最近降息越發臨近,前幾年跌得鼻青臉腫、估值收縮極其明顯的恆生科技、恆生互聯網科技等,就開始反彈。

除了外資,港股市場的另一大力量,是越來越龐大的南下資金。

根據Wind統計,截至8月30日,南向資金今年以來累計淨流入達到4612.58億港元,創下歷史同期新高。跟外資更青睞科技、醫藥等板塊相比,南下資金今年至今配置前三的行業為:高股息的銀行、能源及電信行業。

這一方面是符合「耐心資本」、「中特估」、「國九條」的監管要求。自去年以來,以險資、銀行為代表的「耐心資本」在尋找分紅率較穩定、安全邊際較高的紅利資產;監管也不斷引導上市公司更加積極回報股東。在這股合力之下,高ROE、高自由現金流、高股息的行業,非常符合新的投資審美。

另一方面,港股紅利板塊本身具有估值相對較低、AH股溢價等「窪地優勢」。

總體來説,從受美聯儲降息周期影響的外資,以及市場佔比越來越高的南下資金的角度來看,港股的科技互聯網行業與高股息公司,很可能會是備受青睞的兩大板塊。

03、使用合適的投資工具

如上文所述,業績回暖、對海外利率敏感和前期深度回調的港股科技互聯網板塊,可能會具有較大的向上修復空間。

而港股高股息板塊,在國債收益率中樞下行、紅利税可能減免的背景下,可能會吸引南下的中長期資金進行配置,尤其是當中經營更穩定、AH股大幅折價的四大行、電信運營商等央國企。

但想把握這兩大板塊的機會,難度其實不小。

對於科技、互聯網板塊來説,技術變化快、業績預測難。像新能源汽車的車型、銷售、研發,就需要非常密切的跟蹤。而對於紅利板塊來説,投資紅利股需要格外重視分紅的可持續性,而當下紅利板塊的波動已經開始提高。

這對投資者在公司研究追蹤、市場風格觀察上的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相比之下,如果能合理使用相應的ETF工具「一鍵」配置,反而可能性價比更高。

具體在港股產品上,在估值彈性更大、對流動性更敏感的科技、互聯網板塊上,華安基金發行了華安恆生科技ETF(513580,聯接A:015282,聯接C:015283)、華安恆生互聯網科技業ETF(159688,聯接A:019936,聯接C:019937)兩隻核心產品。

其中,華安恆生科技ETF,跟蹤的是恆生科技指數,由50家在香港上市的科技龍頭組成的指數,因其涵蓋了阿里、騰訊、美團、小米等互聯網公司以及中芯國際、理想汽車等硬件公司,是做多中國泛科技行業的便捷方式。

而華安恆生互聯網科技業ETF,由30只股票組成,持倉更加集中在互聯網、軟件行業上,跟恆生科技ETF相比,前十大權重股里,騰訊、美團、阿里、京東、網易、快手是相同的,但沒有小米、理想汽車、聯想、中芯國際,取而代之的是百度、B站、商湯、金山軟件。

總體來説,這些公司不僅是中國最具活力的新經濟公司,而且在估值上也具有高性價比。根據Wind數據,以阿里、騰訊為例,截至今年8月,阿里、騰訊分別位於歷史PE的22%和2%,跌破歷史25分位以下,較2020年底、2021年初時的高點已經大幅回落。

在高股息方向上,華安基金則佈局了華安恆生港股通中國央企紅利ETF(513920,聯接A:020866,聯接C:020867)。

這指數最大的特徵在於,它的成分股權重,是根據淨股息率高低來分配的,股息率越高,權重就越高。此外,還會定期剔除或降低分紅率下降的標的,保持高股息率特徵。

在2022、2023年,該指數股息率分別為8.20%、8.06%,兩年均高於中證港股通央企紅利、港股通高股息低波動、恆生港股通中國國資央企、中證央企紅利的股息率。(來源:Wind)

尾聲

自今年以來,港股就在悄悄反彈,市場底部不斷抬升,在4-5月還一度出現了快速上漲。在經過近4年的回調后,當前港股風險得到非常充分的釋放,配置性價比突出。而現在隨着美聯儲降息周期的開啟,港股的彈性空間值得重點關注。

對於看好港股投資機遇的普通投資者來説,不妨以類似「啞鈴配置」的策略進行佈局:一方面,配置科技互聯網板塊,把握降息周期下對利率更為敏感的板塊;另一方面,配置高股息,讓股息收益帶來一定的安全邊際,可以讓人有更大空間應對市場波動。

風險提示:

基金有風險,投資須謹慎。本資料僅為宣傳材料,不作為任何法律文件。投資有風險,基金管理人承諾以誠實信用、勤勉盡職的原則管理和運用基金資產,但不保證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證最低收益。基金的過往業績不預示未來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業績並不構成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投資人應當仔細閲讀《基金合同》、《招募説明書》及《產品資料概要》等法律文件以詳細瞭解產品信息。

內容來源:貓頭鷹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