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當我們在説「降本增效」的時候,指的到底是哪一種「本」,哪一種「效」?

2024-09-21 11:15

(來源:劉潤)

今天,我們來聊一個話題:降本增效。

為什麼突然要聊這個話題?

「降本增效」這個詞,已經從2020年,説到了2024年。也有不少的公司,把這個詞當做了自己最近幾年的主旋律。但你會發現,在經歷降本增效之后,有的人確實變得更好了,有的人卻過得更掙扎了。有的人縮減了一半的人員,還能活得很好。有的人已經把預算砍到了腳踝,卻還是挽救不了癱瘓的業務。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對「本」和「效」的理解,各不相同。

説得更具體一點,是租金成本、人力成本、流量成本,到底該降哪一種本?坪效、人效、元效,到底該增哪一種效?

今天,我斗膽試着幫你梳理了一下這個問題:當我們在説「降本增效」的時候,指的到底是哪一種「本」,哪一種「效」?

分享給你,相信會對你有啓發。

從哪里開始呢?

就從「坪效」開始説起吧。

坪效的敵人,是租金成本

什麼是坪效?

坪效,就是門店每平方米創造的收入。它是一個源自於臺灣商業領域的術語,最早是用來衡量一家超市或者百貨的經營狀況的。如果用一條公式來表達的話,就是:

坪效=店鋪總收入÷單店總面積。

這個計算的結果越高,店鋪的經營效率也就越高,盈利能力也就越好。

看到這里,你可能會説,這不對吧?盈利,不是應該等於收入減去成本嗎?這條公式里沒有成本啊。

是的。假設,一家店鋪的坪效是100元。那麼,只要這家店鋪在單位面積的租金超過了100元,那它就依然處在虧損的狀態里。

這意味着什麼?

意味着,坪效的敵人,是租金成本。

換句話説,當租金成本是你的主要成本的時候,你優先要考慮降的本,是租金成本,優先考慮要增的效,是坪效。

本質上,你是在做一件「讓坪效大於租金」的事。

但是,具體要怎麼來做呢?

我舉一個典型的例子,咖啡店。

從商業邏輯上來説,開咖啡店,其實並不算是一樁好生意。

想象一下,在一個無聊的秋日午后,一位顧客在城市最寸土寸金的地段,走進了一家咖啡店。點一杯30塊錢的咖啡,不便宜了吧?但是,因為買了這杯30塊錢的咖啡,你就可以在這家咖啡店里坐一個下午。所以,一家咖啡店的坪效,通常也就不會太高。

而且,一家咖啡店的租金成本,大概要佔到成本結構的25%。這還只是平均25%。如果地段更昂貴一些,生意再差一些,這個佔比的數字還要更高。

但是,咖啡店這樁生意,非但不冷清,反而還打成了一片紅海。

為什麼?

因為總有人能用創造性的方法,解決「讓坪效大於租金」的問題。

比如,星巴克。

你猜猜看,星巴克租金成本,要佔到成本結構的百分之多少?20%?15%?

都不對。星巴克的租金成本,大約只佔到了成本結構的10%。這就要比其它咖啡店的25%要低得多了。

為什麼會這樣?是因為生意更好嗎?是因為選擇了更差的地段嗎?

生意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因為它是星巴克。

一家新商場開業,總希望招攬一些有名的品牌,來吸引流量。這也是為什麼你總能在商場里看到優衣庫。

因此,商場向這些品牌收取的租金,也會相對便宜一些。其實,這就是一種品牌的溢價。

所以,星巴克的創造性的方法,就是用品牌溢價來降低租金。

那,還有別的辦法嗎?

比如,上島咖啡。

咖啡最主要的消費時間,是早晨和午后。尤其是在工作日的早晨和周末的午后。

這也就意味着,你每天付出了足足24小時的租金,卻主要只用到了其中的兩個時間段。

那,我能不能多加幾個時間段呢?

所以,上島咖啡的基本邏輯,是加入簡餐。這樣,咖啡店就能在早晨和午后這兩個時間段之外,增加午餐和晚飯。

上島咖啡的創造性的方法,就是用「額外」的簡餐來提高坪效。

再比如,瑞幸咖啡。

瑞幸的咖啡店,主要分成4種。

1)旗艦店。這種店的數量很少,有點類似於星巴克的臻選店。主要負責豐富場景、堂食、外送。

2)悠享店。相比於旗艦店,這種店的數量就多起來了。它更像我們經常在商場見到的星巴克。面積很大,可以坐下來慢慢喝。這種店,也負責豐富場景、堂食、外送。

3)自提店。開在寫字樓里,面積不大,要麼只有一兩個座位,要麼乾脆沒有。之前我們公司還在遠東國際的時候,一樓就有一家。它主要滿足外帶的場景,來上班了,就帶一杯。這種店,場景簡單,主要負責自提和外送。

4)外賣廚房。你都不一定能找得着這種店。它可能開在很深的巷子里,或者跟某個商場櫃檯合作,在某個角落擺一臺全自動的咖啡機。但是,外賣小哥能找得到,就行了。你在線上下單之后,快遞員就會去最近的外賣廚房,幫你打出一杯咖啡,送到你的手上。當然,這種店,只能提供外送。

4種咖啡店。越往下,面積越小,租金也就越便宜。

而有了外賣咖啡之后,瑞幸也就不需要被鎖在小小的門店之內。

所以,瑞幸的創造性的方法,是用不同的店鋪來降低租金,用外賣來提高坪效。

人效的敵人,是人力成本

説完了坪效,我們再來説説人效。

什麼是人效?

人效,就是每一個人所創造的收入。説得更直接一點就是,人的效率。是一種重要的人力資源效能的參考。如果也用一條公式來表達的話,就是:

人效=總收入÷總人數。

和坪效同理,人效的計算,也要考慮到付給「人」的成本。因為你為一個人付出100元的成本,他卻只產出50元的價值的時候,你依然是虧損的。這很好理解。

所以,人效的敵人,是人力成本。

換句話説,當人力成本是你的主要成本的時候,你優先要考慮降的本,是人力成本,優先考慮要增的效,是人效。

本質上,你是在做一件「讓人效大於工資」的事。

但是,具體怎麼來做呢?

最直接的一種辦法,就是減少工資,甚至是減員。

雖然它聽上去,很殘酷,很不近人情。但如果不這麼做的話,結局可能還會更糟糕。

在生死關頭,活下去,是頭等大事。

可是,就沒有提高人效的辦法嗎?

這就要靠科學技術的創新,個人能力的提升。但是,這兩件事,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所以,我也建議你可以先從兩件事入手。

1)重視流程。

什麼是流程?

請問,你知道怎麼做,才能完成一臺電腦的組裝嗎?

如果不知道,那你就很容易陷入一種無窮無盡的嘗試。你可能試了20種方法,用了30個先后步驟,最后還不一定能完成電腦的組裝。

如果知道,那你就可以試着把組裝電腦的過程,寫下來。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這些具體的步驟、經驗、方法,就是流程。

可是,我都已經知道了,為什麼還要寫下來?

因為沒裝過的人,可能不知道。新員工,可能不知道。不知道,他們就只能像曾經的你一樣,彎彎繞繞地走上30步,甚至更多。有了流程,他們至少能少走一些冤枉路。

這也是流程的一個很重要的價值:減少嘗試帶來的損耗,從而提高人效。

2)善用工具。

也舉一個特別典型的職業,導購。

根據中國百貨商業協會的估算,今天全國百貨、購物中心和奧特萊斯的導購員數量,大約是在2000萬這個量級。但你知道,導購的工作內容,有一個特別明顯的特點,也是痛點:季節性。

相比於秋冬季節,春夏就是羽絨服飾的淡季。相比於周末和節假日,工作日就是商場的淡季。一到淡季,商場的門店和導購就是空閒的。

這既是坪效的損失,也是人效的損失。

怎麼辦?

不少企業就通過私域工具,鼓勵導購們通過線上服務,在淡場賺取提成。

比如,商品展示。利用工具,導購們就可以給顧客發送精美的海報、圖片、宣傳片,在朋友圈展示最近發佈的新品、爆款。

比如,一對一服務。對商品還有不清楚的地方?我耐心給你講。想要從選一套最近就需要的穿搭?我去幾萬個SKU里給你找。對產品不滿意需要退換?我來給你解決。

商業如水,往更高效的地方流動。

這是工具的作用。

也是工具的價值。

元效的敵人,是流量成本

最后,我們再來聊一個相對不那麼常見的詞,元效。

什麼是元效?

元效,就是每一元錢所帶來的收入。對於一些經常和流量打交道的創業者來説,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你也可以用理解ROI的方式,來理解元效。

什麼是ROI?

ROI,Return on Investment,投資回報率。10倍ROI,就是你投5毛錢的廣告,就能帶來5塊錢的銷售業績。如果商品成本是1塊錢,花5毛錢投流,還能掙3塊多,但你獲得的是10倍的銷售回報。

但你知道,流量的價格,也是受供需關係影響的。它怎麼可能總是5毛呢?

所以,元效的敵人,是流量成本。

換句話説,當流量成本是你的主要成本的時候,你優先要考慮降的本,是流量成本,優先考慮要增的效,是元效。

本質上,你是在做一件「讓元效大於流量價格」的事。

怎麼做?

請記住一句話:短期看流量,長期看品牌。

短期之內,平臺的流量政策、投流規則,都要弄清楚。CPM(千次展示成本)、CPC(每次點擊成本)、CPS(每次銷售成本)、短效ROI(7天內投放回報)、長效ROI(30天內投放回報),等等等等,都要想辦法弄清楚。

「投流」這件事本身,並不見得是一件壞事。因為5毛錢的廣告,能獲得5塊錢的銷售業績,有3塊多的利潤,這件事就值得干。但是,你必須把和「投流」有關的事都懂得透徹了,你纔有機會賺到這筆錢。

可是,別人也出5毛怎麼辦?那我出1塊。別人也出1塊怎麼辦?拼了,我出1塊半。我不僅出錢,我還出人。我讓投手來專門負責投流這件事。

什麼是投手?

打個比方。在一些熱鬧的小吃街,在某個城市的美食城,在某座熙熙攘攘的火車站,飯店的門口總是站着一個舉着牌子、大聲吆喝的人,專門招攬路過的人,吸引他們進店消費。

投手,就有點類似於這種角色。他們總能知道該在什麼時候出手,該在牌子上寫什麼字。

但是,商業世界,永遠受供需關係影響。隨着品牌越來越多,投手越來越多,最終,大家都會變得無利可圖。

那怎麼辦?靠品牌。

什麼是品牌?

你從來沒有打過籃球。但是,你最近突然心血來潮,想學着打打籃球,鍛鍊鍛鍊身體。嗯,就這麼決定了。現在就買籃球鞋。可是,你以前從來沒想過自己有一天會去打籃球。你沒有買過籃球鞋,也不知道誰家的籃球鞋好。請問此時,你會去買哪個牌子的籃球鞋?

耐克?阿迪?李寧?都有可能。

耐克、阿迪、李寧,就是品牌。是你也不知道怎麼的,就知道了這些品牌。

接着,你會去哪兒買呢?就去淘寶吧。

注意,關鍵的地方來了。請問,你會在淘寶的搜索框里,輸入什麼關鍵字?是「籃球鞋」,還是「李寧籃球鞋」?

這個差別就太大了。如果你輸入的是「籃球鞋」,平臺就會把整個搜索當成是同一個「流量」。本次搜索之內,價高者得。所有籃球鞋商家,歡迎入場。如果你輸入的是「李寧籃球鞋」,那這次的搜索就幾乎只屬於你。因為這個時候,上刷下刷,刷到的也幾乎都是李寧的籃球鞋。所以,你不需要和別人競價。

這筆從流量成本里省出來的費用,就是你的「元效提升」,就是你的「品牌溢價」。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經常會説這麼一句話:

品牌,纔是產品的最終歸宿。

好了,總結一下。

最近幾年,有不少的公司,把「降本增效」當成了主旋律。

可是,當我們在説「降本增效」的時候,指的到底是哪一種「本」,哪一種「效」?

這就要看,到底哪一種「本」,在你的成本結構里佔了大頭。

如果是租金成本佔了大頭,那就重點抓坪效。

如果是人力成本佔了大頭,那就重點抓人效。

如果是流量成本佔了大頭,那就重點抓元效。

希望我們都能更深刻地理解降本增效。

更希望我們都能真正做到降本增效。

共勉。

2024年,我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難題,遇到了太多太多的「怎麼辦」。

全網都在説低價。逃無可逃。利潤薄的和紙一樣,怎麼辦?

客户大幅度縮減預算。雖然溝通都很好,但就是沒錢怎麼辦?

有的行業在萎縮,不萎縮的行業在內卷,怎麼辦?

都説要擁抱人工智能,但卻不知道到底怎麼擁抱,怎麼辦?

人們捂緊了錢袋子。消費者輕易不買東西,怎麼辦?

……

所以,我的朋友。爲了回答這些「怎麼辦」,今年的年度演講,將會有一個重大的改變。我們的內容形式,將會從往年的「趨勢+潛在機會」,改變為「難題+解題思路」。

因為這樣的改變,也許就能幫你解開眼下的難題。而解決好了眼下的事,纔能有以后的事。

10月26日下午14:00,請允許我,與你一一分享。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