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精選> 正文
2024-09-20 11:37
編者按:受益於美聯儲降息,港股重上萬八關;機構建議關注利率敏感性較高的科技、生物醫藥以及香港本地股;減息攻略一文看清。
隨着美聯儲降息50基點的靴子落地,全球股市已進入到對流動性寬松的樂觀憧憬中,融資環境或將在未來幾個月持續放松,港股已經開啟一波猛烈上漲行情。
恆生指數6連升,成功站上萬八大關,恆生科技指數月內漲超7%,美團 $03690.HK 及阿里巴巴 $09988.HK 見逾一年高位,騰訊也上試近兩個月高位。值得注意的是,阿里持續獲北水追捧,納入港股通以來的5個交易日,南下資金已累計淨買入201.06億港元。此外,日前有機構指出,在美聯儲降息背景下,全球流動性趨於好轉外資有望流入港股市場。由於外資偏好,科技板塊有望迎來向上行情。
以下為華盛資訊統計的港股部分科網企業9月以及2024年漲跌幅,僅供參考。美團-W $03690.HK 年內大漲63%,佔據漲幅榜榜首,攜程集團-S $09961.HK 、騰訊控股 $00700.HK 、嗶哩嗶哩-W $09626.HK 年內累計漲幅皆超過30%,小米集團-W $01010.HK 持續攀升,股價創近3年新高。
美聯儲降息落地,港股迎來資金流動性利好
平安證券認為,美聯儲降息落地,對港股的影響更多在於帶來資金流動性增加、國內政策窗口打開等利好,疊加目前AH仍在高位,短期內港股仍有所支撐。后續港股進一步持續上行的關鍵在於國內政策寬松程度及國內經濟動能的恢復,如國內政策后續發力,將有利於更多資金流向港股,為港股反彈提供更多助力。
國泰君安分析指出,2024年港股市場的降息交易表現呈現出樂觀態度,這與2019年預防式降息周期存在共性與差異。共性方面,兩輪降息周期啟動時,美國經濟均顯示出一定的韌性,且均為預防性質的降息,同時國內經濟都面臨着緩慢的復甦過程。差異方面,本輪降息周期中,隨着美國通脹壓力的緩解,市場對年內降息的預期得到了進一步的增強。與此同時,當前港股的估值相對較低,且盈利預期有所改善,這為市場提供了更多的積極信號。
中金證券認為美聯儲降息對中國的傳導影響主要包括政策空間、資金流動、行業影響及香港本地市場等幾個方面。具體來看:
政策空間:
資金流向:
匯率:
行業板塊:
香港本地:
哪些港股有望收益?重點關注這些標的
在配置策略上,中金證券指出,港股因為對外部流動性敏感,以及聯繫匯率安排下香港跟隨降息的緣故,其彈性較A股更大。對利率敏感的成長股(生物科技、科技硬件等)、海外美元融資佔比較高的板塊、港股本地分紅甚至地產等,以及受益於美國降息拉動地產需求的出口鏈條,也可能會在邊際上受益。中期維度,在看到更大力度的財政支持前,寬幅區間震盪的結構性行情(高分紅+科技成長)依然是主線。
平安證券短期建議關注三大主線:一是對利率敏感的成長板塊,如生物科技等;二是高彈性的互聯網板塊,其通常是最快受益於港股資金流入的行業;三是紅利板塊,提醒的是高股息板塊在大幅透支狀態下出現回撤屬正常情況,近期對於股息率低於 5%的標的暫時需謹慎,篩選時需重點關注個股的盈利和分紅能力,而非簡單的股息率高低。
光大證券表示,港股的公用股、中資電信股、金礦股等,均為未來可受惠減息的板塊。前兩者在美國減息下,潛在收益吸引力相對美債更大。若投資者打算長線收息,可考慮中國移動 $00941.HK 、中電控股 $00002.HK ;既希望收息且股價有表現的投資者,則可考慮中國電信 $00728.HK 。
瑞銀亦指出,預期較低的利率環境將對市場基本面更有利,減息將會帶動資金流入香港風險資產,引發價值重估,重點推介6只受惠於減息周期的港股,包括電訊盈科 $00008.HK 、香港電訊-SS $06823.HK 、國泰航空 $00293.HK 、太古地產 $01972.HK 、香港寬頻 $01310.HK 及九龍倉置業 $01997.HK 。同時,該行亦列電盈、國泰、恆地、太地、長江基建、中電、金沙中國有限公司 $01928.HK 、銀河娛樂 $00027.HK 及友邦保險 $01299.HK 等股份為港股市場的首選股。
花旗看好港股互聯網企業持續盈利能力
根據花旗此前的研究報告,儘管宏觀經濟環境疲軟,但通過減少補貼和提高服務質量,多數中概互聯網公司在二季度實現了較好的利潤表現,預計這一趨勢將持續至下半年,盈利前景可能會進一步改善。具體分析指出:
投資建議方面,該行認為騰訊仍是首選,美團和攜程在服務領域具有增長潛力。阿里巴巴的業務模式和市場地位依然強勁,京東的物流和本地服務需求具韌性。儘管拼多多未來業績或許並不如財報會議中所擔憂的那樣,但在公司治理層面依然面臨一定的挑戰。
風險提示: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亦可跌,更可變得毫無價值。投資未必一定能夠賺取利潤,反而可能會招致損失。過往業績並不代表將來的表現。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之前,投資者須評估本身的財政狀況、投資目標、經驗、承受風險的能力及瞭解有關產品之性質及風險。個別投資產品的性質及風險詳情,請細閲相關銷售文件,以瞭解更多資料。倘有任何疑問,應徵詢獨立的專業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