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75載風雨兼程 蜀道不再難

2024-09-19 01:20

轉自:成都日報錦觀

75載風雨兼程 蜀道不再難

1956年,陳相全(二排左二)與同事合影

沙馬伍且(左)在新成昆鐵路首發動車前留影

天邛高速公路的開通,宣告我省高速公路總里程突破10000公里

高鐵列車夜間停靠在成都東站

川青鐵路茂縣站

川青鐵路茂縣站

1925年,老成都三官堂,一輛舊的英制奧斯汀敞篷轎車經水路從上海運抵,這是成都的第一輛汽車。躺在崇山懷抱中的成都人,在這輛轎車上第一次瞥見了現代交通的模樣。

就在一周前,2024年9月12日,伴隨着激昂的音樂聲,一輛客車在天邛高速「撞紅」開跑,宣告我省5個高速公路項目開通,四川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0000公里,位列全國第三。同時,成都高速公路里程達到1303公里,登上中西部省會城市首位。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新中國成立前的巴蜀大地,沒有一寸鐵軌,僅有數百里土製公路,陸路交通運輸完全依靠落后的雞公車和黃包車,天府之國的物資要靠着肩挑手扛才能出川。

從詩仙李白「蜀道難」的千古絕歎,到10000公里的巴蜀通途,75年來,四川人編織了四向通達的鐵路和高速公路,建起雙機場,密如蛛網的交通網絡已成為支撐城市羣、經濟區高質量發展的「大動脈」。成都、四川的交通史,與新中國的發展環環緊扣,書寫了75年來從「蜀道難」到「蜀道通」,邁向「蜀道暢」的篇章。

改寫「蜀道難」

九旬老人用一生見證

年過九旬的陳相全至今記得第一次見到汽車時的情景。

1948年冬,家住資中羅泉井的陳相全背上行囊啟程出發,一路經過資陽、簡陽、翻過龍泉山,用了整整三天,終於走到成都東大路,開始了他在成都列五中學的求學。學校門口,年輕的他第一次看到小汽車,這匹四輪「馬兒」飛馳的身影連同成都的繁華一起刻上心頭。

1951年,陳相全作為建築隊伍的一員,來到正在修建的成渝鐵路工地上,為工人們當起了文化教員。教人識字、領讀掃盲,滿山工棚中,他見證着15萬築路大軍,憑着燈籠火把照明,鋼釺、大錘、十字鎬開鑿,流血流汗,在連綿不斷的巴蜀羣山中建起了新中國第一條鐵路。

1952年,成渝鐵路竣工,陳相全從熙攘的人羣中擠過,第一次坐上火車。平穩的火車上,震耳欲聾的汽笛聲蓋不住沿途羣眾的歡呼,更蓋不住他內心的感慨。當時的他不會想到,在自己的有生之年,這一段百余公里的路途,還將架起高架、修通高速、開出高鐵。年少時三天的風餐露宿與翻山越嶺,已恍如隔世。

「做夢也不會想到,四川的交通能發展到今天的地步!」2024年,他的這句感嘆,道出了祖祖輩輩川人受困於交通的心聲。

75年過去,鐵路從無到有,公路日新月異,天空愈加繁忙,成都人探索外界的旅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952年7月1日,成渝鐵路建成通車,成都結束「手無寸鐵」的歷史;1995年7月1日,成渝高速公路開通,成都擁有了第一條高速公路;2015年,成渝高鐵開通,高速鐵路首次在成都開跑;2021年6月27日,天府國際機場正式投運,成都擁有「雙國際機場」。

新中國成立以來,成都境內鐵路從零開始,至今已超1000公里;新中國成立前夕,成都公路僅有465公里,如今已擁有上萬公里普通公路和上千公里高速公路;1952年,成都擁有首條公交線路,現在卻已發展出數十條地鐵和遍佈街巷的公交線路。

一句「蜀道難」延續千年,改寫「蜀道難」,也已在風雨兼程中走過了75載。

向山川要答案

「90后」涼山娃圓夢

「我就是在那個車站坐上火車,走出大涼山求學的。」2022年12月,嶄新的動車在新成昆鐵路上飛馳,首發動車副司機沙馬伍且坐在窗邊,講述着自己的「成昆記憶」。

越西縣地處大涼山腹地,長期以來,建成於1970年的老成昆鐵路成為十萬大山與外界溝通的唯一道路。「小時候我就想,長大以后要天天坐火車。」童年時,沙馬伍且跟着父母,乘坐着老成昆鐵路的「慢火車」穿梭於各個鄉鎮趕集賣貨。長大以后,同樣是乘着「慢火車」,他離開大涼山,前往成都求學。2022年,他學成歸來,成為新成昆鐵路的動車司機,圓了兒時的夢想。

沙馬伍且與成昆鐵路的故事,是無數涼山人的共同記憶。被業內稱作「地質博物館」的成昆鐵路沿線,曾被外國專家斷言為築路「禁區」。1970年,成昆鐵路通車。2022年底,新成昆鐵路開通,頻頻創造歷史!動車奔馳在山川險阻之間,倒映着75年來成都人向山川挑戰,突破「不可能」的點滴。

曾經的望山興嘆化作了改天換地的力量。一場持續75年,堪稱奇蹟的交通建設在四川拉開大幕。川人從清末保路運動以來的通途夢想,開始在一滴滴川人的汗水中凝成現實。

「鋼鐵巨龍」衝破險阻。1951年,成渝鐵路的十余萬築路者以篾條計數,刻下了修建新中國第一條鐵路的記憶。2024年,川青鐵路的動車突破2000多米的海拔落差,從成都開到了黃龍九寨,挑戰鐵路建設極限;「高速通道」從無到有。1995年,成渝高速公路建設者肩挑手扛,不破龍泉誓不還,在山脈間鑿出「西南第一路」。2024年9月12日,四川高速公路總里程邁上10000公里大關,交通勘察、設計、施工能力全面進入國內「第一梯隊」;「走出夔門」再寫新篇。曾經,川江千帆過三峽,九死一生。今天,汽笛聲響,「長江班列」搭載「川貨」,在鐵軌上翻過三峽再入水,僅青白江中心站,就來往運送40余萬個標準集裝箱。

百年通途夢,今朝夢圓。

軌道上的都市圈

市民生活的幸福底色

「本次中秋專列由福田站開往中秋團圓站,請拉好扶手,資陽線護您回家團圓。」

飛馳在成都與資陽之間的四川省首條跨市域軌道交通線路——軌道交通資陽線進入開通倒計時。9月14日,成資兩地市民代表等百余人作為第一批乘客,乘坐特別定製的資陽線中秋專列,奔赴團圓之路。

城市間,「軌道上的都市圈」日漸成形。城市內,十余條地鐵線路、遍佈大街小巷的公交,串起了城市的脈搏,現代公共交通服務的飛速發展,極大地改變了成都人的生活,讓2100萬居民「身在咫尺」。

上世紀40年代,成都的土地上,第一次出現了公共交通的雛形。抗日戰爭期間,成都人嘗試性地開辦起了行駛於成渝、成灌等線路的班車。然而,破舊的木炭車和坑窪不平的公路完全無法承擔起公共交通的大任,往往十走九停,僅僅幾個月便宣佈終止了。

成都公共交通的真正開始,要追溯到新中國成立后的1952年。那年,一輛由貨車改造的公交車身披綵帶,正式在成都載客運營。這是成都的第一輛公交車,也是成都公共交通服務的「原點」。

公共交通提升了出行效率。2010年,成都地鐵1號線正式開通,成都成為中國西部第一個通地鐵的城市。2013年,成都快速公交在二環高架橋開跑,開了快速公交在我國內地全獨立路權的先河。

公共交通促進着城鄉交融。西嶺雪山腳下的天宮廟村,中國郵政投遞員伍凱一家做着快遞分揀。一輛「小黃車」停在路邊,準備卸下村民的快遞。在成都鄉村,這樣的「小黃車」時常穿梭于田間地頭,不僅承擔着小件貨運的功能,也是鄉村客運的主要交通工具。

公共交通拓展了出行半徑。地鐵線路不斷延長,將都市圈連為一體,不分你我。快速公交織密成網,跨區通勤不再煩惱。市域鐵路公交化運營改造完成,成都人乘着「天府號」動車組,如同搭公交一般便捷。

75年快速發展,現代公共交通已成為成都市民生活最為重要的幸福底色。從地鐵、公交,到中歐班列、雙國際機場,立足於錦江畔,現代交通已從成都走向世界。

記者手記:

當乘坐川青鐵路的動車進入莽莽羣山時,總會讓人心生感動。

廣元翠雲廊,青翠的古柏樹見證着古蜀道的滄桑變化;巴中千佛崖旁,高鐵連起成巴快線;三峽川江邊,「長江班列」駛過千古夔門,一路向東……行走在條條古今交織的蜀道邊,75年來,四川人鑿通天塹的壯舉總能讓這樣的感動不斷涌現。

「新蜀道」仍在延伸。2024年,天府新區經眉山至樂山、邛崍經蘆山至滎經、成都至汶川等高速公路建設加快推進。成南、成温邛、成渝等既有高速公路擴容改造工程穩步推進。成渝中線高鐵、西部陸海新通道呼之欲出。

從封閉內陸到開放前沿,國家立體交通「極點」建設逐漸成勢,未來的蜀道,定會更加精彩。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陳煦陽

受訪單位供圖

製圖 江蕊松 申娟子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