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市值暴增近400億港元!康方生物真的擊敗全球「藥王」了嗎?

2024-09-18 18:21

財聯社9月18日訊(編輯 馮軼)要説近期港股市場上的人氣個股,康方生物(09926.HK)或許算得上是關注度極高的一家。

9月16日,康方生物最高觸及72.55港元,創下歷史新高。而從年內低點算起,康方生物股價三個月以來漲幅超過了270%,市值暴增近400億港元。

image

更為值得注意的是,摩根士丹利近日發佈報告,將康方生物的目標價由64港元大幅提升至78港元,再次點燃了市場的情緒。

而大摩此次報告的重點,集中在康方生物核心管線品種-依沃西單抗。

據大摩稱,依沃西HARMONi-2數據遠勝預期,鑑於依沃西的強勁數據以及對安全的一致性,因此調整對康方生物的收入模型以反映海外收入貢獻,將公司今年虧損預測下調30%,明年虧損預測下降17%,對2026年盈利預測上調13%。

此前,康方生物於9月8日在2024年世界肺癌大會(WCLC)上公佈了依沃西的HARMONi-2研究結果。

資料顯示,依沃西HARMONi-2研究是全球首個對比製藥巨頭默沙東王牌品種帕博利珠單抗(即Keytruda,俗稱K藥)取得顯著陽性結果的隨機、雙盲、對照III期臨牀研究。

根據披露的研究結果,在意向治療人羣中,依沃西治療組疾病進展/死亡風險降低達49%。相比帕博利珠單抗,依沃西顯著提高了PD-L1陽性NSCLC患者一線治療的客觀緩解率(50.0%vs38.5%)和疾病控制率(89.9%vs70.5%),展現了其高效的抗腫瘤效應。

簡而言之,依沃西在這項實驗中展現了幾乎兩倍於K藥的療效。

要知道,作為全球目前最暢銷的抗癌藥物,K藥在2023年的全球銷售額達到250億美元,被戲稱為「全球藥王」。據默沙東財報披露,2024上半年,K藥全球營收達142.17億美元,同比增長18%。

依沃西作為K藥的競品,面對巨大的市場前景,自然讓投資者興奮不已,這也不難解釋公司股價近期為何飆漲。

據華福證券分析師陳鐵林的研究,依沃西海外3期臨牀確定性得到高度提升后,經風險調整依沃西美國肺癌銷售峰值超過45億美元。

並且,華福證券認為肺癌領域僅僅只是依沃西全球臨牀開發的開始,其海外價值仍有待重估。預計公司2024-2026年營業收入分別為26.5、40.6、64.2億元,測算合理股價為81.89港元。

不過,儘管投資者對康方生物和依沃西這款藥品的預期在近期持續火熱。但在股價創新高后,市場中也出現不少質疑的聲音。

一方面,康方生物早在2022年12月,就以5億美元首付款、總交易額高達50億美元和銷售淨額低雙位數比例提成的合作方案,授予代理商Summit Therapeutics於美國、加拿大、歐洲和日本對依沃西單抗的開發和商業化獨家許可權。這筆交易也曾一度刷新國內創新葯企海外商業拓展的紀錄。

2024年6月,雙方又簽署補充許可協議,在原有合作協議下拓展依沃西的許可市場範圍。Summit公司新增獲得依沃西在中美、南美、中東和非洲等相關市場的開發及商業化獨家權益。康方生物則獲得7000萬美元的首付款和里程碑款,以及依沃西在新增許可市場的銷售提成。

也就是説,實際上康方生物早已將依沃西大部分的海外商業化潛力通過商業拓展的方式變現。

而據默沙東的財報顯示,2024年上半年其全球總營收為318.87億美元,其中K藥收入佔比約44.6%。而同期,默沙東中國區的全部收入為35.34億美元,佔全球收入的12.4%。

這説明,K藥之所以能夠暢銷,主要需求來自海外市場。假設如市場預期,依沃西未來能夠在商業化上趕超K藥,康方生物在已經授出大部分海外權益的情況下,能夠獲取多大收益也需要進一步評估。

image

事實上,自依沃西受到行業內外關注以來,其海外代理Summit公司股價從最低點起暴漲了約16倍,總市值超190億美元,遠高於康方生物在港股的市值。這也驗證了依沃西比肩K藥,潛在收益更多來自海外市場的投資邏輯。

另一方面,默沙東K藥於2014年上市,十年以來這款藥品在全球獲批40個適應症,這也是其年銷售額達數百億美元的關鍵所在。

國內方面,K藥在境內獲批的適應證也已經達到14個,覆蓋黑色素瘤、肺癌、食管癌、結直腸癌、頭頸部癌、胃癌、肝癌、乳腺癌、膽道癌以及MSI-H實體瘤領域的治療。

與之相對的,依沃西目前在中國獲批1項適應症,還有8項III期臨牀研究正在開展,其中的2項國際多中心III期臨牀在海外開展,及6項為以PD-(L)1單抗為陽性對照藥物的III期臨牀研究。

此外,隨着依沃西商業化進程的深入,K藥作為老牌產品是否會通過價格策略的調整來應對挑戰,也值得留意。

總體上看,康方生物近期的強勢行情,可以説幾乎完全取決於市場對依沃西的商業化預期。這既證明了中國創新葯產業在技術層面的進步,但國內創新葯公司前景對海外市場的依賴程度也需要投資者謹慎評估。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