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充電60元超時費1600元? 特斯拉車主又遭遇充電刺客 | 次世代車研所

2024-09-18 08:27

  文 | 新浪科技 張俊

  中秋假期是自駕出遊的好時機,但充電時的超時佔用費成爲了一些新能源車主的煩心事。

  目前,越來越多車企的自建充電樁和第三方充電App紛紛開始收取超時佔用費,收費標準在每分鍾數角至數元不等,封頂一般在數十元左右。

  不過,不少特斯拉車主反饋,其充電樁的超時佔用費標準過高,而且沒有封頂上限。有車主直言,自己使用超級充電樁充電,充電費用60.7元,超時佔用費867.2元,累計收取了900多元。還有車主曬出賬單顯示,充電和超時佔用費共計1706.06元,其中充電費用僅為64.46元,超時佔用費高達1641.6元……

  超時佔用費到底該不該收?又該怎麼收?不同的車主有着不同的看法。不過,一個大原則是超時佔用費的初衷是優化充電站效率,而不應該成為變相的盈利工具。

  「充電刺客」來了?

  9月15日,中秋假期正式開啟。交通運輸部預計,全國交通出行客流較平日有明顯增長,總體平穩有序。數據顯示,公路方面,當日全國高速公路客車流量約3300萬-3400萬輛,返鄉探親、周邊出遊的中短途自駕是主要出行方式。

  不過,一些自駕出遊的新能源車主卻遇到了一些煩心事。不少車主發現,很多充電樁開始收取超時佔用費,這讓自己的充電成本大幅提升。

  新浪科技梳理發現,不同的車企、第三方充電App對超時佔用費的收取標準不一,這也導致在總體價格上差異巨大。

  以第三方充電App為例,新浪科技在小桔充電上看到,不同的充電樁運營商在超時佔用費上的收取標準在0.17元/分鍾、0.2元/分鍾、0.3元/分鍾、0.5元/分鍾不等,一般是在充電結束20分鍾/30分鍾后仍佔用充電設備或車位時收取,單次封頂30元或者60元不等。

  小桔充電客服表示,此舉主要是爲了讓更多車主高效地充電,超時佔用費由充電站收取,收費前會短信和電話告知。另外,超時佔用費和停車費為不同收費項。超時佔用費是充電結束后長時間佔用充電設施產生的費用,故兩者獨立計費和收取。

  相比第三方充電App,車企對自有充電樁的超時佔用費收取標準則更高一些。

  小鵬的超時佔用費為1元/分鍾,在車輛處於非充電狀態下累計佔用車位或充電槍超過30分鍾后收取,小鵬客服表示,單筆充電訂單佔位費上限100元;蔚來的超時佔用費為0.5元/分鍾,在充電結束超過15分鍾后抽取,封頂50元;極氪的超時佔用費為1元/分鍾,在佔位超30分鍾后收取,封頂50元。

  而特斯拉的超時佔用費收取標準則最高。特斯拉App顯示,如車輛已完成充電但仍停在充電車位,則會產生超時佔用費。倘若車輛在開始計費后的5分鍾之內駛離充電車位,則不會被收取該次超時佔用費。僅當所在超級充電站內的空閒車位小於或等於50%時,纔會產生超時佔用費。當所在超級充電站內沒有空閒車位時,則會被收取雙倍的超時佔用費。超時佔用費最高為6.4元/分鍾。

  超時佔用費到底該不該收?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車企對超時佔用費並沒有設置封頂上限,這也導致一些車主充電后一度面臨了天價超時佔用費。

  有抖音網友表示,自己使用特斯拉超級充電樁充電,充電費用60.7元,超時佔用費867.2元,累計收取了900多元。「瞬間感覺特斯拉不香了。」他吐槽道。

  還有小紅書網友曬出遭遇的天價超時佔用費。賬單顯示,充電和超時佔用費共計1706.06元,其中充電費用僅為64.46元,超時佔用費高達1641.6元。「就是霸王條款,強行收費,非常不合理。」

  另外,還有車主在黑貓投訴 【下載黑貓投訴客户端】上反饋,曾被收取過1200元,甚至是2435元的超時佔用費。車主們認為,完成充電后特斯拉應該通過App、手機短信和郵件自動多渠道通知客户,並且應該向其他品牌一樣設置超時佔用費的封頂上限,這樣才更合理。

  針對超時佔用費,特斯拉在官網上也給予了詳細解釋。特斯拉表示,爲了使所有車主都能擁有良好的體驗,決定通過收取超時佔用費這一措施來提高充電站的利用率。特斯拉手機應用程序能夠幫助車主遠程監控車輛的充電狀態。當車輛即將完成充電時,車主會收到一次提醒;當電量完全充滿時,車主會再次收到提醒。「需要強調的是,我們推出此項措施的目的是提升客户滿意度,而非藉此營利。」

  實際上,不同的車主對於超時佔用費也有着不同的看法。

  比如有車主認為,超時佔用費應該在全國大力推廣,沒有超時費,一些素質低的司機會長期霸佔充電樁;也有車主認為,超時佔用費的收取標準還值得商榷,尤其是充電服務商要有明確的短信或者電話提醒。

  整體來看,通過收取超時佔用費的方式,對於解決充電站的利用效率上無疑有着巨大的幫助。但同時也應該優化收取的具體標準和相關制度,增加透明度,以保護車主的個人權益,防止出現意外的天價賬單現象。

責任編輯:尉旖涵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