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如果僅知道和田玉值錢,那是何等悲哀!

2024-09-16 20:46

轉自:上觀新聞

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 肖春飛

「和田玉里面最好的羊脂白玉,手感柔軟,看起來像一塊羊尾巴油,但是它的最高硬度能達到摩氏6.5度,劃玻璃什麼的輕輕松松。為什麼如此堅硬的玉石,看起來卻如此柔軟?」《中國玉器通史》主編、南京博物院研究員陸建芳如是發問。

「玉分軟玉、硬玉,和田玉硬度這麼高,為何還歸於軟玉?」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穆桂金接着陸建芳的問題繼續發問。

大家討論熱烈,陸建芳最后給出答案——這就是中華文化的獨特性所在!他説,「君子比德以玉」「君子温潤如玉」,和田玉堪稱中國古代士大夫的完美人格象徵,外表温文爾雅,內心強健剛硬,「中國人如此,中國亦如此,有人只看表面以為中國可欺,於是肆無忌憚,結果自己吃了大虧,這樣的事,在歷史上並不少。」

本次科考活動凱旋儀式。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 肖春飛 攝 本次科考活動凱旋儀式。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 肖春飛 攝

這是「崑崙巡禮」——崑崙和田段多學科科考隊在漫漫長路中的一次學術討論,玉文化是此次科考一大重點。

科考隊此次考察了多個玉礦,和田玉石原生礦多在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山上,進山之路異常艱難,越野車如在驚濤駭浪中顛簸跌宕,車到了能抵達的終點,人再往上爬,氣喘如牛,汗透重衫……在道路建設、交通工具如此發達的今天,抵達玉礦尚且如此艱難,遑論古人?記者在於田縣阿羌鄉流水村,看到有幾塊簡易的玉文化展板,其中寫了崑崙採玉人的艱辛:上山難,找玉難,採玉難,採到玉了,下山也難,人乏、玉重、路險。

和田縣喀什塔什鄉黑山村地處玉龍喀什河上游,河邊有一塊石刻,上寫:「大清道光二十一年山西忻州雙堡村王有德在此苦難」。陸建芳看見后,動容良久:「也不知這個山西採玉人王有德后來怎樣了?古人説到崑崙山採玉‘千人往、百人回。百人往,十人至’,一塊和田玉進入中原,太不容易……」

濕潤的和田白玉。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 肖春飛 攝 濕潤的和田白玉。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 肖春飛 攝

和田玉進入中原的時間很早,《山海經》《穆天子傳》等先秦文獻已記載和田出玉的事實。陸建芳認為,齊家文化時代的人,可能已經深入今天的新疆地區尋找和田玉。齊家文化是以甘肅為中心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出土了大量玉器,是華夏文明的重要來源之一。

「比較秦漢以后幾大玉材,就質量而言,和田玉最好,其次是獨山玉;而就產量而言,情況剛好相反,和田玉最少,這也是其珍貴的原因所在。」和田博物館副館長艾再孜·阿不都熱西提説。

稀缺、品質優、開採成本高,市場上,和田玉貴,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僅知道和田玉值錢,那是何等悲哀!

玉從來就是精神文化產品,「脱離了文化去看玉,和田玉就是一個空洞的概念,只是一塊漂亮的石頭。」陸建芳説。

「玉成中國一萬年」,中國古人最早看中的是玉的硬度特徵,將其作為工具使用,很快發展出審美功能,進一步又演變為更深層次的精神訴求,認為美玉通天通神通靈,從而形成玉崇拜。

二里頭遺址出土的柄形器。陸建芳提供

「在漫長的用玉、琢玉、選用玉料、異地交換玉料、玉器的社會生產生活過程中,發現玉石,尤其是透閃石玉與其他石頭在色澤、紋理、質地等諸多方面存在極大差異。中國有許多透閃石玉料產地,和田玉是眾多透閃石玉脈中最優質的一種,最終在大浪淘沙般的玉料篩選過程中,透閃石玉料中最頂級的和田玉脫穎而出,成為頂級玉器製作的不二原料。」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巫新華認為,漢武帝欽定西域南山為崑崙,依據主要是于闐南山產玉,崑崙核心詞義為「天」,內在覈心功能是「通天」,和田玉被視為最好的通天媒介。

和田玉輸入中原后,很快出現了「白玉崇拜」,比較文學、文學人類學研究專家、上海交通大學教授葉舒憲認為:約3000年前商周之際形成的白玉崇拜,是萬年玉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一次信仰革命,古人從崇拜各種顏色的地方性玉石,轉向崇拜一個產地的一種顏色的特優級玉石——和田白玉,由此奠定了華夏核心價值的物質原型,隨后的玉文化發展以新疆崑崙山和田玉為絕對主脈,「白璧無瑕」成為國人心目中完美無缺的價值觀表達模式。

陸建芳教授講解玉器文化。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 肖春飛 攝 陸建芳教授講解玉器文化。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 肖春飛 攝

在「白玉崇拜」的發展歷程中,孔子是一個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將和田玉的特點與君子的品質相結合,明確提出了「玉德説」,認為玉有「十一德」,例如:玉質温柔滋潤而有恩德,象徵仁;堅固緻密而有威嚴,象徵智;鋒利、有氣節而不傷人,象徵義;雕琢成器的玉佩整齊地佩掛在身上,象徵禮……后人對此作出了多方的詮釋,玉德説最終被定格在「五德」上,中國也因此成為世界歷史上唯一將玉與人性相融的國家。

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秦朝大臣李斯給嬴政上《諫逐客書》。當時秦王下令驅逐客卿,李斯旁徵博引,説明吸引人才、強盛國家、一統天下的重要性,其中寫道:「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説之,何也?」「崑山之玉」即崑崙山產的和田玉,比喻傑出的人才。嬴政被打動,收回逐客的成命。

著名的「95于田料」,來自於田縣海尼拉克礦。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 肖春飛 攝 著名的「95于田料」,來自於田縣海尼拉克礦。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 肖春飛 攝

只有懂得了和田玉的文化意藴,懂得了中國人尤其是中國曆代讀書人對人格境界的孜孜以求,才能真正理解和田玉的價值。葉舒憲説,中國人為什麼習慣説「黃金有價玉無價」和「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紅樓夢》何以獨尊白玉?《紅樓夢》為何原名《石頭記》、主人公為何叫寶玉、黛玉?……都可以上溯白玉崇拜來找到答案。

和田玉對中國人生活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號稱第一部武俠小説的《三俠五義》,主人公「錦毛鼠」大名就叫白玉堂,書中寫展昭初見白玉堂:「只聽樓梯聲響,又見一人上來,武生打扮,眉清目秀,年少煥然。展爺不由得放下酒杯,暗暗喝彩,又細細觀看一番,好生的羨慕……」展昭已是人中龍鳳,尚且羨慕白玉堂,可見其風華絕代。有意思的是,白玉堂跟謙謙君子展昭相比,更多了些個性,與賈寶玉相似,充分顯示了白玉的靈性。

玉工正在雕琢玉器。冷春輝 攝 玉工正在雕琢玉器。冷春輝 攝

白玉文化,不僅僅只在中原,其輻射之廣、影響之大,已成為中華文化傳播力、凝聚力的傑出代表。敦煌莫高窟98窟于闐國王李聖天畫像中,王冠下垂玉珠,手戴碧玉戒指,腰佩玉雕拳形柄劍;喀喇汗王朝時期著名作家馬赫穆德·喀什噶里在其著作《突厥語大詞典》中寫道:「玉石是白色透明的,人們用它做戒指戴,戴這種戒指的人不會觸閃電,因為它的屬性如此。」

摩挲一塊和田玉,能夠深刻理解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温潤之間,流淌着中國人數千年不變的文化傳承;白玉崇拜,鐫刻在中國人的基因之中。

「這些天看玉河、看玉村(黑山村)、看玉礦,越來越覺得和田玉就是我們這個民族的縮影。」陸建芳感慨道,從地殼運動到高温變質,和田玉的成礦條件缺一不可,再從地震、雪崩、火山爆發中流落玉河,經過千萬年沖刷成為籽料;儘管經歷千難萬難,和田玉依然保持坦蕩、堅定、温潤的品質,就像中國人幾千年來始終追求「君子之德、中庸之道」的民族特性一樣。

良渚文化玉琮。陸建芳提供

如果説,世人通過《菊與刀》能夠初步認識日本,那麼,和田玉則是深入瞭解中國文化特徵的一個「密碼」。

「和田玉對於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展有過貢獻,如今在為地方經濟發展繼續作貢獻,但是,我們既要重視和田玉的經濟價值,更要重視它的文化價值,兩手都要硬,否則和田玉產業也會走向沒落。」陸建芳大聲疾呼,他認為,和田學院于闐學院設立玉文化研究中心,是一個非常好的信號,接下來要加強多學科深化研究,講好新時代和田玉故事,有形有感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相關內容:

牛角山,實證新疆歷來多種宗教並存——崑崙科考手記之一

紅白山古戍堡中的一段熱血新疆史 ——崑崙科考手記之二

「于闐南山」碑前,讀懂漢武帝 ——崑崙科考手記之三

走進黑山村,探尋中華民族獨有的玉文化——崑崙科考手記之四

從「為王子復仇記」,看西域歸漢之前早已「人心歸漢」——崑崙科考手記之五

安迪爾古城遺址畔的感慨:永別了,斯坦因時代!——崑崙科考手記之六

責任編輯:阿依排日·阿布拉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