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中公教育宣佈戰略轉型:公考老玩家跑得贏這個萬億新市場嗎?

2024-09-11 22:16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王峰 北京報道  近日,中公教育在北京舉辦戰略升級發佈會,宣佈公司定位由大型的多品類職業教育機構升級為就業與再就業服務提供商。

這是一次迟來的發佈,因為早在2023年半年報中,中公教育就已公佈了這一新的定位。

但此后的一年時間里,中公教育並未向外界闡述就業與再就業服務的運營策略和支撐業務是什麼。

事實上,就連就業與再就業服務市場是一個什麼樣的市場,也沒有定論。這個市場邊界模糊,規模龐大,其中細分的人力資源服務、就業技能培訓都是萬億市場,但這個市場的子行業林立,用户需求各異,不可能出現「通吃」的龍頭。

對於中公教育來説,需要向外界説明,什麼是就業和再就業服務市場,在這個市場里中公教育能做什麼。

什麼是就業與再就業服務市場?

多位業內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就業與再就業服務市場,按照服務對象劃分,可以分為就業供給方服務市場、就業需求方服務市場、就業支持方服務市場;按照服務鏈條劃分,可以分為就業技能培訓、招聘服務、人力資源管理和外包服務等。

灼識諮詢2021年發佈的行業報告顯示,包括招聘服務、人力資源管理及外包服務、薪酬及人事服務以及其他服務在內的中國人力資源服務市場,2021年市場規模約6608億元,預計2026年增長至14112億元。

其中,招聘服務市場2021年的市場規模約2021億元,預計2026年增長至4767億元。

弗若斯特沙利文2022年的行業報告顯示,包括學歷職業教育培訓、非學歷職業教育培訓在內的中國的職業教育培訓行業市場,2021年市場規模約7811億元,預計2026年增長至10979億元。

其中,非學歷職業教育培訓的細分市場之一——職業考試培訓行業2021年的市場規模約691億元,預計2026年增長至1102億元。

可見,就業與再就業服務相關行業的市場規模大,商業機會多。

至關重要的是,雖然經濟形勢下行,就業壓力增大,但就業與再就業服務市場卻體現了鮮明的穩定性和抗周期性。

近期,上市公司陸續發佈2024年半年業績。在就業與再就業服務市場中,BOSS直聘上半年收入36.2億元,同比增長30.9%,淨利潤6.6億元,同比增長92.5%,平均月活用户達到5060萬人;獵聘上半年收入同比減少7.2%,但淨利潤同比增長446.2%,個人付費用户同比增長12.4%;人瑞人才上半年收入24.8億元,同比增長20%,淨利潤3149萬元,同比增長34.5%。

就業和再就業服務市場受多重因素影響,自身增長與外部環境的張力較大。

一方面,大量企業出於降本增效的訴求,降低招聘預算或追求更具有性價比的招聘方式,導致新增就業機會減少,重點人羣就業難度增加;另一方面,企業總歸需要補充和管理人力資源,就業結構變化,靈活就業興起,給就業和就業服務提供商帶來穩定預期和新的機會。

尤其是現在,就業和就業服務的一些新趨勢已經成型。

中公教育董事長李永新表示,當前零散的就業服務已經沒有辦法滿足市場需求,而系統化、一體化的就業服務纔是未來的發展趨勢。需要通過職前、職中、職后系統化、一體化的方式,提升求職者的綜合素養能力。

就業與再就業服務的藍海市場

在系統化、一體化的就業與再就業服務市場里,產品層面一些結構性變化,正孕育出細分的藍海市場。

首先,精準化服務趨勢明顯。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的應用,能夠實現就業供給方和需求方的精準匹配,從而實現更高質量就業。

獵聘半年業績公告中寫道,上半年推出了幫助客户觸達心儀人選並獲取準確意向的AI產品——超級聊聊,企業客户發起該產品需求的次數逐季增長。下半年,獵聘將推出更多結合AI算法與專業服務能力的招聘產品。

北森控股今年7月發佈的2023/2024年年報中寫道,基於PaaS平臺底座,將AI技術與人才管理技術以及人力業務實踐數據相結合,專注於人力領域模型的建立。目前已經發布了「領導力教練」、AI面試官、AI做課助手等系列AI產品。

李永新提到,中公教育將打造「AI+就業」服務平臺,為用户提供職業路徑規劃諮詢、高效成長藍圖、全息維度人才測評、精準崗位推薦等服務,塑造個人及企業職位的數據化畫像,最終實現供需的匹配。

其次,陪伴式服務趨勢明顯。通過學習和培訓的方式,讓求職者的綜合素養能力得到提升,已經伴隨就業者整個職業生命周期。

新東方已將大學生考試培訓事業部升級為大學生學習與發展中心,在短期的考試培訓服務之外,還為大學生提供長時段的學習與發展服務。業務層面,除了傳統的考研、大學四六級培訓,還通過「師資培訓」「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等項目為高校提供服務。

企業數字化學習平臺雲學堂近日赴美上市,其招股書中寫道,截至2024年3月31日,提供了超過8200門課程,涵蓋約20個行業,總學習時間超過20500小時。終身學習已經深度滲透到職后階段。

李永新提到,中公教育將強化全方位的產業平臺服務,從需求和供給兩端,同步推動就業服務平臺建設。

中公教育的調整與機遇

對於中公教育來説,轉型為就業與再就業服務提供商,其實難度頗大。

首先,中公教育正經歷前所未有的經營困境。「從1999年成立到2004年,我們需要活下來;從2004年到2010年,我們希望堅持活下來;從2010年到2020年,我們需要更好地活下來;2020年以來,我們發現活下來好難啊。」李永新説。

越來越多的資本湧入職業教育培訓行業,導致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同時中公教育處於降本增效階段,還揹負沉重的學員退費壓力,戰略空間並不自如

其次,中公教育正在進行產品的結構性調整。2024年上半年,中公教育營收14.5億元,同比下降16.23%。按產品類型分,除了公務員招錄培訓收入增長17.98%,事業單位招錄培訓、教師招錄及教師資格培訓收入分別下降37.78%、44.57%,特別是與就業和再就業服務直接相關的綜合培訓收入下降31.57%。

此外,截至上半年底,中公教育直營分支機構數量減少8.05%,員工人數減少14.47%。從數據上看,轉型的底層能力其實在弱化

面臨挑戰的同時,中公教育其實也具備若干轉型的優勢。

首先,中公教育擁有完整的就業服務網絡。

李永新表示,中公教育將在原有的遍佈300多個地級市、2800多個縣的自營渠道網絡的基礎上,還要面向3000多所高校、2800多個縣區佈局輕資產網點,以建設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就業服務網絡,提供信息對接和就業產品服務。

其次,中公教育具備矩陣化的就業服務產品體系。

中公教育半年報中寫道,中公教育主營業務橫跨公共服務崗位招錄考試培訓、學歷提升、職業資格和職業能力培訓等3大板塊,已進入產教融合、鄉村振興人才培訓、人力資源服務等領域。一些新興產品具備發展潛力,但尚處於萌芽期,短期內難以貢獻規模化營收。

第三,中公教育具備一定的AI技術能力。

中公教育半年報中寫道,2023年,公司成立了人工智能與教育研究院,持續推動AI、數字人等技術在就業服務培訓領域的應用實踐,提升教學效率和學習工具智能化水平,藉助大數據技術深入分析學員的學習數據與需求,重構培訓教學內容。

第四,中公教育在產業鏈深耕方面起步較早。

2021年,中公教育成立職教事業部,探索產教融合業務,聯合產業公司,與高校合作共建人工智能、數字經濟、智能製造等領域的產業學院。中公教育並不具備產業能力,但通過提供高效的運營和鏈接服務,為產業公司搭建教育平臺。

產業鏈深耕已成為今年上半年教育行業的一大趨勢。今年8月舉行的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現場推進會上披露,目前已經成立了軌道交通、有色金屬這兩個國家級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地方和高校建設的行業共同體超過1000個。產業公司參與產教融合的熱情抬升,將給產業鏈中的就業和再就業服務提供商帶來紅利。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