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國君+海通」官宣后首場業績會!海通證券子公司如何整合最受關注

2024-09-11 19:26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9月11日下午2點,海通證券(600837.SH;06837.HK)結束了時長一個小時的半年度業績會。在此前一天,國泰君安(601211.SH;02611.HK)也同樣召開了業績會。即便兩家券商的説明會都是以網絡互動的形式,也毫不影響投資者們的熱情。

上周四(9月5日)深夜,這兩家頭部券商同時官宣,國泰君安擬通過換股的方式吸收合併海通證券,自9月6日起停牌。如今距離停牌已將近一周,雙方還未進一步披露進展。

根據時代財經此前按照2024上半年業績測算,「國君+海通」合併后,資產規模將躍居第一,營業收入和淨利潤能排到行業第二,投行業務收入將能超過「一哥」中信證券(600030.SH;06030.HK)。

「航母級」券商或將誕生。因此,這兩場官宣「合併」后首次面對大眾的業績説明會備受關注。

投資者最關心海通證券子公司整合問題

從國泰君安和海通證券業績會的互動反饋來看,投資者最關心的問題,主要聚焦在海通證券身上。

其一,在海通證券龐大的體系架構中,眾多業務子公司該如何整合?投資者聚焦的子公司主要有海通證券的公募基金子公司海富通基金、富國基金,以及海外子公司如海通國際(00665.HK,2024年1月已私有化)、海通銀行(Haitong Bank,S.A.)、海通恆信(01905.HK)。

對此,與併購重組強相關的問題,海通證券董事長周杰均一致回覆稱,「本次重組的具體合作方案以雙方進一步簽署的交易文件爲準。」

其二,投資者還關心兩家頭部券商合併后,是否會進行人員優化。有一名投資者提到「被吸收合併后部分業務和崗位的重疊與冗余會如何處理?」針對該問題,周杰沒有進行回覆。

人員優化是金融機構從業人員都重點關心的問題。9月11日,一名券商人士向時代財經表示,如果是上下游合併,更多來自於企業生產成本、整體競爭優勢的考慮,但涉及到同業併購,就意味着業務具有重合性,從競爭關係變成一家(券商)后,需要優化一部分,以匹配市場現有的競爭結構。

此外,有自稱為海通證券客户的投資者詢問如何保證服務。周杰對此沒有直接回復,但表示,「本次重組與兩家公司的發展戰略相契合,有助於雙方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增強核心競爭力,提升公司持續服務客户的水平和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重點是打造一流投行

作為同樣都有上海國資背景的券商,國泰君安和海通證券的合併算得上眾望所歸。

在國泰君安的業績説明會上,投資者更為關注國泰君安「對於海通證券子公司們有何規劃?」「投行業務方面,合併后將有哪些變動及調整?」國泰君安董事長朱健均表示,需以后續的公告爲準。

針對投資者提問「合併后預計將產生哪些影響?」朱健則提到了「打造一流投行」。

「本次重組旨在響應國家戰略、推動打造一流投資銀行,符合兩家公司的戰略發展方向,有助於雙方優勢互補,增強核心功能,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級,為進一步優化上海金融國資佈局、促進證券行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朱健回覆道。

海通國際備受關注

還有多名投資者關心,海通證券的子公司海通國際何時能扭虧為盈。時代周報曾報道,海通證券業績走下坡路,始於海通國際的鉅虧。

根據過往財報,海通國際2022年全年淨虧損65.41億港元(56.38億人民幣)。從港交所私有化后,海通證券2023年報顯示,海通國際2023年全年繼續虧損72.91億人民幣。而在2021年,其股東應占溢利還有3億港元。

海通國際兩年鉅虧近130億人民幣,成為海通證券過去三年內最大的「包袱」。

2023年3月,海通證券公告高級管理人員變動,因相關工作安排,總經理助理林湧離職。根據過往公告,林湧早在1996年12月就加入公司;2007年7月起,林湧擔任海通國際控股(全稱「海通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為海通國際控股股東)的董事及總經理;2011年4月起,林湧擔任海通國際董事總經理、行政總裁。

2020年時的海通國際還很風光,當年其營業收入高達83.30億港元,股東應占溢利19.33億港元。未料到2021年,海通國際業績急轉直下,淨利潤直線下滑超過8成至3億港元。海通國際給海通證券創造的輝煌也戛然而止。

此次業績會上,有投資者追問,高層將「如何為海通國際鉅額虧損負責?公司是否有績效薪酬追索等方面的安排?」以及「海通國際預計何時能實現盈利?」

與海通國際相關的問題,海通證券均沒有進行回覆。此外,在最新的2024年半年報中,海通證券未具體披露海通國際的業績情況。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