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抗衰新成分走紅,智商税還是新頂流? | 醫氪

2024-08-31 12:10

文 | 常澤昱

編輯 | 海若鏡

「夜還在熬,但臉沒那麼垮了」,連續兩個多月口服麥角硫因后,25歲的王景辰感到自己的面部發生了一些變化,「有血氣,還白了點,會繼續吃」;年近四十的陳琳,復購時則略顯糾結,「皮膚黃氣好像褪去一些,眼角細紋好像沒那麼重了,」但她有點拿不準身體變化是否和服用保健品有關。

於是,一些人選擇為主觀效果買單,另一些人則拒絕繼續花錢,認為只是「吃個心理安慰」。

麥角硫因,一種廣泛存在於菌菇、黑豆等食物中的天然氨基酸,被認為是粧、食同源的強力抗氧化劑,價格曾比黃金還貴。社交平臺的營銷中,它有着「抗氧大魔王」、「口服水光針」等稱號,不少品牌和廠商期待這款新成分能夠走向新的抗衰C位。

儘管今年上半年,在淘系線上平臺,麥角硫因口服美容產品的銷售額同比去年暴漲60倍,但絕對值並不算高,僅5000萬元人民幣(據植提橋營養健康洞見研究院《2024年Q2營養健康產業掃描》數據)。

以往,成本或許是制約麥角硫因推廣的重要因素,高純度成分供應價格一度高達15萬元/公斤。但隨着合成生物技術的應用,麥角硫因生產成本大降,跌落至萬元水平。近年來,以雅詩蘭黛、珀萊雅為代表的粧品品牌,以Swiss、萊特維健為代表的保健品品牌,都推出了以麥角硫因為賣點的產品。上游眾多合成生物學原料廠商,也將之列為重要管線。

那麼,「外養內服」的口號下,麥角硫因這款新成分未來的市場空間如何?原料價格的降低,能夠助推打開下游應用嗎?

搭載「VIP通道」的抗氧化劑,全球一年賣不到10個億

陳琳把麥角硫因稱為「來自菌菇的神祕力量」。

1909年,在研究麥角真菌的過程中,麥角硫因被首次發現。但后來,科學家們逐漸發現,該成分最密集的棲身之所是蘑菇。作為一種天然氨基酸,它耐高温、穩定性好,特別是對線粒體具有靶向的抗氧化作用,這也是其被認為有可能成為「抗衰頂流」的重要原因。

線粒體是人體內絕大多數細胞的「能量工廠」。有研究表明,線粒體功能障礙是加速衰老的重要原因,與心血管疾病、神經退行性疾病等密切相關。通過搭載細胞內轉運蛋白,麥角硫因能夠直達線粒體、發揮抗氧化作用,可以説是搭載「VIP通道」的抗氧化劑。

鑑於此機理,2018年,美國科學院院士布魯斯·艾姆斯稱麥角硫因「長壽維生素」。粧品護膚、食藥保健等領域公司對麥角硫因的興趣也日益凸顯。

首先是粧品領域:雅詩蘭黛等品牌將麥角硫因作為抗氧重器引入配方,2014年被中國藥品監督局納入《已使用化粧品原料目錄》后,珀萊雅等國內品牌也開始開發含有麥角硫因成分的產品。在食品領域,2017年開始,歐盟、美國、日本、加拿大等多地相繼批准將麥角硫因作為膳食補劑及食品原料;2024年5月,中國衞健委受理了將之作為新食品原料的申請。

儘管喜提粧食兩處「開花」,但相當長一段時間里,麥角硫因的市場表現並不盡如人意。據QYR(恆州博智)統計,2022年,全球麥角硫因市場銷售額也僅為4.63億元,中國的市場規模僅2237萬元。

2023年的市場規模亦未見突破性進展。幾位麥角硫因原料生產廠商均向36氪表示,去年全球麥角硫因原料市場規模距離百噸差距尚遠。

深圳瑞德林是國內較早涉足麥角硫因原料生產的企業之一,CEO劉建用「僧多湯少」來形容這一原料市場:「國內企業的年產能理論上可能不止百噸,但全球的市場需求最多也就十幾噸。這甚至都稱不上是‘粥’,頂多是麪湯。」

以銷定產、需求迟迟未見放量的市場行情影響着上游原料商的決策。成都格純生物董事長陳建明告訴36氪,2017年格純就已開發出麥角硫因純品。但出於行商者的謹慎,他迟迟未「下場」:「的確是個很‘能打’的抗氧化劑。但在市場容量沒起來的情況下就做大規模的投入建設和生產,對企業來講是一個災難。」

在陳建明看來,麥角硫因原料市場長期狹窄的原因很簡單:早年價錢太貴,每千克動輒數十萬的價錢讓下游廠商感到疏離;此外則是應用場景有限:「用在食品的時間畢竟短、市場處於初級階段。護膚品的用量佔了大頭,但這塊兒麥角硫因的起效濃度很低,千分之一就夠了」。

不過,好消息是,麥角硫因的需求側正在經歷一波「漲潮」。

靶向「口服美容」,消費者且心動且糾結

數據顯示,麥角硫因口服補劑在國內的銷售在今年上半年迎來爆發式增長,市場目前由Swisse和萊特維健領跑。

36氪觀察到,Swisse和萊特維健的兩款產品分別發佈於去年10月、8月。截止今年8月21日,兩款產品分別霸榜「天貓口服營養品·V榜」第一位、第七位,累計銷量分別超5萬瓶、2萬瓶。在以麥角硫因為賣點成分的同時,二者均在補劑中復配以其他功能成分;功效方面,則不約而同直擊「緊緻淡斑」等皮膚痛點。

功效的靶向領域符合劉建對此的預期:「在口服市場,相較於主打活力提升的保健,美容的確是麥角硫因一個更好的切入點」。

原因很簡單:當一款成分成為功能食品的原料,消費者復購決策的依據最終都會落到「體感」和「看得見的效果」。對於一款市場認知程度不足的產品而言尤其如此。

但相較於「看得見的效果」,「體感」顯然更為「縹緲」。這也是為什麼近年來顏值經濟逐漸崛起——據《健康藍海:揭示高增長保健食品賽道》統計:2023年,口服美容市場銷售額達97.5億人民幣,領先於其他所有細分賽道。

36氪交流過的數位消費者中,一些人因為覺得「吃了個寂寞」或「效果不明顯」而不復購。而復購者持續購買的原因大多與皮膚在膚色、緊緻程度等維度的變化相關,很少有人會主動提及「睡眠」、「精力」方面的改善。前述陳琳在承認服用麥角硫因補劑后睡眠質量有改善的同時也提出,其中或許有安慰劑效應的作用,近來生活壓力的部分減輕也可能是原因之一。

驅動復購行為的另一個因素,是「定價尚可接受」。

常歡從今年3月開始口服麥角硫因。她就自己購入的產品向36氪算了筆賬:「按照官方推薦的最大劑量(3顆)算,一瓶只能吃10天,一個月下來得3瓶,如果是正價,每月要花費1000多塊錢,略貴、性價比不高。但折扣時大概700-800元可以購入。」

這種定價在以提取法為主流製備方法的時候是不可想象的。「提取法下,每千克麥角硫因的市場價曾達到上千萬人民幣」,香港超級元料同時從事口服美容市場原料和產品的研發,創始人乘風介紹,麥角硫因的製備方法歷經提取、化學合成、合成生物發酵三個階段,純度、質量依次優化的同時,成本有所降低,「大概2022年底降到了每千克十幾萬塊錢,現在每千克的市價基本都在萬元級別。」

乘風推測,2023年麥角硫因口服產品的起勢與原料降價之間有密切關聯。他本人也對口服產品寄予厚望:「伴隨更多入局品牌的市場驅動,原料市場將會井噴。」

從需求劑量來看,歐洲食品安全局發佈於2016年的一項安全性相關公告顯示,就成人(孕婦及哺乳期婦女除外)和3歲以上的兒童而言,每天的建議攝入劑量分別為30毫克和20毫克,安全劑量分別為470毫克和216毫克。

市場在售產品推薦的日用麥角硫因劑量從15毫克到75毫克不等,區間較廣。乘風就此表示,日用劑量方面,各國間標準各異,通行的做法是在起效劑量和安全劑量之間取一箇中間值,具體以試驗結果爲準,「最優解是參考歐盟標準,結合消費者體重進行估算。」

不過,部分36氪接觸的消費者對劑量的態度仍持保守態度,折射出消費者面對一款新口服產品的糾結。「維生素都出這麼多年了,吃多也還是會有問題」,今年6月,魏珂經朋友推薦入手一款麥角硫因補劑,他選擇按照商家推薦的最低劑量服用,「畢竟是吃進身體的東西,我覺得還是謹慎點好。」

有望衝擊爆品,但需更多耐心

36氪溝通的從業者中,沒有人對麥角硫因的市場潛質提出質疑。

陳建明認為,鑑於麥角硫因在抗氧化方面表現出的實力,未來它有機會發展成為每年市場需求達到百噸的「爆品」。在他的規劃中,一旦市場需求容量大幅上漲,比如「它在中國的新食品原料申請通過了」,那格純就會立刻下場、坐上「牌桌」。

入局之后,原料廠商會面臨更為慘烈的價格戰嗎?

陳建明覺得這種可能性不大:「產品的價格最終是由成本決定的。麥角硫因的生產成本也不算低,而且目前來看技術已經相對成熟,工藝方面沒有誰比誰領先多少。到時候拼得更多的可能會是產品質量、生產規範。」

品控方面,市售產品主推的「純度」只是最基本的,雜質的成分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着原料的性能。「只要工藝到達一定水平,做出99%以上的純度相對容易」,他進一步表示,「真正重要的是規範的建立。」

劉建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在他看來,市場上第三方檢測機構的能力相對偏弱,也缺乏更為嚴格的強制性標準,長久看來,這些都不利於包括麥角硫因在內的所有保健品市場的發展。

不過,對於麥角硫因這一單品而言,當務之急,更多在於培養消費者認知、擴大下游應用場景。

美麗修行《2024年爆款功效成分榜單及趨勢預測》認為,麥角硫因正處於「概念普及期」,熱度呈上行趨勢,但距離「應用膨脹期」尚有距離。超級元料的另一位創始人王瀟涵也指出,提升消費者對麥角硫因的認知是一個需要長期投入的過程,需要整個產業鏈條上、中、下深度嵌合,共同發力,一起將料「炒熟」。

今年以來,小紅書、抖音等社交平臺上,麥角硫因相關信息變得密集,部分帖子將「抗衰之王」、「逆齡」、「人可以不老嗎」等詞條打上「公屏」。

劉建認為,至少就現階段前來看,麥角硫因未必擔得起「抗衰頂流」、站得穩「抗衰C位」。「拋開口服美容領域,在抗衰保健方面,麥角硫因的作用特點目前更像是一款較為‘常規’的維生素:起效時間偏長、體感不明顯。近些年來市場上都急於‘造神’,但哪里有那麼多真神?如果硬要拔高造神,一旦出現問題,一個好產品也可能會被‘做死’。」

諸多文獻表明,麥角硫因的功效、作用機理尚未被完全明確。因此,相較於在某一個賽道「造神」,長期來看,更可行的路徑或許是藉由科研、試驗更深入地發掘麥角硫因這座「富礦」,拓寬其應用場景。

「工藝改進、成本降低,行業已經玩很久了,那我們能不能去做一些應用上的創新研究?」劉建指出,如果只圍繞其中一兩種功效做產品、營銷,那結果只能是「打完高端市場打低端市場,價錢越卷越低」,而應用層面的創新研究,「需要長期、充足的耐心」,也將更有潛力。

(應採訪對象要求,文中王景辰、陳琳、常歡為化名)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