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08-28 18:40
據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4年前七個月,中國芯片出口總額達到6409.1億元,超過汽車、手機、家電等傳統出口項目,僅次於船舶,是國內第二大出口產業。更為重要的是,在7nm以上芯片上,國內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和配套設施,芯片產業的自給率從十年前的不足10%,提升到如今的25%。
中國芯片產業的巨大進步,與其説是國內廠商齊心協力共同推動行業發展,倒不如説是:漂亮國的科技封鎖,讓國內手機、汽車等廠商不得不掉頭,將芯片採購標準從「成本」優先轉向「供應鏈安全」優先,這就為國產半導體企業發展提供了成長空間。
「留給中國芯片發展的時間和機會已經所剩無幾,甚至可以説未來幾年是中國芯片業發展最后的機會」,2014年在接受新華社採訪時,賽迪智庫電子信息產業研究所副所長王世江對中國半導體產業高度依賴國外的現狀極為擔憂。
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集成電路進口總額高達2313億美元,而在同期國內原油進口2.82億噸,進口額為2196.5億美元。顯然集成電路已經超越原油,成為國內進口額最大的類別,也是對外依賴度最高的類別。
爲了提高自主率,2014年國務院日前印發《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到2020年集成電路產業與國際先進水平和差距逐步縮小;到2030年集成電路產業鏈主要環節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來源:工業和信息化部網站)
為此,政府成立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在集成電路製造、設計、封裝測試、設備與原材料等全產業鏈要素領域進行投資。
政府下場,直接用資金砸向了半導體行業。但彼時,國內半導體缺少發育土壤,小米、華為、中興、Vivo、OPPO等國內下游企業都傾向從英特爾、高通、德州儀器等公司採購芯片。
一是小米、中興、華為等企業同高通、德州儀器等企業在供應鏈上已經合作多年,貿然替換代價價高;二是國產芯片在品質、技術性能等方面,同海外競品存在差距,這些C端企業沒有更換進口芯片的必要性;三是在芯片領域,消費者更加認可國外芯片,認為這是高端機的標配。
當時芯片可以自由流通,採購沒有任何限制,國內手機、電腦、汽車等廠商為什麼要買需要扶持的國產芯片,而不是已經成熟的外資芯片?這就導致,除了政策刺激外,國產芯片的發展根本就沒有所需要的土壤——3C廠商缺少採購國產芯片驅動力。
而事實也印證了這樣的結論。IC Insights的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佔據了全球半導體份額的近60%。而來自漂亮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CSIS)的數據則顯示,這些產品中只有16%在中國生產。
更為在直觀的反應體現貿易上。2018年,中國芯片進口數量為4175.7億件,進口金額為3120.58億美元,較2014年2313億美元的進口總額上漲42%,而同期中國芯片出口額僅為846.36億美元,進口額是出口額的3.7倍。
這一時期的中國半導體產業,高度積弱,國內500多家集成電路設計企業收入僅約是高通一家收入的60%左右,而製造企業量產技術上,國內更是落后國際主流兩代。
向中國無限量出口芯片,從而降低中國企業開發芯片的動力——面對華為等中國科技企業的崛起,不是杜絕往來的封鎖,而應該是無限量滿足,這是比爾蓋茨限制中國科技發展的建議,用的是「温水煮青蛙」的市場手段,而非簡單粗暴的行政手段。
漂亮國「温水煮青蛙」的策略成效顯著,據ICinsights數據,2016年我國集成電路自給率僅10.4%,與2014年相比基本上沒有太多提高,國內應用端的公司也不在乎採購的是不是國產芯片,未來芯片會不會斷供。
但轉機發生在漂亮國發起的科技封鎖。2019年漂亮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將華為列入一份會威脅漂亮國國家安全的「實體名單」中,禁止華為從漂亮國企業購買技術或配件。
(來源:商務部新聞辦公室)
華為面臨芯片斷供的難題,因缺少高端芯片,其手機出貨量從2019年的2.4億部減少到2022年的2800萬部,當年華為手機銷量暴跌88%,整體淨利潤同比下滑68.7%。
而這樣的打壓還在升級擴大,2021年,漂亮國商務部向全球第二大半導體設備廠商科林研發(Lam Research)和半導體材料與設備公司科磊(KLA)致函,要求其禁止向中國大陸出口14nm以下製程的芯片生產設備;
2022年,漂亮國更新《出口管理條例》中「外國直接產品」規則,限制「在漂亮國境外生產的、依賴於漂亮國原產軟件和技術的製造設備所生產的產品」運往中國,限制臺積電等非漂亮國企業為中國企業代工生產芯片。
華為銷量利潤雙重暴跌的遭遇和漂亮國商務部逐漸升級的封鎖力度,敲醒了中國3C等企業——誰也不想遭受跟華為一樣的封鎖,因此相比成本價格,供應鏈的安全性更為重要,這就給了中國半導體產業帶來了機會。
被漂亮國商務部納入實體名單后,華為海思全部轉正,從以前的「備胎」變成華為芯片生力軍;小米開始加快芯片研發力度,目前其正在研發的SoC芯片在性能上媲美驍龍8 Gen2;阿里成立半導體公司平頭哥,解決汽車、家電、工業等行業對芯片的需求;OPPO成立芯片公司哲庫,三年時間內投入500億元自研SoC芯片……
大量產業資金涌進半導體行業。據數據統計:2018年,中國半導體投資額為61.27億元,2019年為398.85億元,同比增長554%,而在2020年上半年,其投資金額更是達到548.15億元。
在企業對芯片供應安全需求和資本的大力注資下,中國芯片產業終於迎來了「狂奔」。
中國半導體崛起的速度有多快?從數據上就體現出來:
據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中國芯片累計產量為2071.1億顆,同比增長28.9%。中國芯片出口金額更是達到5427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5.6%,超過韓國的芯片出口額(658.3億美元)。
要知道,在十年前,中國芯片的進口額超過石油,如今卻成為國內第二大出口創收項目。其實相比產能規模,更為重要的則是芯片產業鏈的國產化。
德邦證券統計:2023年前4月開標的401台設備中,源自中國大陸廠家製造的設備共計97台,佔比達24.2%,其中干法去膠設備國產率高達71%,刻蝕設備國產設備佔比超過一半。
雖然在7nm以下芯片上,由於遭到光刻機的禁運,國內企業還生產不出7nm的高端芯片,但是毫無疑問,與十年前相比,中國半導體不論是在產能規模還是國產設備替代率上都有着長足的進步,而這種突破正是源於漂亮國的供應鏈和科技封鎖。
(來源:互聯網)
「現在強迫中國自己製造芯片,意味着如果將來發生衝突,你不僅放棄了這些高薪工作,而且會迫使中國完全實現自給自足,這樣做真的會有好處嗎?」,2020年9月,在接受彭博社採訪時,比爾蓋茨曾經預言制裁中國芯片產業的后果。
三年后的今天,比爾蓋茨的寓言正在被驗證。
在日前的蔚來創新科技日上,李斌宣佈,全球首顆車規級5nm高性能智駕芯片蔚來神璣NX9031流片成功,該芯片擁有超過500億顆晶體管,芯片和底層軟件均已實現自主設計。
而在半導體設備製造端的國產化進展更是超乎想象。
「目前主要零部件的自主可控率已達到90%以上,到今年第三季度末可以達到100%」,中微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尹志堯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中微公司的等離子體刻蝕機,包括高能CCP及低能ICP刻蝕機,可以全面取代國際先進設備,未來的目標將開發電子束檢測設備。
在十多年前流傳着「英特爾在技術上藏了五十年」的言論,這種荒謬言論的背后則是我們對芯片技術的崇拜,芯片是技術難度最高、產值最大的產品。在過去,中國3C企業不敢觸及風險極高的芯片,只願意安安穩穩掙終端產品的錢。
但隨着中美科技展,漂亮國對華為等科技公司的封鎖與芯片禁令,對於這些中國企業來説,兩國的交鋒就像是歌者文明扔出的二向箔,毀滅你,與你何干。爲了自保,爲了保證供應鏈安全,國產芯片被重新激活,而諷刺的是,激活中國半導體產業的,恰恰是漂亮國的芯片禁令。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司庫財經」,作者:慶福,編輯:嘉嘉,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