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08-28 10:31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個股觀點:
1、藍思科技已經形成‘零部件+模組+整機組裝’戰略佈局,結構件覆蓋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智能穿戴設備、智能汽車、智能家居等品類,產能規模優勢明顯。
2、在業務推進過程中,藍思科技對智能穿戴和觸控功能面板、新能源汽車新型超大尺寸玻璃、3D觸控功能面板進行了新增產能投資,相關產能將在2024/2025年釋放。
3、消費電子行業回暖,藍思科技多元發展漸入佳境,公司經營性現金流提升明顯,資產負債率持續降低。
4、藍思科技背板玻璃擁有多維度市場增量需求,在維持消費電子基本盤增長之外,新能源汽車業務也勢必會保持增長,成為公司「消費電子+新能源汽車」雙輪驅動戰略中的「一輪」。
今年以來,全球消費電子行業需求呈現復甦態勢,部分新興智能硬件產品市場需求回暖。根據IDC統計,2024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增長6.5%至2.85億台,出貨量前五的品牌為三星、蘋果、小米、vivo和OPPO,分別增長0.7%、1.5%、27.4%、21.9%和1.8%。
其中,蘋果自6月11日在「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推出「蘋果智能」以來,蘋果公司的人工智能平臺「Apple Intelligence」就預期成為未來幾年內推動產品迭代周期的重要驅動力,並將觸發廣泛的設備升級浪潮。
與此同時,蘋果秋季新品發佈會臨近,A股蘋果相關產業鏈標的受益情況也備受關注。過去十年,中國公司深度參與蘋果產業鏈,舜宇光學科技(2382.HK)、立訊精密(002475.SZ)、藍思科技(300433.SZ)、領益智造、歌爾股份(002241.SZ)、高偉電子(1415.HK)等上市企業與蘋果一同成長。
本期,我們將聚焦攜手蘋果合作十余年,參與了iPhone每一代產品設計和生產的玻璃蓋板龍頭——藍思科技,公司深耕「果鏈」成長動能充足,多元佈局正迎來終端升級新浪潮。
深耕「果鏈」,切入車用
藍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藍思科技」,證券代碼:300433)2003年創辦於深圳,2015年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是一家集研發、生產、銷售顯示屏功能玻璃面板於一體的全球消費電子產品功能視窗及外觀防護零部件行業的領先企業,在消費電子、智能汽車和光伏領域分別搭建了穩定的國際供應鏈關係。
截至目前,公司控股股東藍思科技香港持有公司股份56.28%,周羣飛及其丈夫鄭俊龍通過藍思科技香港有限公司和長沙羣欣投資諮詢有限公司間接持有上市公司62.1%的股權。公司股權結構的穩定性和經營方向的明確性都為公司的長期穩健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據公開資料顯示,藍思科技在湖南長沙、瀏陽、湘潭,廣東東莞,江蘇泰州、越南等地擁有研發生產基地,並在中國香港、韓國、美國等地均設有就近服務全球客户的辦公駐點。
作為「果鏈」供應商,藍思科技從2006年就協同蘋果完成產品開發應用。在十余年的合作關係中,藍思科技參與蘋果每一款產品的設計和生產,包括為初代蘋果iPhone生產玻璃防護屏,到為其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手錶等多條產品線生產玻璃、金屬、藍寶石、陶瓷、塑膠等零配件,並於近兩年再度為蘋果提供智能頭顯Vision Pro顯示玻璃面板。
2020年,藍思科技耗資94億收購了智能手機金屬機殼廠商可勝科技與可利科技,由此獲得了金屬結構件供應能力,加深同蘋果的供應關係。據悉,該兩家公司主要為蘋果產品代工的金屬中框業務,也就是為iPhone、MacBook等產品做金屬外殼等。而在今年蘋果CEO庫克的中國行中,藍思科技是與其互動的三家中國供應商之一,這無疑進一步加深了藍思科技作為果鏈公司的身份。
在消費電子賽道之外,藍思科技自2015年開始,又佈局和拓展了智能汽車業務。圍繞智能駕駛艙及周邊結構件,公司研發、批量生產了包括車載電子玻璃及組件、車載中控屏、儀表盤組件、B柱組件、車載裝飾件、大尺寸新型汽車玻璃(如天幕、側窗、擋風等)、反光鏡、后視鏡等產品,並積極探索玻璃、金屬、藍寶石、陶瓷等新材料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應用。
在光伏領域,藍思科技於2021年10月成立藍思新能源,切入新能源光伏領域,主要從事生產光伏玻璃原片、光伏玻璃加工設備、光伏玻璃加工品等業務。
目前,藍思科技已經形成‘零部件+模組+整機組裝’的新格局,領先於同業者的技術、專利和工藝資源儲備、各種不同種類的精尖設備與製程經驗的累積,是公司非常重要的核心競爭力。 通過垂直整合,公司已經具備ODM、模組、結構件生產製造能力,橫向則覆蓋了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智能穿戴設備、智能汽車、智能家居等品類,產能規模優勢明顯。
相應的,公司也積累了一大批消費電子和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優質、穩定的國際知名品牌客户,如蘋果、三星、H公司、小米、OPPO、vivo、榮耀、谷歌、Meta,特斯拉、寧德時代、寶馬、奔馳、大眾、理想、蔚來、比亞迪等。值得提及的是,在2022年客户列舉中,H公司排在OPPO、vivo之后,而這種排序變化或意味着,2023年,華為在其客户序列中的貢獻度進一步加強。
藍思科技2023年7月發佈股票激勵計劃基於每年20%淨利潤以上的複合增長。公司向公司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核心骨干員工共計3097人授予限制性股票5315.99萬股,約佔激勵草案公告時公司股本的1.07%,授予價格為6.34元/股。在業績考覈目標方面,以2022年度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基數,2023/2024年度歸母淨利潤增長率不低於20%/40%,對應2023/2024 年歸母淨利潤不低於29.4/34.3億元。
在業務推進過程中,藍思科技對智能穿戴和觸控功能面板、新能源汽車新型超大尺寸玻璃、3D觸控功能面板進行了新增產能投資,分別計入22.92億元、35.31億元(修訂后)20.78億元的投資規劃。根據規劃,智能穿戴和觸控面板項目、3D觸控功能面板項目將於2024年底達到預定生產狀態,車載玻璃募投項目將於2025年底建設完成,隨着募投項目的達產,將提高公司承接訂單的能力,相關業務也將進一步放量。
營收規模進一步擴大,資產負債率持續優化
2019-2023年,藍思科技營收規模持續增長,從302.58億元增長至544.91億元。2021年,受研發項目增加、供應鏈波動、全球公共衞生事件等綜合因素影響,公司業績短期承壓,營業收入452.68億元,但歸母淨利潤下滑57.72%至20.70億元;2022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66.99億元,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18.25%至24.48億元,在當年上半年,消費電子市場總體需求同比有所下滑,使得公司經營業績承壓,在當期下半年,公司拓展新能源汽車等新業務,2022年全年實現新能源汽車業務收入35.84億元,同比增長59.41%,佔公司營業收入比例上升至 7.67%;2023年消費電子行業回暖,多元發展漸入佳境,公司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再次實現雙增,分別為544.91億元、30.21億元。
近幾年,藍思科技的毛利率和淨利率總體呈現一個下滑趨勢,這可能主要來源於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首先,原材料和人力成本的增加直接導致了毛利率的下降,在製造業中,這兩項成本佔總營業成本的比重較大;其次,隨着行業內競爭的逐漸加劇,公司爲了保證市場份額進而不得不降低了產品價格,同時仍在進一步增加研發投入,這些決策在一定程度上也都有影響毛利率表現;最后,公司正在對業務結構進行調整,產品組合發生變化,這種轉型也帶來了毛利率的短期下降。
儘管毛利率有所下降,但藍思科技通過有效的費用控制,仍保持了淨利潤的增長。2023年銷售、管理、財務費用率分別為1.27%、4.67%、0.45% ;2024年一季度銷售、管理、財務費用率分別為1.02%、4.31%、0.25%,整體期間費用率有所降低,公司降本增效成果顯著。2023年,公司研發支出為23.17億元,研發費用率為4.25%,在消費電子及新能源汽車行業首創了多種專用設備、專有技術,研發了大量的玻璃、藍寶石、精密陶瓷、精密金屬等核心前沿製造技術,確保了公司技術優勢不斷擴大。
藍思科技經營性現金流提升明顯,資產負債率持續降低。2022年藍思科技經營性現金流淨額達91.81億元,yoy+52%;2023年來,蘋果在iPhone、VisionPro等產品的創新反饋良好,H、小米等廠商銷量有所復甦,公司經營性現金流仍然維持在93億元。此外,公司穩健經營策略,積極降低財務槓桿,截至2023年底,公司資產負債率已降至40%。
背板玻璃存在多維度增長需求
藍思科技主營業務涉及中高端智能手機、智能穿戴、電腦、新能源汽車、智能家居、光伏等多個下游,目前已形成玻璃、藍寶石、陶瓷、金屬、塑膠等材質的多元矩陣,具有全面的ODM & OEM能力,實現了自動化率達到70%以上、良率99%以上的組裝業界領先水平。
具體產品形態包括:
(1)玻璃前蓋和后蓋:公司視窗防護玻璃、后蓋玻璃等系列產品具有質感輕薄、透明潔淨、抗劃傷、抗指紋等特性,通過雙面AR工藝前蓋透光率最高可達98%。公司防護玻璃產品主要分為中小尺寸、大尺寸不同規格,尺寸範圍從3mm到2500mm,精度可達納米級別。
(2)金屬:公司金屬材質加工能力較強,包括不鏽鋼、太空鋁、鎂鋁合金、鈦合金等多種新型複合材料;產品加工採用國內外先進設備,加工精度可以穩定在0.01mm。
(3)藍寶石:公司具備從長晶設備製造到切、拋、磨、成品一條龍研發、生產能力。公司生產的藍寶石純度達99.999%,莫氏硬度達到9,接近於鑽石,其晶格結構決定了強度高、硬度大、超耐磨等特性,產品透光率>91%。
(4)精密陶瓷:公司掌握多種成型技術,同時提供多種表面處理工藝,具備硬度高、耐劃傷、莫氏硬度達到9、耐高温、耐酸鹼腐蝕、信號穿透性強、手感温潤等優點。
(5)塑膠模具:公司成型設備為全球頂級注塑機,產品類型多樣,可滿足不同終端差異化需求。
(6)觸控:公司擁有世界一流的電容式觸控屏(GF/GFF/OGS/GG)、柔性觸控技術、FILM SENSOR(10/10um Narrow Border)、高精度2.5D/3D 精密貼合工藝、全自動化技術和生產能力。
(7)生物識別:公司技術自主研發,可為客户提供多樣化解決方案,包括前置電容模組、后置電容模組、側邊電容模組、屏下光學模組等。
那麼催化藍思科技業績不斷地增長的主要契機仍主要來自有玻璃蓋板的應用需求。
行業周知,玻璃蓋板是消費電子的重要零部件,並且玻璃蓋板單機價值量在持續提升。一塊玻璃蓋板通常由導電層、加硬層、玻璃層、油墨層、Icon層等多個層次構成,其性能要求包括強度高、透光率好、韌性好、抗劃傷和強聚水性等特點。當前智能手機背板的美觀需求使得製程不斷升級,這帶動了蓋板后道加工價值量的不斷提升。
蘋果手機從最開始的2D玻璃到iPhone6起升級為2.5D玻璃前蓋,隨后17年起新機採用2.5D玻璃后蓋替代原來的金屬一體機身,再到19年iPhone11採用攝像頭一體化凸臺玻璃后蓋方案,玻璃蓋板在單機的價值量持續提升。而未來隨着3D、3.5D繼續滲透,蓋板單機價值量提升的趨勢還將持續。
背板在體驗方面,3D玻璃比2.5D玻璃的握感更好,而且在外觀表現上也更為立體,因此受到了一線安卓廠商的青睞,近兩年推出的安卓高端旗艦機型中,3D玻璃背板是絕對主流方案。而在近日,美國專利商標局公佈了Apple的一項專利申請,該申請涉及製造電子設備玻璃組件的技術,包括可用於塑造玻璃工件以生產3D玻璃組件的技術,以這種方式製造的設備可能包括HomePod、Home Control設備、iMac、MacBook、iPad或iPhone。
目前國內玻璃蓋板市場主要廠商包括藍思科技、伯恩光學、比亞迪電子、歐菲光、星星科技(維權)、合力泰、長信科技等。其中藍思科技的3D玻璃蓋板在國內佔有主導地位,公司是首家將玻璃屏引入高端智能手機及平板電腦,率先將陶瓷、藍寶石材料成功應用於手機和智能可穿戴設備,首次將3D玻璃引入手機的企業,客户包括蘋果、三星、H、小米、OPPO、vivo、榮耀等。
玻璃防護領域的技術門檻在於加工的精密度和良率控制,這些能力與經驗成正比,藍思科技多年積累的方案解決能力、產品良率控制能力,以及這兩種能力帶來的客户穩定關係是其他同業所不能對比。正是上述原因,藍思科技在玻璃蓋板客户中的份額佔比逐年上升。
玻璃蓋板需求量的增長,需求點來自於消費電子背板玻璃防護的使用比例越來越高。最開始塑料、金屬的使用只是爲了平衡成本,並可能會影響到手機信號,並且美觀也不如玻璃背板,所以正逐步被玻璃背板取代,目前玻璃背板的比例僅50%,未來全面取代塑料、金屬等一定是確定的趨勢。儘管手機出貨量大概維持在14億台左右,並不會有太大的增長空間,但在平板領域,蘋果也開始嘗試用玻璃背板取代以前的金屬背板,玻璃背板滲透纔剛剛開始,而且平板的屏幕面積大,價值量自然也更高。
藍思科技車載屏幕防護業務對業績的貢獻明年開始會真正顯現。當前,公司已與多家汽車廠商存在穩定合作關係,包括特斯拉、賓利、保時捷、奔馳、寶馬、奧迪、現代等高端智能汽車廠商和傳統汽車豪華品牌,並持續獲得了蔚來、理想、比亞迪等國內外品牌汽車客户。衆所周知,汽車零部件可靠性穩定性要求高,所以認證周期長,認證成本高,一旦認證,汽車廠商輕易不會改變零部件供應商,所以藍思依託特斯拉供應鏈構建的客户壁壘是非常穩定的,特斯拉今年正式國產化,產能還在爬坡,加上新能源趨勢今年變得很明確,藍思科技的相關產品有望迎來放量。
根據IHS Markit數據顯示,2018年汽車中控屏出貨5400萬塊,到2023年預計達到近8000萬塊。而且現在的汽車智能化程度提高后,中控屏面積越來越大,在2016年中控屏的平均尺寸大概是6.8英寸,今年則約為7.5英寸,目前特斯拉ModelS和ModelX採用17吋,Model 3採用15吋,從平均角度來看,屏幕變大是一種長遠趨勢,這勢必帶來價值量的提升。
可穿戴設備的持續放量也同樣帶動外觀防護材料需求。目前可穿戴滲透率依然很低,像智能手錶、VR/AR是是帶動外觀防護材料需求的主要動力。而蘋果孕育多年的 Vision Pro 的發佈,其創新力度之大也將大幅推動VR行業進程。而藍思科技與多家大客户共同推動相關產品的外觀、結構、光學部件的研發生產,公司的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得到了廣泛應用。
此外,隨着大語言模型產品和生成式AI應用不斷推出和升級,讓市場對AI技術進入應用階段充滿期待,越來越多的品牌表示要加大對AI手機、AI PC的研發並推向市場。AI軟硬件市場的升級熱潮,有望使提前佈局新材料應用、結構件、模組和組裝的企業受益。
時至今日,藍思科技已通過自研及對外投資等方式,佈局指紋識別模組、觸控模組、聲學器件、模切件以及PCBA等領域,形成了結構件+模組的一站式供貨體系。而在未來,在維持消費電子基本盤增長之外,藍思科技新能源汽車業務也勢必會保持增長,成為藍思科技「消費電子+新能源汽車」雙輪驅動戰略中的新「一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