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08-24 21:00
預測到2025年
我國氫能產業產值將達到1萬億元
近年來,國內新能源汽車發展迅速,不僅造就了大批新興品牌和車型,也幾乎顛覆了原有的市場格局。7月,新能源乘用車的零售銷量首次超過燃油車,這一時間節點比不少機構預測來得更早。
新能源汽車大潮依舊如火如荼,純電動汽車之外,其他類型的新能源汽車發展也備受關注。過去幾年間,燃料電池在交通運輸領域的需求呈現爆發式增長,中國氫燃料電池裝機量增速快,國內加氫站的建設速度也進入快速增長期。
憑藉無污染和高效率等優勢,號稱「終極環保」的氫能正在成為下一個風口。
圖片來源:豐田中國8月20日,燃料電池企業華豐燃料電池有限公司北京經開區新工廠正式投產。此項目是豐田在中國導入和推廣氫燃料電池技術的重要戰略舉措,作為北京市在氫能領域引進的最大外資項目之一,這也是北京市設立的首個氫燃料電池研發中心。自2021年財政部等五部委批覆了5個城市(羣)開展氫燃料電池汽車示範項目以來,豐田、現代等國際汽車企業率先實現了在中國的氫燃料電池汽車投放。此次豐田氫能工廠投產,又進一步加速了京津冀地區的氫能產業發展,示範效應明顯。與此同時,近年來政策利好疊加,國內氫燃料電池產業迎來了高速發展。正是因為近年來以氫燃料電池為代表的氫能開發利用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全球興起了氫能發展熱潮。作為新質生產力,氫能產業已經成為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重點發展方向,政策利好不斷,國內外相關企業也不斷發力,通過多元化合作共同促進氫燃料電池研發,進一步驅動行業發展,推動氫能汽車普及。示範效應明顯2021年財政部等五部委批覆了京津冀、上海、廣東、鄭州、河北等5個城市(羣)開展氫燃料電池汽車示範項目。同年8月16日,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發佈《北京市氫能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21-2025年)》,設定階段目標:以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重大示範工程為依託,2023年前,實現氫能技術創新「從1到10」的跨越,培育5-8家俱有國際影響力的氫能產業鏈龍頭企業,京津冀區域累計實現產業鏈產業規模突破500億元,減少碳排放100萬噸;交通運輸領域,力爭建成37座加氫站,推廣燃料電池汽車3000輛;2025年前,具備氫能產業規模化推廣基礎,產業體系、配套基礎設施相對完善,力爭完成新增37座加氫站,實現燃料電池汽車累計推廣量將突破1萬輛。在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期間,節能與清潔能源車輛在小客車中佔比100%,在全部車輛中佔比85%,為歷屆冬奧會最高,1000多輛氫燃料電池車參與交通服務保障,集中示範和檢驗了北京氫能技術與產業能力。其中,247輛豐田品牌提供的氫燃料電池車,構成了中國首次氫燃料電池車型在大型活動上的大規模應用。
圖片來源:豐田中國據瞭解,截至2023年底,京津冀城市羣面向城市公交、包車客運、普貨物資、冷鏈物資、建築垃圾、生產原料、工業製品、市政環衞等9種場景累計推廣燃料電池汽車2509輛。其中,北京市推廣車輛1864輛,超額完成推廣任務,示範效應明顯,氫能產業發展也順利進入下一階段。今年6月,北京市經信局公示2023-2025年度北京市燃料電池汽車示範應用項目擬承擔「示範應用聯合體」牽頭單位共12家單位,包括北京福田、北京福田戴姆勒、一汽解放、金龍、三一汽車製造、湖南汽車製造等;8月20日,華豐燃料電池有限公司北京經開區新工廠正式投產,作為北京市重點工程項目,將以豐田技術為基礎,力爭成為推動燃料電池產業發展的新引擎。據瞭解,這一項目經過初期產能爬坡后,未來將形成年產5000台至10000台燃料電池系統及電堆的能力,預計全面投產后每年可貢獻30-50億元的工業產值。項目二期預計2026年啟動,進一步提升產能和市場競爭力。
圖片來源:華豐燃料電池公開數據顯示,京津冀、上海、廣東等5個率先開展氫燃料電池汽車示範項目的城市(羣)示範效應明顯:2022年,我國氫能源汽車保有量首次破萬,達到14979輛,成為全國氫能源商用車保有量最高的國家;2023年上牌的氫燃料電池汽車達到7478輛,同比增長49.4%。與此同步發展的是加氫站建設。研究機構EVTank、伊維經濟研究院聯合中國電池產業研究院共同發佈的《中國加氫站建設與運營行業發展白皮書(2024年)》顯示,截至2024年上半年,全球累計建成加氫站達到1262座,其中中國456座,全球佔比達到36.1%,為全球最大的加氫站保有量國家,其余分佈在日本、韓國、歐洲和北美等國家和地區。能源局要求,到2025年,我國氫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將達到5萬-10萬輛;2030年可能達到80萬-100萬輛。行業前景廣闊自2019年「推動加氫設施建設」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以來,有關促進氫能產業發展的政策、指導規劃及相關舉措不斷出臺。2021年,國務院發佈《204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的通知》,指出積極擴大包括氫能在內的新能源在交通運輸領域應用,到2030年,當年新增新能源、清潔能源動力的交通工具比例達到40%左右。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前沿新興氫能等產業發展」。
圖片來源:中國氫能聯盟政策利好不斷釋放,氫能這一藍海市場迅速發展壯大,這也使得入局氫燃料電池行業的企業持續增加,希望率先搶佔新風口。據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7月,氫能相關企業已經近4000家。基於此,國金證券研報指出,2024年氫能及燃料電池行業將進入放量提速期,燃料電池汽車及綠氫項目落地均將大幅加速。但就目前來看,在氫能領域已經深耕多年的國際汽車企業,豐田、現代等先發優勢明顯。尤其是早在1992年就涉足氫能技術研發與應用的豐田,在國際氫能領域舉足輕重,從2019年開始,豐田在華加速推進氫燃料電池車佈局,並通過多元化合作,培養氫能領域本土化人才,其燃料電池研發與生產工廠投產運營將有效提升研發團隊的整體科研水平以及工人生產技能水準。在北京豐田氫能工廠投產之前,豐田一直在不斷擴大朋友圈:2020年8月,豐田汽車公司與一汽、東風、廣汽、北汽和北京億華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FCRD,為在中國開展商用車燃料電池系統研發工作;2021年3月,億華通和豐田在中國成立推進商用車燃料電池系統事業的合資公司FCTS;2021年11月,豐田和重塑科技就共同開發商用車燃料電池系統簽訂合約,二者自2019年開始在商用車上搭載採用了豐田氫燃料電堆等零部件的重塑科技氫燃料電池系統。目前,豐田在氫能領域的合作伙伴覆蓋了整車製造、FC系統集成/生產/銷售、車輛運營使用以及制氫、儲氫、運氫等全產業鏈上下游。「在中國市場,氫能技術被活用在以大巴以及重型卡車為代表的冷鏈、物流等眾多應用場景中,並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增長。期待今后氫能技術的優勢能更加發揮在干線物流等實際應用中,通過普及氫能汽車實現碳中和社會。」豐田中國本部長上田達郎表示。氫燃料電池是氫能的重要應用領域,在車用和大規模能量存儲方面有着廣闊的應用前景。根據中國氫能聯盟預測,到2025年,我國氫能產業產值將達到1萬億元;到2050年,氫氣需求量將接近 6000萬噸(相當於2020年的292.68%),在終端能源體系中佔比為10%。產業鏈產值達到12萬億元/年,成為引領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瓶頸亟需打破2022年初,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發佈《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首次明確氫能是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出穩步推進氫能多元化示範應用等目標。受利好政策影響,各地投資氫能產業熱情高漲。根據中國氫能聯盟的數據,截至目前,全國已經有28個省(區、市)出臺了省級氫能產業發展規劃或指導意見。儘管如此,在業內人士看來,氫能產業的發展活力目前仍未得到充分釋放:一方面,由於多地出臺了氫燃料電池產業規劃,導致出現了區域限制及地方保護壁壘,使企業具備優質產品和充足產能無法釋放,造成氫能應用與發展的不平衡;另一方面,氫能汽車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尤其是運營成本較高,影響了其市場滲透進程,氫能車輛高速費減免政策能夠顯著減輕車輛運營成本負擔,但目前仍未在全國範圍內推廣,影響相對有限;再者,與電動車困境相似,國內加氫站等基礎設施尚未完備,氫氣價格高昂,產業鏈仍待完善。在政策驅動下,相關問題正在逐步改善。今年以來,山東、陝西、吉林、四川、內蒙古鄂爾多斯等地相繼宣佈或傳出消息,暫免收取氫能車輛高速公路通行費。據瞭解,高速公路通行費約佔氫能商用重卡總成本的1/3,高速費減免政策對氫能汽車的推廣作用不言而喻。以氫能重卡為例,免除高速費后,再加上燃料電池汽車其他相關補貼,車輛全生命周期成本降至408.8萬元,相對燃油重卡已具備顯著經濟性。降低氫能車輛運營成本,既能顯著提高銷量、保有量,更並有利於燃料電池汽車的規模化生產和應用。政策利好的同時,在示範項目的引領下,不斷加深氫能的「產、學、研」多領域國際合作,也能夠系統且針對性地解決行業發展瓶頸。《北京市氫能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21-2025年)》就在保障措施中提出「廣泛推進國際合作」,通過國際氫能示範區、中日產業園、中德新能源汽車合作等國際合作平臺,促進國際先進技術的對接與轉化。
經過數年來的利好驅動、城市(羣)示範項目推進以及國際合作加深等多方努力,中國氫能行業發展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也擴展了這一領域的發展前景。但隨着各地及相關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加速推進佈局,這一新興產業仍有待於政策的進一步完善和引導,以確保良性健康發展。
作者: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