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08-24 18:01
中新網武漢8月24日電 題:武漢輪渡之變:跨越時空承載江城記憶
作者 王夢媛 魏清 陳明
傍晚時分,夕陽映照下的武漢關碼頭人頭攢動。市民遊客排起長隊踏上停靠在岸邊的輪渡。耳畔汽笛聲響起,伴隨潺潺江水,抬眼望去,長江大橋、黃鶴樓、龜山電視塔、晴川閣等城市地標盡收眼底。
據統計,今年上半年,武漢客運輪渡共接待市民遊客近400萬人次,最高日客流量達9萬多人次。「換作十幾年前,我都不敢相信碼頭會再現人擠人的場景。」武漢利記輪渡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陸雪軍感嘆道。
武漢又稱「江城」,長江與漢江在此交匯,形成了武昌、漢陽、漢口三鎮獨特的城市格局。對武漢人而言,日常出行繞不開「過江」。在交通尚不發達的年代,一艘艘輪渡溝通三鎮。時至今日,承載老武漢百余年記憶的輪渡,依舊散發着活力。
高峰一年送客1.6億人次
武漢輪渡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年間。據史料記載,1900年,清人馮啟鈞購置了「利江」「來源」號蒸汽機輪船,以「利記」公司之名,開闢了從漢口王家巷到武昌漢陽門的輪渡航線。
「武漢長江大橋通車建成前,輪渡是武漢市民過江的唯一選擇。」陸雪軍介紹,武漢輪渡的鼎盛時期出現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彼時,紅旗造紙廠、國棉廠、車輛廠、印染廠等一些大企業都在武昌,職工上下班幾乎都是搭乘輪渡。
歷史客流記錄顯示,當時的武漢輪渡曾擁有客運航線18條、渡船48艘,1989年武漢輪渡客運量達到了1.6億人次。
1995年武漢長江二橋通車,此后,長江上架起一座又一座橋樑,過江隧道、地鐵相繼建成,輪渡客運量出現「斷崖式」下跌。「從日均幾十萬人次跌至一萬人次左右。」陸雪軍稱,如何確保數千名職工「有飯吃」,成為當時擺在大家面前的首要問題。
「兩江遊覽」開創武漢水上旅遊先河
「讓船長學開車,讓賣船票的員工賣車票,那時的‘登陸戰略’解決了近三分之一職工的生計問題。」陸雪軍回憶道。
2001年,在保持輪渡公益性交通功能的同時,輪渡旅遊公司應運而生,由客運輪渡改造而來的「新鑫號」遊船,拉開了「以遊代渡」大幕。
「遊客在哪?遊船如何經營?」陸雪軍稱,當時的武漢兩江四岸還沒有亮化,江灘建設尚在規劃階段,沿江景觀遠不如現在。靠着跑旅遊市場、講武漢兩江四岸故事,武漢輪渡收穫了第一批遊客,讓大家看到了轉型的曙光。
武漢兩江遊覽正式形成是在2004年。這年4月,武漢輪渡購置了重慶「朝天門」號遊輪,進行升級改造,並以武漢文旅地標晴川閣命名,打造成「晴川閣」號大型豪華遊輪。「當時的火爆場面讓人始料未及,吃着自助餐欣賞武漢兩江美景一度成為流行風尚。」陸雪軍介紹。
此后數年,隨着多艘豪華遊船的投入運營,武漢兩江遊覽業務不斷發展壯大。「兩江遊覽」商標的正式註冊,實現了遊船經營效益和品牌形象大跨步提升。「兩江遊覽」成為武漢輪渡拓展經營的「主力軍」,逐漸形成了「普快遊」(普通輪渡、快艇輪渡、兩江遊船)的發展格局。
2022年,隨着4艘商旅新能源電動船在武漢兩江核心區投入運營,標誌着武漢輪渡正式步入「新能源時代」,為兩江遊覽注入新的活力。
百年輪渡蝶變城市文旅名片
「坐上輪渡,吹着江風,感覺確實很不一樣。」23日中午,來自湖南的謝女士拿起手機拍攝武漢江景。
曾作為過江交通工具的輪渡,現已成為武漢響噹噹的「文旅名片」。
「從武漢關出發到漢陽門,市民遊客花1.5元就能看到黃鶴樓、長江大橋以及沿江林立的高樓大廈。」利記輪渡客運分公司江城2號船長余帆介紹,隨着武漢旅遊熱度的持續提升,越來越多外地遊客選擇搭乘輪渡欣賞武漢美景。
「橋樑是凝固的渡,輪渡是流動的橋。」陸雪軍表示,近年來,武漢市打造了漢口江灘、武昌江灘等一系列濱江公園和休閒區域,極大改善了沿江景觀。同時,絢麗多彩的燈光秀照亮了長江兩岸的建築物和橋樑,形成了迷人的夜景,增添了夜遊長江的吸引力。
不僅如此,東湖號、黃鶴樓號、古琴臺號、漢陽門號等充滿武漢特色的觀光遊輪,串起了當地眾多景點,成為武漢文化旅遊的一張亮麗名片。
陸雪軍表示,下一步,公司在升級船隻設施的同時,還將做好「輪渡+」文章,謀劃水岸聯動,打造輪渡歷史博物館,為市民遊客呈現虛實交融的沉浸式情境,讓人們能夠更直接地感受到輪渡所承載的文化底藴和城市記憶。
「這座移動的‘記憶之場’見證了武漢城市的發展和民眾生活的變遷。」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黃駿認為,輪渡應繼續保留經典班次吸引客流,同時開發多種差異化產品,豐富遊客體驗。
夜幕降臨,武漢長江兩岸璀璨霓虹逐一亮起。江中往來的一艘艘輪渡和遊船,匯聚成這座城市獨有的浪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