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一則消息,暴漲34億!博士眼鏡,翻倍

2024-08-16 10:14

當傳統遇見科技,企業就會被重新定價。

近期,消息稱,蘋果AR技術團隊將研發多款新品,其中包括AR眼鏡、平價版VisionPro等,新產品或對標Meta。

該消息顯示,蘋果Vision團隊正在繼續試驗幾種不同的穿戴式VR/AR眼鏡產品,其中包括更平價的Apple Vision頭顯,第二代Apple Vision Pro,以及一款類似Ray Ban Meta的智能眼鏡。它保持了Vision Pro的高分辨率顯示屏及外觀,手勢+眼動追蹤的互動方式也不會有太大差別,但重量也會有所減輕,價格也將會是現在Vision Pro的一半,有望被更多人接受,進而成為擴展Vision Pro生態的新機遇。

受此消息影響,A股相關板塊個股出現了暴漲。截至8月15日午盤收盤,其中明月鏡片漲幅超過了40%,博士眼鏡漲幅超過了104%,如果從7月中旬算起,博士眼鏡的漲幅則超過了168%,市值暴漲超過了34.6億,總市值達到了54.25億。

8月13日,有投資者在互動平臺上提問,博士眼鏡是否有AR眼鏡的技術儲備或者合作。

其董祕回答稱,公司致力於智能眼鏡「最后一公里」的驗配服務。目前公司已與業內頭部智能眼鏡品牌雷鳥創新、ROKID、魅族建立穩定合作關係。

后有媒體致電博士眼鏡,博士眼鏡相關工作人員也表示,公司與國內智能眼鏡生產商進行合作,但博士眼鏡負責零售,並沒有相關的研發技術。

面對突如其來的暴漲,博士眼鏡也是很快出了相關的異動公告。公告稱,公司目前經營情況正常,內外部經營環境未發生重大變化。公司、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不存在關於公司應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事項,或處於籌劃階段的重大事項。

實際上,從博士眼鏡的股價走勢來看,該板塊的上漲,並未完全來自於蘋果AR眼鏡這則消息的刺激。自7月中下旬,博士眼鏡的股價就已經出現了異動。

侃見財經認為,眼鏡行業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暴利」行業,其生意相較於其他行業,一直是好生意。根據國家衞健委統計,2020年中國兒童青少年近視患病率為52.7%,其中小學生為35.6%,初中生為71.1%,高中生為80.5%。我國近視率以及近視人口數量位居世界*。龐大的近視羣體,撐起了眼鏡市場的繁榮。

1、小作坊的逆襲

提起博士眼鏡,ALEXANDER LIU(中文名劉曉,已入澳大利亞籍)以及LOUISA FAN

(中文名範勤,已入澳大利亞籍)是繞不開的人物。

他們的創業,也和當時大部分成功人士有着相同的軌跡。

劉曉畢業后,被分配進了體制內。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深圳的一家眼鏡店碰見了在光學儀器廠下屬的眼鏡店里當驗光師的範勤,一來二去之下,兩人很快就陌生人成爲了戀人。

時代造就時代的人,也造就時代的企業。作為專業出身的範勤,一直夢想有一家自己的眼鏡店。

1993年,在劉曉的鼓勵下,他們一共湊了十萬塊,開了這家眼鏡店。

劉曉后來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那時丈母孃的剛性需求不是要房要車,是要她的女兒穿着白大褂,做工程師,在正規的單位上班。跟了我屬於小個體户,我們得爭氣嘛,我一定要把它辦好,所以起了博士眼鏡這個名字。」

90年代初,「個體戶」算不上很體面的身份。但劉曉一開始就認為,自己跟一般開小店的老闆不同,「*的差別,就是我們有遠大的理想」。從開*個店起,劉曉就對妻子説:「我們是做大事業的,我們將來有一天會做得很大,會做到*。」

由於生意比較順利,且盈利相對比較穩定。一年以后,他們的第二家分店就開張了。

直至1995年,生意越做越大,劉曉辭去了公職,全身心投入到了博士眼鏡的事業當中。

1996年,已經成熟的博士眼鏡開始向外擴張。

1997年,博士眼鏡開始公司化運營,而劉曉以及範勤的身份也開始轉變。到了2007年,博士眼鏡的門店數量突破了100家,而這家公司最終也完成了由小企業向大公司蜕變,由此公司也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

截至2016年末,博士眼鏡已成長成爲了國內銷售規模、門店數量*的眼鏡連鎖零售企業之一。

2017年3月,博士眼鏡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其成功的在深交所上市。這家「夫妻店」起家的小門店,經過24年的奮鬥,最終成長成爲了一家上市公司。

公司的上市,帶來了大量的財富。而這是時代給予這對夫妻的獎勵。2021年,劉曉、範勤夫婦以20億元財富值位列2021年胡潤百富榜第2769名。

2、暴利但不怎麼賺錢

眼鏡行業作為一個「暴利」行業,但眼鏡企業卻不怎麼賺錢。

在眼鏡界曾有這麼一句話:「20元的鏡架,200元賣給你是講人情,300元賣給你是講交情,400元賣給你是講行情。」

可見,眼鏡行業確實「水很深」。

那麼動輒一副大幾百上千的眼鏡,究竟成本有多少?最終的利潤流向了哪里?

穿透博士眼鏡的財報,其實我們不難發現,眼鏡行業較高的毛利率,只不過是「表面光鮮」,根據其一季度財報顯示,報告期內,博士眼鏡的毛利率高達58.96%,但是淨利率卻只有8.5%。

一季度,其總營收為2.959億,銷售費用就達到了1.17億,管理費用為2132.4萬元,最終的淨利潤僅有2504萬元。

博士眼鏡的處境,實則是行業的縮影。

實際上,細分到每一家眼鏡店,每個店面都需要配備銷售人員和驗光師,爲了提高購買頻率,還需要選址在相對繁華地段,房租自然較高。

在這一系列的成本之下,眼鏡門店為維持運營、保證利潤,在鏡架和鏡片上定價較高,最后的結果就是由消費者買單。而這也解釋了眼鏡行業雖然暴利,但是不怎麼賺錢的原因。

儘管該行業暴利不怎麼賺錢,但是並非沒有想象空間。

博士眼鏡總經理範勤曾對媒體表示,美國一個消費者每年配兩到三副眼鏡,我國每個人兩年換一副眼鏡。消費者眼鏡健康意識的培養需要我們眼鏡從業者的努力。

對此她還表示,以前更多的是滿足能看清東西,對美的要求沒那麼高。但現在生活水平高了,大家除了要看清,還要體現個性,不同的場合戴不同的眼鏡,旅遊、工作、晚宴,都有不同的需求。我覺得這種觀念的變化,一旦到了一個臨界點,就會有質的改變。

當然,由於科技的發展,眼鏡行業近幾年也是發生了一些變化,尤其是在科技的加持下,更智能更先進的應用場景,也讓這個行業產生出了更大想象空間。

尤其是在AI的終端設備——AR眼鏡領域,這也是該行業最快能落地的科技產品。近期,因為蘋果AR眼鏡的消息的刺激,博士眼鏡短短一個月市值就暴漲超過了168%。

國盛證券此前發佈研報稱,博士眼鏡前瞻佈局智能眼鏡,戰略合作遍地開花。其作為佈局AR眼鏡最早的眼鏡零售商之一,經營網點遍佈全國2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已與商場、超市等渠道聯營打造配鏡中心,並與醫院合作開設視光中心,渠道優勢明顯。憑藉全國化的門店數量和專業的配鏡服務,公司目前已與雷鳥、魅族、李未可、華為、Rokid等多家AR眼鏡玩家達成合作,主要提供線上配鏡服務和線下渠道網絡。

【本文由投資界合作伙伴侃見財經授權發佈,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editor@zero2ipo.com.cn)投資界處理。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