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高偉電子(01415.HK):24H1營收超預期 手機后攝放量可期

2024-08-16 07:36

高偉電子發佈2024 中報業績:24H1 實現營收5.86 億美元,YoY+60%,營收超預期主因手機及平板業務回暖明顯,此外我們判斷手機后攝項目已經在上半年開始小幅貢獻營收;利潤端,24H1 實現歸母淨利1604 萬美元,YoY-11%,利潤小幅不及預期,我們判斷主因蘋果上半年降價促銷帶來一定價格壓力,此外公司積極準備手機后攝項目擴產,相關成本及費用壓力較大,24H1 銷售/管理/研發費用分別為159/2045/3636 萬美元,YoY+71%/79%/79%,三費合計5839 萬美元,YoY+79%。

利潤率方面,24H1 毛利率12.2%,YoY-1.7pcts,淨利率2.7%,YoY-2.2pcts。

我們認為,毛利率下滑主因:1)蘋果老機型降價促銷壓力;2)手機后攝項目前期量產爬坡,疊加相關費用大幅增長,導致淨利率進一步承壓。

聚焦公司主業CCM 情況:

平板業務:新品發佈恢復增長,基本盤穩健發力。根據TechInsights 數據,2024Q1/Q2 蘋果iPad 全球出貨量分別為1140/1350 萬台,YoY-11%/+17%,2024H1 合計出貨量為2490 萬台,YoY+3%。我們看到,蘋果公司在2024 年5 月7 日晚發佈了新款iPad Pro 及iPad Air,這是平板產品線自2022 年10 月以來的首次重大更新:

1)iPad Pro:首次採用OLED 顯示屏,並且首發搭載M4 芯片(臺積電N3E工藝)實現跳躍升級,此外11/13 英寸產品的厚度分別從前代的5.9/6.4mm降低至5.3/5.1mm,由此成為蘋果史上最薄的硬件產品。其他方面,起步閃存提升至256GB,影像后攝取消超廣角。2)iPad Air:在原有11 英寸規格的基礎上新增13 英寸產品線,芯片從前代的M1 升級至M2,同時起步閃存提升至128GB。

從出貨量角度看,得益於新款的推出,我們認為iPad 2024 全年出貨量有望從2023 年的5150 萬台增長至5500-6000 萬台;價格端來看,2023 年以來由於缺乏新品,平板銷量的不斷下滑對供應商持續帶來價格壓力,但今年新品的發佈將有效緩解價格壓力,此外我們判斷高偉今年在iPad 后攝的參與料號也有望增加。蘋果財報顯示,其iPad 業務2024Q1/Q2 營收分別為55.6/71.6 億美元,YoY-17%/+24%,回暖趨勢明顯;聚集高偉,我們測算2024年iPad 業務營收有望從2023 年的2 億美元左右大幅提升至3 億美元以上。

手機業務:Capex 高增積極擴產,后攝增量可期。IDC 數據顯示,2024Q1/Q2蘋果iPhone 全球出貨量分別為5010/4520 萬台,YoY-10%/+2%,2024H1 合計出貨量為9530 萬台,YoY-5%。蘋果財報顯示,其iPhone 業務2024Q1/Q2營收分別為460/393 億美元,YoY-10%/-1%,同比下滑幅度有所收窄,我們判斷主因蘋果在24Q2 開啟的降價促銷。

根據公司公告,24H1 資本開支1.05 億美元,YoY+139%,反映公司正在積極準備手機后攝項目的擴產。聚焦24H2,雖然iPhone 16 系列創新有限,我們預計今年iPhone 全球出貨量或同比持平,但高偉今年首次切入新機后攝項目,24H2 業績將迎來明顯放量;展望明年,iPhone 17 系列或在硬件端迎來較大升級,疊加軟件端AI 能力的逐步完善,2025 年或為蘋果產品大年,高偉將跟隨大客户同步受益。

新興業務持續推進,未來成長值得期待。聚焦新興業務,我們看到:

1)MR 方面,公司作為Vision Pro 相機模組獨家供應商,雖然營收體量短期仍受限於MR 銷量,但我們認為伴隨技術升級帶來的降本趨勢,二代平價產品將有明顯的放量過程。我們持續看好蘋果在產業生態中的引領作用,高偉作為其核心供應商或將充分受益。

2)激光雷達方面,公司公告顯示24H1 蘋果營收佔比為94%,意味着激光雷達業務貢獻了6%的收入(3816 萬美金),相比23H1 1280 萬美金的收入同比增長近兩倍,我們認為公司正在深度受益速騰聚創的加速上車(速騰聚創24H1 Lidar 出貨量48.7 萬台,YoY+416%),未來有望跟隨速騰共同成長。

盈利預測及投資建議:雖然公司24H1 利潤小幅不及預期,但營收超預期反映出手機后攝項目正在穩步推進,由此帶來的成本及費用壓力導致預期利潤有所減少有一定合理性,而且費用前置將為后續利潤增長打開空間,因此我們維持2024/2025/2026 年實現營業收入17.4/27.5/37.0 億美元,同比增長88%/58%/34% , 實現歸母淨利1.0/1.8/2.7 億美元, 同比增長116%/77%/50%,維持「強烈推薦」評級。

風險提示:份額提升不及預期;新業務拓展不及預期;行業競爭加劇。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