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08-08 09:00
新浪財經ESG評級中心提供包括資訊、報告、培訓、諮詢等在內的14項ESG服務,助力上市公司傳播ESG理念,提升ESG可持續發展表現。點擊查看【 ESG評級中心服務手冊】
蔣露瑤/發自北京
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資產。人類利用土地種植糧食蔬果、養殖牲畜、開採礦產,獲得了生存所需的食物、水、能源,以及大量的經濟回報。但同時,土地也是一種有限的資源,自工業革命以來,技術和經濟增長使得淡水和土地利用激增,能源消耗不斷攀升,導致大範圍的土地退化。據《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UNCCD)資料,每秒鍾就有相當於四個足球場大小的健康土地退化,全球每年退化的土地總面積達 1 億公頃,乾旱正變得越來越常見,到2050年,預計將有四分之三的人口面臨水資源短缺。
2024年是《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簽署30 周年,該公約的誕生旨在協助受嚴重乾旱或荒漠化困擾的國家和地區防治荒漠化,是關於土地管理和乾旱的唯一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條約,目前共有締約方197個,中國於1996年加入該公約。
近日,新浪財經特別對話《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UNCCD)副執行祕書安德里亞·梅薩·穆里略(Andrea Meza Murillo)。在加入公約之前,穆里略曾擔任哥斯達黎加政府能源和環境部長,在可持續發展方面深耕20余年,曾在超過15個拉丁美洲國家制定公共政策,參與國際談判,並執行氣候、保護和恢復項目。
穆里略在對話中介紹,形成一釐米的表層土壤需要200到400年的時間,然而由於不合理的土地管理,全球每秒鍾卻流失相當於四個足球場大小的土地。這樣的破壞對人類社會造成極大影響,僅去年,全球就有四分之一的人口受到乾旱影響,到2030年,全球可能會有超過23億人口生活在水資源匱乏的國家,多達7億人將因乾旱而面臨流離失所的風險,這使得全球協調進行恢復工作的緊迫性不言而喻。
近年來,人們逐漸意識到土地退化對氣候、生物多樣性、水和糧食安全、以及全球繁榮的嚴重影響。在此推動下,全球防治荒漠化的努力正在加強。「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站在這些工作的最前沿,致力於解決全世界的土地和乾旱問題。」 當前《公約》最重要的任務是確保土壤健康,解決表層土壤流失的問題,同時專注於增強抗旱能力。
亞洲地區在防治荒漠化進程中面臨複雜挑戰
談到荒漠,我們可能會想到中東、北非或中亞等地區。Earth.org的數據顯示,由於氣温飆升,中國、烏茲別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等亞洲國家的一些地區已歸為沙漠氣候地區。
亞洲各國在防治荒漠化進程中會遭遇哪些複雜挑戰與潛在機遇?穆里略指出,亞洲國家在抗擊荒漠化領域面臨顯著的挑戰在於其易受沙塵暴的影響,旱地面積遼闊,氣候模式變化多端,因此很難實施統一的防治荒漠化措施。具體到中國而言,遼闊且多樣的地形地貌,要求中國必須因地制宜,採取適應地理特性的土地修復策略。此外,快速的城市化進程和工業發展亦帶來了土地退化的額外壓力。
儘管挑戰重重,但機遇同樣顯著。穆里略強調,中國通過推行大規模的生態修復工程,如「三北」防護林工程和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已取得顯著進展。這些舉措不僅有效降低了沙塵暴的發生頻率,還通過促進可持續農業發展和興起生態旅遊業等新型產業,顯著提升了當地經濟水平。
與此同時,在技術與商業創新的驅動下,抗沙進程正呈現出新的活力。種苗預處理技術和網格固沙法的進步,極大地提高了土地修復工作的效率與成效。亞太地區更因日益增強的雙邊與多邊合作而受益匪淺,例如亞洲森林合作組織(AFoCO)的成立便是一例。該組織旨在加強區域內的土地和森林可持續管理能力,此類合作對於知識共享和資源互通有無至關重要,進而增強了整個地區土地管理實踐的韌性和可持續性。
中國的努力和多元方式值得讚賞
穆里略讚賞了中國在抗擊荒漠化方面的不懈努力和多元方式。她特別提到,中國國家林草局利用衞星圖像進行實時監測,這一技術在荒漠化控制領域構成了重大突破。螞蟻森林這樣的創新項目,將先進的數字技術與生態保護理念巧妙結合,凸顯了中國在推動可持續性和鼓勵公衆參與方面的創新思路。
而在國際合作方面,中國展現出的堅定承諾同樣引人注目。舉例來説,與蒙古國共同建立的國際中心,以及對非洲「綠色長城」倡議的支持,都生動體現了中國在全球抗荒漠化行動中的積極角色。
穆里略認為,中國的生態文明政策巧妙地將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結合,為其他國家提供了寶貴的可借鑑經驗,表明經濟增長與環境可持續性可以中國展示了經濟增長和環境可持續性可以並行不悖、相得益彰。中國還願意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分享其經驗和技術,特別是在非洲和亞洲,進一步推動全球抗擊荒漠化的努力,促進全球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位於中國北方的「三北」防護林常被指責為京津冀地區大範圍霧霾的「替罪羊」,傳言稱其阻擋了驅散霧霾的大風。然而,當京津冀地區的霧霾天氣明顯減少時,又有傳言稱「三北」防護林被砍伐,以確保北京的「藍天」。穆里略表示,有些批評者擔心大規模植樹可能改變局部氣候,導致濕度增加,從而加劇霧霾問題,但是這種擔憂還需進一步驗證。她認為,「三北」防護林工程是中國抗擊荒漠化的大規模造林行動之一,對抗沙漠蔓延和改善當地環境條件貢獻顯著。更應看重該項目在穩定土地、減少沙塵暴頻率以及促進碳封存等方面的廣泛益處。
合作與協同是應對全球環境挑戰的關鍵
儘管荒漠化在全球各個洲都有發生,但它們發生的程度和影響卻不相同。其中在非洲、亞洲和澳大利亞最為嚴重,而歐洲的荒漠化過程相對而言是最微弱的。但由於氣候變化的影響,全球的荒漠化範圍正不斷擴大。
「生態系統的互聯性和土地退化的全球影響要求國際協調行動」,穆里略強調,要想產生更好的影響,就必須在國家層面對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和防治荒漠化的戰略進行更多整合或協同增效。有效的合作可以擴大各國努力的影響,分享最佳做法並更有效地調動資源。「合作與協同是應對全球環境挑戰的關鍵,夥伴關係、聯盟和地區組織發揮着重要作用。」例如,亞洲森林合作組織(AFoCO)促進了整個亞洲在可持續土地管理和減緩氣候變化方面的合作。
在《公約》的支持下,全球各國在土地恢復和增強抗旱能力上積極行動——在非洲,「綠色長城」倡議計劃到2030年,在20個國家恢復1億公頃退化土地,創造就業機會,改善糧食安全,展示了集體行動在恢復退化土地和改善當地生計方面的力量;由沙特阿拉伯發起的中東綠色倡議(MGI),計劃在中東種植500億棵樹,恢復2億公頃退化土地;沙特綠色倡議(SGI)也致力於恢復4000萬公頃退化土地;在中國,庫布其沙漠曾經是一片風沙肆虐的荒地,通過植樹造林、生態恢復、有機農業、生態旅遊、綠色產業和太陽能等措施,現在已經煥然一新,改變使當地的10.2萬人受益,擺脫了貧困。
穆里略稱讚道,這些倡議展示了全球各國在解決土地退化和水資源短缺問題上的決心,彰顯了集體行動的力量。
創造有韌性的生態系統和可持續的謀生方式
2024年是全球恢復土地和抗擊荒漠化的重要一年,世界環境日聚焦土地恢復、荒漠化與抗旱能力,以「我們的土地 我們的未來 我們是恢復一代」為口號,2024年對於《公約》來説也至關重要,今年將迎來「國家抗旱政策高級別會議+10(Drought Resilience +10 Conference)」和《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六屆會議(COP16)。基於這一背景,穆里略詳細闡述了《防治荒漠化公約》的核心願景:
穆里略着重闡述了《公約》所設定的遠大願景,即致力於在2030年前恢復高達15億公頃的退化土地,積極響應聯合國「生態系統恢復十年」的倡議,並通過推行可持續的土地管理策略,構建強大的抗旱韌性,從而有效緩解氣候變化帶來的衝擊。她進一步指出,推動這一進程的同時,必須確保公平與包容性成為核心原則,具體舉措包括強化女性土地權益保障、為青年羣體創造土地相關的就業與商業契機,以此確保女性、青年、土著人民及地方社區能夠在土地管理與恢復事業中扮演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
此外,穆里略還強調了優化土地利用對於多重目標的積極作用:它不僅能夠支撐氣候行動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還能填補糧食供應缺口,促進人類健康與福祉的提升,進而加速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的步伐。為實現這一目標,她倡導採取一種以人為本的綜合方法,即通過匯聚多元利益相關者的智慧與力量,共同設計出更加全面且高效的解決策略,以應對土地退化和荒漠化這一全球性挑戰。
穆里略期望全球各國能夠增強國際合作與承諾,在確保土地不進一步退化的前提下,推動可持續農業實踐,增加糧食生產,制定政策和經濟激勵措施以釋放數萬億美元的恢復經濟,並拓展相關國際聯盟,如國際乾旱韌性聯盟(IDRA)等,以促進土地恢復、加強抗旱準備,並增強抵禦沙塵暴的能力。展望未來,《公約》抗擊荒漠化的願景聚焦創造有韌性的生態系統和可持續的謀生方式,包括整體生態系統管理、賦權地方社區、發展可持續土地管理實踐以及充分利用技術進步,「增強土地恢復和可持續管理重要性的意識教育也是關鍵」。
她表示,國家抗旱政策高級別會議+10(Drought Resilience +10 Conference)和《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六屆會議(COP16)將激發國際社會的承諾和行動,「我們將攜手並進,共同為實現土地退化中和目標、構建抗旱框架、強化農業食品體系而鋪設基石,並打造一個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土地恢復產業。我們共同的勝利,將取決於各方的雄心壯志,以及爲了我們自己及后代子孫,重塑我們與土地之間關係的決心。」
新浪財經ESG評級中心簡介
新浪財經ESG評級中心是業內首箇中文ESG專業資訊和評級聚合平臺,致力於宣傳和推廣可持續發展,責任投資,與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價值理念,傳播ESG的企業實踐行動和榜樣力量,推動中國ESG事業的發展,促進中國ESG評估標準的建立和企業評級的提升。
依託ESG評級中心,新浪財經發布多隻ESG創新指數,為關注企業ESG表現的投資者提供更多選擇。同時,新浪財經成立中國ESG領導者組織論壇,攜手中國ESG領導企業和合作夥伴,通過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理念,推動建立適合中國時代特徵的ESG評價標準體系,促進中國資產管理行業ESG投資發展。
責任編輯:蔣露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