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民間物議|保險中介上市潮湧:變現風口與股價挑戰

2024-07-26 17:50

來源:蒙格斯報告

多家新型保險中介扎堆海外上市,資本驅動下,股價破發挑戰在前,保險中介能否靠科技故事持續打動投資者?

作者:楊芮 編輯:袁滿

今年以來,一直默默無聞的保險中介正成為海外上市的主角。

7月22日,據港交所官網,眾淼創新科技(青島)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眾淼創科」)已通過主板上市聆訊,中信證券中國平安資本(香港)為上市聯席保薦人。

不久之前,證監會披露了《關於Iyunbao Technology Ltd.(愛雲保技術有限公司)境外發行上市備案通知書》,定位於「專注於賦能保險從業者的保險科技服務平臺」的i雲保,擬發行不超過4389.2萬股普通股並在美國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或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

據不完全統計,上半年以來,已有七家保險中介機構已上市或擬上市,其中在今年3月和4月,有家保險(UBXG)、致保科技(ZBAO)已接連登陸納斯達克,另外有益盛鑫科技有限公司(下稱「益盛鑫科技」)、元保有限公司(下稱「元保科技」)等均已申請海外上市,具體如下圖所示:

圖1:近五年來已上市及擬上市保險中介公司一覽

來源:據公開資料整理

據一位保險科技的投資人分析,上述10家保險中介機構均屬於新型保險中介,以科技為底色。近幾年上市的保險中介公司尤其是今年的這一波基本都是在2015年前后成立,資本變現的驅動是上市潮起的重要原因之一,一般情況下風投會在五年至七年左右退出,這些公司大多成立已經超過七年。

在退出方式上,如果已投的項目成功上市或被併購,風投可能會在鎖定期到期后選擇退出。這個時間點可能因項目具體情況而異,但通常會在投資后的三年至五年內發生。而若項目經營情況不好,風投可能會選擇繼續持有或向LP(有限合夥人)提出延期,因此退出時間可能會延長。

據《中國保險科技十年回顧與展望》報告顯示,過去十數年間,保險科技投融資十分活躍。從2013年至2022年底,保險科技領域相關企業的投資交易數量累計達1300余筆,涉及投資標的400余家,熱點賽道以車險、保險銷售、健康險為主。

根據華誼信資本數據統計顯示,2024年上半年共有29家中概股成功赴美上市,其中24家IPO(首次公開募股)上市,累計募集資金約19.5億美元。

圖2:2024年上半年中概股美股IPO上市企業名單來源:華誼信資本 圖2:2024年上半年中概股美股IPO上市企業名單來源:華誼信資本

據一位美股上市相關律師分析,目前對一些領域的公司而言並非很好的時間窗口,當然,對於美國上市項目而言,國際資本市場及經濟大環境的好轉纔是影響赴美上市發行窗口期的核心因素。

「上市可能是不得不做出的選擇,目前保險中介行業正在經歷轉型期,‘報行合一’之下,專業中介渠道產品的佣金率大幅下降,中介渠道保費收入亦在下降,而保險中介亦在經歷牌照貶值,股權交易市場遇冷的現狀」。一位保險中介機構創始人表示。

自2007年泛華保險登陸納斯達克以來,國內保險中介的上市之路波折不斷,其中江泰保險經紀登陸A股以失敗告終,高峰時期新三板掛牌的保險中介機構有30多家,目前超過半數已摘牌。

「上市之后,也只是新的挑戰的起點」。據一位正在排隊上市保險中介機構創始人感慨。

排隊上市:變現風口

2015年伊始,中國互聯網保險業開始迅速發展,第三方保險科技服務商亦開始大量涌現。

據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發布的《2016互聯網保險行業發展報告》顯示,2015年互聯網保險業取得了快速進展,經營主體大幅增加,收入規模快速提升,行業集中度保持高位。

2015年,中國互聯網保險保費收入2233.96億元,同比增長160%。據原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周延禮當時分析,「從創新發展的角度看,中國互聯網保險經歷了以渠道創新為中心的互聯網保險1.0階段、以產品創新為中心的互聯網保險2.0階段,正進入以商業模式創新為中心的互聯網保險3.0階段。」

在互聯網保險邁入3.0的時間點,也是這批已上市或擬上市保險中介機構破土萌生的時間點。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時,在運營中的保險科技公司超過200家,從服務對象來看已經分為2A(代理人),2B(企業)、2C(消費者)和2G(監管機構)四種類型,業務涉及綜合險、健康險、車險、保險IT、營銷、理賠等多個細分領域。

圖3:主要平臺類保險科技企業賽道劃分及代表機構來源:《保險代理人賦能白皮書2023》 圖3:主要平臺類保險科技企業賽道劃分及代表機構來源:《保險代理人賦能白皮書2023》

另據零壹智庫不完全統計,2015年開始,國內保險科技股權融資總額穩超10億元,2019、2020年更是超過40億元,2021年一季度公開披露的融資總額達到18.7億元,同比增長167%。其中,獲得億元融資加持的公司超過10家,其中包括此前在美國上市的慧擇(HUIZ.US)和水滴公司(WDH.US)。

據上述保險科技投資人分析,資本的耐心也不是無限期的,對於退出的最優路徑,能爭取都會去盡力爭取,當然經過近十年的發展,有沒有潛力的公司和業務也能夠區分出來了。

此外,也有接近上述擬上市公司業內人士認為,有些公司還在引入投資人時簽訂了對賭協議到了一定期限亦是原因,所謂的對賭協議是指如創業企業在約定時間內無法上市,就需要企業投入大量資金對股份進行回購。

成立於2015年的深圳手回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手回科技」)和北京圓心惠保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圓心科技」)是上市賽道上的熱門主角和代表。

手回科技是小雨傘保險經紀的母公司,今年1月12日,手回科技向港交所遞交了IPO申請,中金公司、華泰國際為其聯席保薦人。招股書顯示,手回科技是中國線上人身險中介服務提供商,主要通過小雨傘、咔嚓保、牛保100三大線上平臺提供長期人身險產品。

手回科技的收入絕大部分來源是「保險交易服務」,即向保險客户銷售保險公司的保險產品而收取佣金,而這也是這批上市保險新型中介大部分的盈利模式縮影。

圖4:手回科技主要收入來源來源:手回科技招股書 圖4:手回科技主要收入來源來源:手回科技招股書

手回科技在招股書中稱,由於公司向保險客户銷售保險產品所收取的收入是基於保險公司設定的保費及佣金率,故該等佣金率的任何下降或公司支付的佣金開支或渠道推廣費的任何增加均可能對公司的經營業績造成不利影響。

目前,手回科技的港股招股書已滿六個月失效,不過據瞭解手回科技可能將重新提交申請。另外一家也盯準港交所上市的是圓心科技,其上市之路亦是一波三折,自2021年10月首次遞表港交所后,圓心科技已先后遞表五次,終於在今年2月通過港交所上市聆訊。

圓心科技則是新型保險中介中的另外一個樣例。

2021年5月水滴公司上市,定位於保險和健康服務科技平臺的生態平臺,按2020年首年保費(FYP)收入計算,水滴公司當時已經成為國內最大的獨立保險科技平臺,這個保險中介的「造福故事」也成為很多健康險服務平臺的目標。

2021年前后,大量企業和資本湧入健康險賽道,這一年來的大額融資事件包括:保險極客獲2500萬美元C輪融資,暖哇科技獲A輪億元融資等。不僅如此,在融資頻率上部分機構也不甘示弱,例如圓心惠保兩年完成三輪融資,鎂信健康三年完成五輪融資,妙健康四年完成四次融資……C輪和D輪的融資節奏,也讓這些機構開啟了上市逐夢之旅。

前車之鑑:定價謹慎

北京時間5月7日晚,水滴公司正式登陸美國紐交所,這距其成立僅僅五年,其遞交招股書僅三周。當天在北京的上市儀式現場,靠着與紐交所連線,參與人員共同圍觀水滴「雲上市」,上市儀式現場位於離水滴總部不遠的望京凱悦酒店,騰訊投資、博裕資本、高榕資本、IDG等創投機構大咖雲集,到場的還有任泉、何猷君等橫跨資本和娛樂界的人士,熱鬧非凡。

和那一晚的熱鬧相反的是,水滴公司的首日股價並未迎來大漲,反而跌了近20%。監管收緊、盈利模式以及市場競爭加劇都讓水滴公司至今仍面臨諸多爭議,2021年下半年起,水滴公司在成本端削減營銷及市場費用,得以收窄公司的虧損局面。

從股價角度看,當時水滴公司上市時的股票發行價為12美元,截至7月18日其最新股價已不足上市時的十分之一。而水滴也並非個例,慧擇、泛華保險均經歷了發行價到目前股價的大幅跳水,並且長時間維持在個位數。今年登陸納斯達克的兩家保險中介機構致保科技與有家保險亦持續遭遇價格震盪。

而從發行規模來看,擬上市的保險中介機構亦不如前行者般信心十足,據上述保險中介機構創始人曾表示,」我們雖然對上市的前景很樂觀,但對目前的價格也保持謹慎」。

圖5:部分已赴美上市及擬赴美上市保險中介公司發行規模對比來源:據公開資料整理 圖5:部分已赴美上市及擬赴美上市保險中介公司發行規模對比來源:據公開資料整理

回溯至水滴公司上市前提交的文件,當時確定的發行價格區間為每份ADS(美國存託證券)10美元到12美元,計劃發行3000萬股ADS,同時IPO承銷商有450萬股ADS的超額配售權,公司計劃募資約為4億美元,估值超過50億美元。而2020年,慧擇保險計劃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時,擬發行465萬美國存託憑證(ADS),每股存託憑證代表20股普通股,發行價在9.4美元-11.4美元之間,募資金額預計不超過5301萬美元(約3.7億元人民幣)。

事實上,上市只是一段新的開始,無論是資本裹挾,還是互聯網式橫掃,都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業務如何,前路何處。長期來看,各種加成的光環褪去之后,公司的持續增長力是市場認可的核心。

中國中介市場從2018年到2022年經歷了飛躍式的增長,市場規模從4828億元增長至8125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13.9%。飛速增長之后,和壽險行業的轉型共振,中介行業也開始從粗放的增長模式向規範化、專業化發展蜕變。

外部挑戰頻頻,隨着監管趨嚴、機構盈利空間收窄,保險中介股權市場持續遇冷。日前,北京產權交易所發佈的最新項目信息披露顯示,江泰保險經紀1238.40萬股股份(佔總股本比例的5.76%)再次被掛牌轉讓,轉讓發起方為中化資本,轉讓底價為5040.3萬元,中化資本已是年內第三次掛牌轉讓所持江泰保險經紀股權。除江泰保險經紀外,年內還有多家保險中介股權面臨頻頻流拍。

「報行合一」在中介渠道的實施,力促行業清虛提質,也讓保險中介們面臨了保費負增長的困局,「報行合一」后,保險中介渠道佣金下降程度明顯,金融監管總局人身險司司長羅艷君近日在接受媒體專訪時也表示,從「報行合一」執行效果看,全行業相關渠道平均佣金水平較之前降低30%。

2021年,《關於進一步規範保險機構互聯網人身保險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中對在線提供互聯網人身保險產品作出了規定,禁止保險機構(包括保險公司和保險中介機構)提供不符合有關要求的互聯網人身保險產品,提高了行業標準。

相關政策也對保險中介造成影響,以手回科技為例,2021年至2022年以及2023年前三季度(下稱「報告期」)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5.48億元、8.06億元、13.37億元。其中2022年營業收入同比下降47.9%,手回科技給出的理由為2021年10月頒佈的通知以及疫情影響。

轉型陣痛中,中介機構也在紛紛尋找新的發展路徑,以適應新的業務環境。降本增效、業務多元化及國際化佈局等都是探新之路。

慧擇此前宣佈,將正式收購越南保險科技公司Global Care諮詢股份公司。此次收購標誌着慧擇進軍第二個國際市場,並加速旗下國際品牌Poni Insurtech打造泛亞數字化保險分銷平臺的使命。一季度財報中,慧擇還披露了在大力拓展中國香港市場。慧擇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馬存軍表示,慧擇將繼續通過擴大中國香港業務和探索東南亞新興市場的機會來實現收入來源的多元化,在那里可以複製慧擇經過驗證的業務模式。

今年2月,泛華也宣佈獲新加坡財團華德集團5億美元注資,根據戰略投資框架協議,華德集團將通過幫助泛華在新加坡、越南、歐洲、美國及中國香港成立辦事處,實現國際化擴張。

水滴公司也在加碼中國香港市場,2023年1月,水滴公司將其在香港的持牌保險經紀公司「華伯特金融服務」更名為「水滴金融(香港)」,8月,水滴金融服務香港辦公室正式投入使用。而早在2018年,水滴旗下水滴互助還與非同凡想基金、BIB(Blockchain Investment Bank)等機構共同戰略投資了新加坡本地移動支付應用SpherePay,並且同年在新加坡推出了國際版Deeda。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或立場,不代表新浪財經頭條的觀點或立場。如因作品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需要與新浪財經頭條聯繫的,請於上述內容發佈后的30天內進行。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