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小熊資產泡沫

2024-07-26 16:49

(本文作者張曉泉,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Irwin and Joan Jacobs 講席教授)

20世紀70年代末,一家名為Dakin的公司是世界毛絨玩具市場的引領者,每年銷售近7000萬件玩具。Ty Warner是該公司最好的銷售員。

Warner對毛絨玩具有着敏鋭的直覺,在Dakin工作期間,他開始私下創作自己的玩具系列,老闆們發現后解僱了他。

隨后,Ty開了一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玩具公司Ty,並推出了himalayan cat系列毛絨玩具。

這些玩具擁有濃密的毛發,輕盈的質地,臀部和腳上都用"豆子"填充,這樣一來,毛絨玩具就可以擺出各種姿勢。

這在當時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創新。Warner接受採訪時表示:「沒有人把豆子和沒有塞滿的毛絨玩具組合在一起,所有的毛絨玩具都很僵硬。」

Warner創造的毛絨玩具與其他毛絨玩具不同,它們可以隨意擺放,可以做出「揮手、跳舞和擁抱」等動作。

這類的玩具統稱為Beanie baby(豆豆娃)——由Ty公司製造的5美元限量版毛絨玩具,在20世紀90年代后半期掀起了一股熱潮。人們(主要是成年人)會花費數千美元來收集它們。此時的Beanie baby已經不僅僅是玩具,更像是一種金融投資品。

Beanie baby 曾佔eBay上所有銷售的10% 。eBay的CEO Meg Whitman曾表示,eBay上市時的估值很大一部分是Beanie Baby支撐起來的。

eBay上的Beanie baby平均售價爲30美元,是其零售價的6倍,當時一些比較罕見的單品價格更是炒到了六位數。於是,玩具店的毛絨玩具遭到淘金者們的哄搶。

Ty在短短的三年時間就成爲了世界上最大的玩具公司,Warner也成為當時世界上第877位富有的人。同樣是在短短几年后,這些毛絨玩具幾乎變得一文不值。

Beanie baby的炒作迅速崛起又很快衰落,它被稱為「有史以來最奇怪的投機狂潮」。因為其中涉及鬥毆、詐騙、踩踏、走私、搶劫、離婚糾紛,甚至還有謀殺,其瘋狂程度相當於20世紀美國版的「郁金香泡沫」。

記者Zac Bissonnette追蹤了Beanie baby投機熱的全過程,並撰寫了書籍《The Great Beanie baby Bubble: Mass Delusion and the Dark Side of Cute》來記錄這次瘋狂的市場泡沫。

Beanie baby泡沫的產生

操縱供需關係,製造稀缺性

很明顯,Beanie baby熱潮是一個經濟泡沫,由狂熱的投機和毫無根據的樂觀主義所推動,其背后的基本經濟因素其實就是對供應和需求的操縱。

1)Beanie baby的創造者Warner對毛絨玩具做了創新改造,使其在市場上其他毛絨玩具中顯得更加新奇。

2)Warner拒絕向大型零售商大量供貨,只向獨立企業出售小批量的新款Beanie baby,並將每個玩具的價格定在5美元。

3)Warner推出的每款毛絨玩具都是限量款,在售時間很短就停產,並且不斷推出新款。

這種飢餓營銷使得每次新款Beanie baby發售時都會造成近乎瘋狂的搶購。粉絲們總會第一時間趕到當地商店,在新玩具運到之前,門外就會排起長隊,因為錯過就再也買不到了。這也激勵了「收藏家們」為一個最初零售價為5美元的毛絨玩具支付高達上千美元的價格。

利用信息差炒作,隨意定價

進入互聯網時代,eBay的成立,將當時正在升溫的Beanie baby熱潮又推向了一個高峰。

同時,Ty還在公司網站發佈玩具退役公告,並暗示可能退役的玩具,誘使人們買賣不同的產品線。於是,一些賣家開始根據網站的更新,整天修改價格。還有一些人在雜誌上刊登廣告提供價格表,而實際上他們也是在毫無根據地隨意定價。

專家合理化

爲了吸引新的買家,並讓價格持續膨脹,通常需要專家出來站臺,解釋為什麼當前價格入手仍然有利可圖。早期通過Beanie baby獲利的專家、毛絨玩具相關雜誌的工作人員、經銷商等都在安撫大眾的恐慌情緒,讓他們相信市場在往上走,並且會一直上漲。

泡沫破滅

Beanie baby熱潮衰退的第一個跡象出現在1999年1月。

當時,Ty在宣佈了一系列產品退役后,其價格保持相對穩定。這是自這股風潮開啟以來,第一次價格沒有因產品的退役而飆升。

同一天,Ty還宣佈推出24個新款Beanie baby,這纔是真正的開始,新品發佈讓買家們應接不暇。批發出貨量比前一年下降了20%,Beanie baby在跳蚤市場上以3美元的價格出售,供應超過了需求,原本稀缺的退役產品在商店貨架上隨處可見。

到2000年初,最新退役的Beanie baby系列以10美元的價格出售,到當年晚些時候,這些玩具遍佈全國的廉價零售店。很多人因此血本無歸。

在后來的幾年里,Ty的銷售額下降了90%以上。2004年,Warner透露自己損失了3900多萬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Beanie baby投機事件發生在互聯網泡沫期間,這表明互聯網股票鍊金的文化對Beanie baby也產生了同樣的影響。

諾獎經濟學家羅伯特·席勒在《非理性繁榮》中寫道的:"投機性市場的擴張往往與大眾的看法有關,即未來比過去更光明或更不確定。"

99年到00年的光景是如此美好,以至於所有事情看起來都有可能。當時一部分人認為,互聯網將改變一切,每個購買互聯網股票的人都會暴富。另一部分人則是因為這種樂觀情緒而去相信毛絨玩具的投資價值和潛力。

Beanie baby在當時不僅是一種時尚,還是一種狂熱,一種痴迷,不但迷惑了容易受騙的兒童,也迷惑了對這些毛絨玩具完全失去理智的成年人。

人們以每隻5000美元的價格買賣一些罕見的Beanie baby,並期望其價值在十年內暴漲。收藏家們小心翼翼地把每個玩具的標籤貼在上面,並用塑料盒保護起來;因為一旦標籤被撕掉,其價值就會打折50%。

至於人們為何會因為毛絨玩具失去理智,在《The Great Beanie Baby Bubble》一書中,作者Bissonnette引用了弗洛伊德的觀點作了假設。書中認為,收集Beanie baby "反映了對童年時期物品所提供的撫慰和安慰的迴歸",並且獲得一個稀缺的、有價值的物品會激活人們的內啡肽。

另外兩位受過精神分析訓練的經濟學教授David Tuckett 和Richard Taffler特別研究了網絡泡沫,但他們的理論適用於所有現代泡沫。

根據他們的説法,人類偶爾會把令人興奮的新創造物視為"幻象",這些幻象壓倒性地歪曲了人們的理性。於是大腦開始產生一種暗示,通過獲得這些"神奇"的物品,人們將獲得某種深刻的滿足感。追逐的快感掩蓋了理性評估物品實際價值的能力,而其他人順應同樣的幻象,則加強了對邏輯的懸置。

Tuckett 和Taffler的理論主要建立在經濟學家Charles P Kindleberger的著名泡沫理論之上。

根據Kindleberger的觀點,每個泡沫都有四個基本階段:

1)一個震撼市場的新發展;

2)對該發展的 "欣喜";

3)銷售和投機的突然 "繁榮";

4)泡沫破裂時的恐慌。

Tuckett 和Taffler在Kindleberger的模型之上,增加了一個"revulsion(厭惡、反感)"——來描述大眾在意識到投資於垃圾時的集體頓悟。

數學家和泡沫專家Andrew Odlyzko在他對19世紀40年代英國鐵路狂熱的研究中,提出了一個更簡單的理論來解釋投機性恐慌。

Odlyzko將鐵路狂熱部分歸因於"集體幻覺"。這是一種極端形式的羣體思維,相當大一部分人狂熱地相信一個共同的夢想,而不顧懷疑者和反對者的看法。

羣體思維的存在已經在大量研究中得到證實,Odlyzko的理論則是將這一想法擴展到了經濟泡沫中。

根據他的分析,最初Beanie baby的收藏者組成了一個內部團體,分享Beanie baby價值的祕密。隨着越來越多的人發現這種玩具,他們渴望瞭解這個祕密,並分享Beanie baby市場即將帶來的財富上的成功。

很快,數以百萬計的美國人被一種信念所籠罩:即他們發現了一條通往個人財富的捷徑。

由於對Beanie baby的價值產生了集體幻覺,人們沒有意識到,推動Beanie baby市場的唯一因素是他們自己堅信這些玩具很有價值。

顯然,Beanie baby泡沫並非個例,類似的事件一直都有,只是投機對象和影響範圍有所不同。

(本文作者張曉泉,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Irwin and Joan Jacobs 講席教授)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