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07-25 10:09
7月23日路透社消息稱,全球大型製藥公司並沒有被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所嚇倒,正在中國尋找交易機會以補充藥物管線,以鞏固自身在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製藥市場的地位。
在報道中,賽諾菲、BMS這兩大MNC被點名,是因為其僱員均向記者明確透露了「在中國尋找併購機會的意願」,其中BMS的一位BD負責人在6月的一場醫藥大會上表示:BMS面臨專利到期的挑戰,在看中國ADC藥物的機會;賽諾菲的一位產品規劃經理則是明確向記者透露,一家中國Biotech已是賽諾菲的一個目標,並且已經過會討論。
誠然,隨着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科創板IPO縮緊、投融資環境寒冬等因素印象,國內大部分Biotech面臨壓力,併購將是未來最重要的退出通道之一,同時這也是製藥巨頭低價購入中國優質Biotech的好時機。
外國藥企併購中國潮流確實在興起,自2023年底的過去20年國內的M&A基本由國內製藥企業主導,自阿斯利康收購亙喜生物以來,半年多的時間海外藥企收購國內藥企便已經發生了4-5起,同時傳奇生物收到併購邀約,有望實現創造歷史的巨型併購案。
既然路透點出了這兩家MNC,通過分析BMS和賽諾菲的併購意願,來揣測未來併購案子可能方向和標的,顯然很有價值。
1、BMS想買點什麼?
市場皆知BMS對外BD或者併購需求較為迫切,過去公司業績有三駕馬車驅動,分別是來那度胺、納武利尤單抗(O藥)、阿哌沙班(Eliquis),2021年三款藥物收入佔BMS總收入超過67%,如今來那度胺已經專利到期,O藥和Eliquis主要市場的專利到期時間分別在2028年和2027-2029年。
就以三個重磅產品的預期損失收入來看,血液、腫瘤和心腦血管顯然是需要重點補強的。從最近BMS的併購動作看,BMS已經花了239億美金分別吃下RayzeBio、Mirati和Karuna,前兩者增強了腫瘤學管線的厚度,后者補強了CNS領域的佈局。儘管BMS花了這麼多錢,並且公司因為高價併購還揹負了100億美元的債務,BMS依舊錶示:因其財務狀況良好,一旦有合適的交易標的便會考慮出手。
結合市場分析,BMS基本上併購意願清單主要集中在心腦血管、纖維化疾病、血液學、免疫學、中樞神經疾病、腫瘤學。
不過從國內Biotech擅長和聚焦領域看,心腦血管、中樞神經系統用藥領域幾乎是全球難題,創新性的藥物管線較少,可以基本排除。另外,纖維化、血液學可能性也相對較小,前者同樣國內管線不多,后者則是BMS自有的強項,今年臨牀催化非常多;這樣一來,腫瘤學、免疫學的併購機會就非常大,尤其是新型腫瘤藥物的機會,除了BMS自己的僱員提到在看國產ADC,BMS自身的管線內資產結構除了圍繞O藥的IO免疫佈局,還有大部分就是小分子抑制劑,如ADC、雙抗等新型藥物並不多,這也是BMS耗費巨資引進百利天恆的雙抗ADC重要原因。
我們從BMS引進百利天恆雙抗ADC錨定肺癌大適應症的思路,再結合默沙東、阿斯利康的ADC佈局、BMS自身的適應症佈局短板分析,BD一個消化道腫瘤靶點新型ADC的可能性很大,畢竟O藥拔得頭籌緣起消化道癌症,同時現有國內CLDN18.2、TF等靶點的ADC在胃癌、胰腺癌都表現出了較現有治療手段更好的療效數據。
當然,我們看到BMS在實體瘤領域堆砌了大量肺癌和肝癌的管線,繼續沿着這條線補強和百利天恆的雙抗ADC賽馬也有可能,同時婦科腫瘤靶點ADC也是不會意外的選項。
2、難猜也容易猜:BD顯山不露水的賽諾菲
賽諾菲表觀上來看情況會比BMS要好很多,畢竟得益於重磅炸彈Dupixent收入快速成長(2028年專利到期)、疫苗板塊的穩定增長和新上市RSV治療藥物Beyfortus放量,公司收入保持着穩健的增長。
危機同樣存在,單一核心產品的獨大的風險同樣不可忽視,越大的單品想要找到接棒者的難度係數直線上升;加之賽諾菲疫苗板塊后繼乏力、其他如糖尿病板塊回到下降通道,腫瘤板塊佈局折戟后聊勝於無。
這也大概率是賽諾菲擁有Dupixent這樣的全球TOP3藥物,卻在MNC中市值處於中下游的重要原因,頭部MNC在覈心管線銜接佈局和收入多點開花上做得更好。
市場分析,賽諾菲的併購意願清單的領域比較廣闊,主要集中在心腦血管、內分泌/代謝疾病、免疫學、傳染病、中樞神經疾病、腫瘤學、罕見病/遺傳病。
從賽諾菲訂立的長遠目標來看,即2030年實現超過220億歐元的免疫學銷售額和超過100億歐元的疫苗銷售額,免疫學和傳染病的目標是確定的,補強在情理之中;內分泌/代謝和罕見病/遺傳病同樣是在意料之中,賽諾菲曾經收購糖尿病公司Provention Bio和與其他MNC競購Horizon、Reata。不過,CNS和腫瘤領域值得懷疑,前者非公司的傳統優勢領域沒有根基,后者則是公司耗費巨資做過諸多的嘗試,均以失敗或止損告終。
同理,無論是罕見病/遺傳病、傳染病,還是內分泌/代謝和CNS都非大部分Biotech的傳統強項,免疫學和腫瘤學的可能性更大,不過賽諾菲是否願意再試水腫瘤學,值得懷疑。
除了腫瘤之外,MNC也開始留意到中國優質自免分子的機會,如GSK花費14億美元收購原生於恆瑞的TSLP單抗、艾伯維引進明濟生物臨牀前TL1A單抗和輝瑞旗下Biohaven高光製藥JAK1/TYK2抑制劑等等。
不過,賽諾菲在免疫學上的佈局太強,很難想象國內有什麼樣的自免分子的能夠入其眼簾。賽諾菲不僅手握OX40L-OX40通路的新靶點藥物能夠顯著提升給藥頻率,同時還佈局了多款免疫通路的雙抗,比如OX40L/TNF-a納米雙抗、OX40L/IL-13納米雙抗等。
當然了,如果不是免疫學領域的目標,代謝領域的目標也不讓人意外,畢竟國內擁有全球最多的GLP-1管線,賽諾菲以一個性價比高的價格加強糖尿病/減重賽道的佈局,無可厚非。
仍然非常期待消息人士口中已經過會項目的官宣,看看是哪家幸運兒。
結語:隨着國內生物醫藥的寒冬長期持續,優質資產的性價比日益凸顯,僅僅一個《生物安全法案》,可無法阻擋如狼似虎的MNC們,畢竟生意還是要做的。
【本文由投資界合作伙伴瞪羚社授權發佈,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editor@zero2ipo.com.cn)投資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