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07-24 20:02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野馬財經
2023年博雅生物曾被商譽減值「吞噬」利潤。
被華潤醫藥收入囊中的博雅生物(300294.SZ)又開啟了「買買買」模式。7月17日晚間,博雅生物公告稱,公司以自有資金人民幣18.2億元收購綠十字香港控股有限公司(簡稱「綠十字香港」)100%股權,從而間接收購境內血液製品主體綠十字(中國)生物製品有限公司(簡稱「綠十字」)。
由於綠十字香港近兩年一直處於虧損狀態,2022年和2023年第三季度分別虧損2327.09萬元、1212.04萬元。因此不少投資者對於這次溢價超180%的收購併不看好。
公告發布后,7月18日、19日,博雅生物連跌兩天,合計跌幅超6%。有投資者認為這是「高價收購垃圾資產」。
來源:股吧
而與市場反饋不同,不少券商都對此次收購持看好的態度,並在公告發布后密集發佈研報,給出「買入」評級。華源證券認為,「收購綠十字,長期想象空間加大」;萬聯證券認為,「收購綠十字,做大做強血液製品業務」;國金證券認為,「博雅生物收購綠十字(中國),新增漿站有望貢獻業績彈性」。
來源:wind
7月22日,博雅生物股價出現回彈,但7月23日繼續下跌3.38%,報收32.92元/股,總市值166億元。
溢價180%
170億龍頭收購虧損資產
此次收購的標的公司綠十字,是韓國企業GC通過綠十字香港在中國境內設立的血液製品公司,成立於1995年。
收購前,GC持有綠十字香港77.35%股權,韓國私募股權基金Synaptic持有15.33%股權,46名韓國籍自然人共持有7.32%股權。博雅生物就是通過收購上述股東合計持有的綠十字香港100%股權,從而間接收購境內血液製品主體綠十字。
來源:博雅生物公告
綠十字專注於血液製品研發、生產、銷售的公司,目前擁有白蛋白、靜丙、VIII因子、纖原、乙免及破免6個品種16個品規,現有4個漿站,2023年採漿量104噸,2017至2023年採漿量複合增長率13%。
然而從財務數據來看,過去兩年,綠十字業績表現不佳。2021年、2022年和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的營收分別為4.04億元、2.33億元、2.39億元,同期歸母淨利潤分別為2241.82萬元、-2327.09萬元、-1212.04萬元。
博雅生物目前賬上現金並不充裕,截至一季度末只有貨幣資金18.6億元,但還是拿出了18.2億元來購買這家虧損公司。
據悉,按此前評估,綠十字香港股東全部權益價值為16.8億元,增值率為160%,若按交易價格18.2億元計算,實際溢價率為182%。
這也是不少投資者對這次收購不看好的主要原因。
不過博雅生物對綠十字未來表現頗具信心,此次收購也並未設置業績對賭協議。博雅生物表示,綠十字香港此前虧損主要原因是,進口白蛋白和重組人凝血因子Ⅷ的量減少導致收入較2021年下降,以及支付GC集團的技術服務費、關聯方借貸匯兌損益有所影響。在本次的收購協議中已約定終止《技術轉讓合同》,確認被收購公司可永久地繼續使用相關技術(對價即為綠十字中國此前已支付過的對價),並無需支付任何對價。此外,GC集團關聯方的資金借貸也不再發生。
另外,博雅生物控股股東華潤醫藥2023年營收高達2400億,為國內醫藥銷售的三強。
博雅生物認為,后續,隨着綠十字的自產產品的規模提升,以及代理產品的不斷放量,其經營能力將得到大幅提升。
「押注」血液製品勝算幾何?
血液製品是現代生物製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醫療急救、戰爭、重大災害等事件中,具有不 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關係國家醫藥衞生安全、國防安全和生物安全的重要戰略物資。
由於其重要性,血液製品是一個受國家高度監管的產業。2001年起至今,中國沒有新增獲批血液製品生產企業,對血液製品生產企業實行總量控制,目前國內正常經營的血液製品企業只有28家。
而綠十字是國內少數同時擁有人源Ⅷ因子及重組Ⅷ因子銷售權的血液製品企業,博雅生物表示,這是稀缺的標的資源。本次併購后,博雅生物將全資控股一家血液製品生產企業,新增一張生產牌照,新增4個在營單採血漿站,新增2個省份區域的漿站佈局。
年報顯示,博雅生物2023年有單採血漿站16家,其中在營漿站14家,2023年原料血漿採集量約為467.3噸,同比增長6.47%,漿量規模相對較小。收購綠十字后,博雅生物日后的年採漿量有望超過500噸。
實際上,放眼整個行業,500噸的採漿量也不算突出。
近年來,我國血液製品行業併購整合加速,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目前已形成以天壇生物、泰邦生物、上海萊士、華蘭生物等大型血液製品公司為行業龍頭的競爭格局。據不完全統計,2023年我國新增在營漿站33家,全年共採集血漿1.21萬噸,同比增長18.6%,而前四家公司合計採集原料血漿超7000余噸,約佔國內總採漿量的60%。
奧優國際董事長張玥認為,針對博雅生物高溢價收購虧損資產的行為,有可能是爲了進一步搶佔市場。因為收購虧損企業可以快速進入一個新的市場領域,同時可以利用博雅生物的品牌、技術、管理和銷售網絡等優勢提高市場份額和盈利能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收購虧損企業需要承擔較大的風險和挑戰,需要企業有足夠的資金實力和管理能力來應對。
因此還有投資者認為,博雅生物「有種孤注一擲的感覺」。
來源:股吧
商譽減值吞噬利潤
另一方面,博雅生物此前的「買買買」歷史,也令不少投資者心有余悸,甚至在不久前,公司還在為曾經的高價併購埋單。
2015年,博雅生物斥資5.2億元收購了新百藥業83.87%的股權,成爲了新百藥業的全資控股股東。同時形成了3.71億元商譽。
彼時博雅生物還與新百藥業簽訂業績對賭協議,如果業績承諾能夠實現,新百藥業將使博雅生物在2015年營業收入增加2億元,淨利潤增加3500萬元,顯著提升公司業績。
但現實與理想還是存在差距,新百藥業雖在承諾期內「擦線」完成對賭,但此后增長並不如預期,甚至近幾年業績持續下滑,進而影響了博雅生物的業績表現。
直到2023年,博雅生物對新百藥業計提商譽減值準備2.98億元,這直接造成博雅生物2023年雖然營收只下降了3.87%,但歸母淨利潤下降45.06%。
而投資者對博雅生物併購的陰影還不止於此。博雅生物1993年成立,2012年登陸深交所,公司業務以血液製品為主,趕在監管趨嚴之前進入行業,並拿到了牌照資源,按理説公司只要按部就班做好主業,應該會在潛力頗大的血液製品市場大有可為。
但博雅生物早期卻偏愛折騰,在併購的路上一路狂奔。公司此前大股東高特佳集團是專注於醫療健康產業的投資機構,在博雅生物登陸資本市場后,高特佳集團以上市公司為平臺積極外延併購。在博雅生物2012上市當年的年報中,其「未來發展與規劃」就提出:積極尋找適合的收購兼併目標。
於是博雅生物於2013併購天安藥業,2015年併購新百藥業,2017年併購復大醫藥。上述三家公司主營業務分別為糖尿病藥、生化藥、醫藥流通等。
2020年,博雅生物再次發佈收購案,擬向江西百聖、高特佳睿寶、重慶高特佳等11名交易對方購買羅益生物48.87%股權。此次併購估值極高,公司100%股權評估價值為15.04億元,相比賬面淨資產1.10億元,評估增值13.93億元,增值率1265.08%。此外,博雅生物控股股東高特佳集團以及旗下基金都已佈局在其中。
也許是監管層實在看不下去了,上交所在隨后的問詢函中連發15問,並最終於2020年4月否決了此次收購。
多元化戰略稀釋了博雅生物的主營業務,尤其是2017年-2019年,其血液製品佔營收比重從50.12%下滑至33.96%。
同時,博雅生物的銷售淨利率也在不斷下滑。2015年-2019年,該公司的銷售淨利率分別為30.75%、29.32%、24.99%、19.79%和15.20%。同期與之對應的銷售費用卻不斷攀升,分別為0.75億元、1.13億元、3.78億元、7.54億元和9.63億元。
歸母淨利潤也在2019年出現上市以來的首次下滑,在當年下降9.17%。
因此博雅生物如今高價併購虧損公司,投資者的反應不難理解。
尤其是本次溢價180%收購綠十字香港,也可能進一步增加較大金額商譽,如果綠十字未來經營狀況未達預期,則存在較大的商譽減值風險。
但不同的是,綠十字無論是生產牌照,還是在營單採血漿站,對博雅生物的主營業務都是有一定幫助的。
事實上2020年博雅生物易主華潤醫藥后,就開始逐步剝離非血製品業務,聚焦血製品主業。背靠大樹,博雅生物業績早已走上正軌,2020年-2022年淨利潤分別為2.75億元、3.58億元、4.45億元。2023年若非計提商譽減值,利潤有望進一步的增長。
而除了此次併購綠十字香港,博雅生物今年4月還曾公告表示將適時收購丹霞生物。據悉,丹霞生物目前有9個血漿站在運營,2017-2019年採漿量分別為224噸、278噸、307噸。
血製品領域向來有得血漿站者得天下的説法,目前博雅生物處於血製品行業第二梯隊,斥巨資收購擁有血漿站的虧損公司,其野心可見一斑。另一方面,公司背后華潤醫藥通過不斷收購,已構建了從化學藥到品牌中藥到生物藥以及血製品四大醫藥平臺,並打造了自己的醫藥基本盤。
你怎麼看在華潤醫藥的掌權下,博雅生物重新啟動「買買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