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07-24 18:35
文 | 吳瓊 陳曉
值班編輯 | 江江
視覺 | 林溪
雷軍現身。
投資界獲悉,金山軟件近日公告稱:附屬公司武漢金山與小米北京、小米武漢與其他有限合夥人就成立北京小米智造股權投資基金(下稱「小米智造基金」)訂立新合夥協議。總認繳出資額由人民幣90.3億增加至人民幣100億。
這一次,雷軍親自擔任新基金投委會主席。身后出資人陣容浮現——既有北京市引導基金、亦莊國際投資、天津海創、福建金控、贛州光控等國資平臺,也有歡聚時代、帝奧微、納芯微、南芯半導體、傑瓦特微電子等小米朋友圈。
眼前一級市場深陷募資難,此刻募集如此體量的資金,令人驚訝。
小米100億基金亮相
揭祕出資人陣容
事實上,小米籌備已久。
時間回到2021年12月,雷軍悄悄完成一個大動作——成立小米私募股權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終於以「小米」之名擁有一家俬募股權投資公司。這意味着,小米私募允許以GP的形式參與投資,成為創投「正規軍」。
彼時圈內就曾判斷,雷軍或將帶領這支市場化的團隊,開始對外獨立募資。
隨后幾個月,小米智造基金便完成備案,由雷軍擔任投資決策委員會主席。中基協官網顯示,目前小米智造基金仍是小米私募旗下成立的唯一一隻基金,基金類型為股權投資基金,計劃募集總規模100億元。
投資界一直關注小米智造基金募資歷程——
早在2022年7月,該基金便完成首次交割,募資63.3億元;去年3月,基金募資27億元,LP陣營進一步擴大。直至近日,小米智造基金再次新增4位合夥人——福建省金投金順股權投資基金合夥企業 (有限合夥)、傑瓦特微電子(杭州)有限公司、上海南芯半導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贛州光控蘇區高質量發展產業投資基金 (有限合夥),以及兩位合夥人追加投資,再次募集9.7億元。
至此,100億小米智造基金正式完成。
具體來看,小米智造基金共包含17位股東,其中北京小米企業管理有限公司為普通合夥人,后者由小米私募全資持股。此外,還有16位出資人,陣營豪華。
此前清科研究中心曾統計,除自有資金外,小米所募集的資金超過七成來自於政府引導基金、產業資本、國資出資平臺、金融機構等LP,其中前兩類LP出資佔比均在25%以上,深受引導基金、產業資本青睞。
這也大致勾勒了小米智造基金LP畫像——當中,小米系公司參投金額共計達到36.3億元。另外,LP中還遍佈來自北京、福建、贛州等省市級國資。值得一提的是作為該基金第二大LP,北京市政府投資引導基金大手筆出資20億元。
而梳理產業資本LP,多數與小米關係密切。比如,廣州華多是歡聚時代的主體公司,創始人李學凌和雷軍是相識20年的老友,雷軍曾鼎力支持他,在歡聚時代天使輪投了100萬美元。2012年11月,歡聚時代成功登陸納斯達克,成為雷軍投資上市的第二家企業。
此外,還有帝奧微,以及納星創投背后的納芯微電子,股東身影中均出現了小米長江產業基金。最新LP之一南芯半導體,早前獲得順為資本領投的A輪融資。去年4月,南芯半導體正式登陸科創板,最新市值超140億元。
根據公告,以首次交割日(即 2022年7月20日)起,小米智造基金經營期限為8年,其中前4年為投資期。換言之,還剩下兩年時間出手投資,后續要加快節奏了。
投遍汽車產業鏈
小米100億基金怎麼投?
公告顯示,該只基金將主要着重於集成電路,以及相關上游及下游領域,涵蓋新一代信息科技、智能製造、新材料、人工智能、顯示器及顯示裝置、汽車電子,以及有關移動終端消費品、智能裝置的上游及下游應用及供應鏈。
也許,這是爲了小米造車而生。
猶記得2021年3月,小米宣佈正式決定造車,由雷軍牽頭,未來10年全資投入100億美元。當時雷軍放話「小米汽車是我人生中最后一個創業項目」,願意壓上一生全部的聲譽和成就。
因此,隨后成立的小米智造基金也被外界普遍認為是雷軍用於提升小米整車業務的垂直整合能力,以保障小米汽車關鍵零部件和軟件系統供應。通過梳理投資案例,這一點得以驗證。
企查查顯示,至今小米智造基金已經對外投資40個項目。其中,最早可追溯至2022年5月——彼時,小米智造基金和湖北小米長江產業基金共同投資了法恩萊特。
成立於2017年,法恩萊特產品涵蓋鋰離子電池電解液、鈉離子電池電解液、固態電解質及核心添加劑的研發、生產、銷售及技術服務,廣泛應用於新能源汽車、儲能系統、消費電子等領域。這意味着,小米開始將投資觸角轉向更為上游的細分領域,造車版圖得到進一步延伸。
2023年,隨着大部分資金到位,小米智造基金迎來投資高峰期。其中僅在3月,便一口氣投資了鴻翼芯、冰零科技、斯坦德機器人、追鋒汽車、大族精密傳動5家企業,覆蓋汽車電子系列芯片、車載聲學系統、精密減速器等產業鏈上下游環節。
今年3月,小米Su7正式上市,供應商陣營浮出水面。其中不乏眾多小米被投企業——激光雷達供應商禾賽科技,早在其2021年的D輪融資中,小米集團便是領投方之一;來自湖州的富特科技,也已經取得與小米汽車的項目定點。追溯下來,2021年9月,小米長江產業基金便已簽署協議,入股富特科技,成為其第五大股東。
當然,小米智造基金也沒有缺席。坐落於上海的鷹峰電子,正在衝刺創業板IPO。而在IPO申請第三輪審覈問詢函中,鷹峰電子也透露出和小米汽車的合作——已通過匯川技術配套小米SU7雙電機版本車型,供應份額約為75%以上。根據招股書,2022年12月,小米智造基金以2000萬元認購了鷹峰電子74.96萬股股份。
這些,都只是冰山一角。
產業投資時代來了
回想小米決定造車的那年,中國造車江湖風起雲涌。
這一段往事,雷軍在上周五年度演講《勇氣》中透露:當時曾有幾家VC給尚在PPT階段的小米汽車開出了100億美元的估值,但遭到了雷軍的拒絕——「因為造車周期很長,如果拿了別人的錢,想法就很難長期一致。」於是小米不融資自己干,錢全部自己掏。
雷軍説,「王傳福后來告訴我,他很佩服我們的勇氣。」但勇氣之外,更有小米龐大投資版圖帶來的底氣。
早在《小米創業思考》一書中,雷軍就寫道,如果通過投資佈局產業鏈的上下游,會極大縮短跨界創業所消耗的時間。
這套方法論,是雷軍帶領小米通過十余年的摸爬滾打所得來。縱觀如今的小米,除了經營自己的產品之外,還通過橫向產業投資的方式對相關產業鏈佈局,締造一張「米鏈版圖」。
某種程度上,他也將這套方法論沿用到了造車上,短短數年幾乎將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上下游全部掃了一遍。
於外界看來,表面上小米是在造車,實際上則是繞着造車下一步大棋。換句話説,只要小米汽車規模與口碑能夠上去,就可以驅動這條汽車「米鏈」。即便賣車不賺錢,也可以通過投資上下游的汽車產業鏈獲利,甚至有可能登陸資本市場,創造更多的「小米系」。
這是當下產業投資時代的一縷寫照。放眼望去,被譽為「最強半導體VC」的哈勃投資,承擔着華為探索新的可能性的使命;寧德時代,儼然是新能源產業鏈最兇猛捕手;還有在新能源所向披靡的比亞迪;加上小米,堪稱產業資本「四大金剛」。
不知不覺中,他們正走上舞臺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