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07-24 13:31
作者 | 耿宸斐
編輯 | 宋婉心
中國車市轟轟烈烈的價格戰,被BBA首先按下了暫停鍵。
7月17日,寶馬宣佈退出價格戰。據媒體報道,有4S店銷售人員稱,目前寶馬全系產品的價格均有所上調,價格變動在3萬元至5萬元不等。有終端市場消息稱,奔馳和奧迪也隨即上調車型價格。同時跟進的還有豐田、本田、沃爾沃等,上述品牌將從7月起調整終端政策,降低終端優惠力度,或不再進一步降價。
「寶馬是不想補貼或者説補貼不起了,其實和廣匯這類大經銷商暴雷也有關係。壓貨,虧損,導致門店不能正常運營,其實門店不怕虧,但是進銷差價太大了,最終就是現金流問題。」有業內人士告訴36氪。
這場以豪車為首的價格戰,已經持續了半年之久,但目前來看,降價帶來的效果有限。
「降價以后,短期可能訂單是有增加的,但是整體看,越降價,客流越不會提升。」有奔馳經銷商告訴36氪,「奔馳去年銷量衝到了70萬輛以上,但今年能完成60萬輛已經很不錯了,因為整體的需求量在下降。」
降價猶如砸向水面的石子,漣漪已經層層泛開,即使整車廠退出價格戰,下游經銷商受到的連鎖反應影響也已積重難返。
五折馬(寶馬)、六折豹(捷豹)、七折虎(路虎)、連降十萬奔馳C......自去年開始,以BBA為首的豪車就未停止過價格戰。據傑蘭路終端價格監測,幾乎所有的主流豪華車型都在降價。
例如作為入門款豪華轎車的奔馳A級,曾經售價高達30萬,現在入門版成交價僅為15.7萬,價格「腰斬」。相較於指導價,寶馬3系、奧迪A4L、奔馳C級等豪華中型轎車市場折扣率基本在30%左右,如果貸款購車,折扣率可增加5-6%。保時捷MACAN自去年價格戰開始,折扣也持續加大,相比22年購車可優惠6.4萬元。
除了降價,保時捷近期還推出了5年免息的優惠。「Macan 5年免息的購車政策加上一些其他優惠,折扣大概在85折左右。」北京一家保時捷門店銷售稱。
降價的最直接原因已經不是祕密——在新能源車崛起和消費降級的背景下,傳統燃油品牌的豪車賣不動了。
乘聯會報告指出,2024年6月國內乘用車市場傳統燃油車零售銷量為90.5萬輛,同比下滑27%;新能源汽車零售銷量為85.6萬輛,同比增長29%。當月新能源乘用車國內零售滲透率達到48.4%。
經銷商們在感受市場需求變化的一線。有經銷商透露,其放價維度主要是由客流和庫存深度決定。
「整體銷量目標沒有變,但客户少了,挑選客户的空間也減少了。廠家只給了一個月的展期,庫存積壓,經銷商都有資金壓力。除此之外,車子放久了不僅倉庫維護成本高,客户看到放了兩三個月的車也不願意買,車子就要降價。」一位奔馳經銷商向36氪表示。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的最新一期「中國汽車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調查」顯示,今年6月,中國汽車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為62.3%,同比上升8.3個百分點,環比上升4.1個百分點。庫存預警指數位於榮枯線之上。
過往,很多公司老闆經常以公司名義購買豪華車進行抵税,這種做法主要是利用税收政策來降低企業的税負。
但上述經銷商發現,現在「豪車抵税」現象越來越少了,「今年明顯開單位票的客户減少了,説明單位效益不好,不需要用車去抵税。」
「以價換量」是否達到了預期效果,卻不那麼樂觀。
尤其是超豪華汽車品牌,銷量仍大幅下滑。國機汽車發佈的數據顯示,今年1—5月,豪華品牌累計銷量為244063輛,同比下滑9%;超豪華品牌前5個月的累計銷量僅2208輛,同比大跌35.4%。
細分來看,今年上半年,保時捷在中國市場的交付量為2.96萬輛,同比下降33%,遠超全球市場平均跌幅。
微博認證為「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成員」的「桑之未V」發佈的數據顯示,今年1—5月,瑪莎拉蒂累計銷量為681輛,同比下降69%;勞斯萊斯累計銷量377輛,同比下降32.6%;賓利累計銷量為1099輛,同比下降30.7%;邁凱倫甚至只賣出9輛,同比下降91.3%。
圖:2024年1-5月豪華車銷量圖源:微博用户@桑之未V
BBA品牌方面,數據顯示,梅賽德斯-奔馳第二季度在華交付量環比增長近10%,但其上半年在中國市場交付量較上年同期仍減少了2.46萬輛。寶馬(含MINI)在中國市場銷量下滑幅度從一季度的3.8%進一步擴大至二季度的4.7%。大眾集團雖未給出奧迪在中國市場的具體銷量,卻也提到集團上半年在華交付量下降了7.4%。
更糟糕的是,以價換量也未帶來財務數據的向好。去年,儘管BBA三家車企的營收均有所增長,但淨利潤卻不約而同地下降。到了今年一季度,情況進一步惡化,BBA的營收與利潤均出現下滑。
具體來看,一季度,寶馬集團的營收同比降低0.6%至366.14億歐元,淨利潤同比下降13.7%至27.9億歐元;梅賽德斯-奔馳的營收同比下降4%至358.73億歐元,淨利潤同比下降25%至30.25億歐元;奧迪集團的營收同比下降18.7%至137.25億歐元,營業利潤同比下降74.3%至4.66億歐元。
「靠降價,BBA從進店量看至少還是不錯的。二線豪華品牌的日子更難過,除了沃爾沃和雷克薩斯,其他二線品牌的進店量、訂單均呈下降趨勢。」有業內人士告訴36氪。
卷不動的BBA最終還是選擇「喊停」。寶馬中國明確表示,下半年將不再以價格戰為手段,而是將重心放在提升業務質量上,支持經銷商穩紮穩打。
但放棄降價手段后的BBA們,銷量依然有極大的不確定性,短期內的銷量支撐或將依靠其訂單留存。所謂訂單留存,是指銷售門店會有部分未交付訂單(一般是上月底最后一周訂的車以及一些期貨)在下月月初交付,合理的訂單留存能夠減輕門店的銷售任務壓力。
「寶馬不降價后很可能會銷量大降,7月看不太出來,因為門店基本有0.5的訂單留存,8月、9月數據纔是關鍵,后續主要還是看主機廠能不能接受經銷商的漲價行為。」上述業內人士對36氪分析稱。
「很多主機廠並沒有減少任務量,只是希望能收割一波客户。如果主機廠不減任務量,價格還是會回到或者接近6月底的價格。」
爲了提升盈利能力,除了提價「開源」,還有豪華車企品牌選擇「節流」。其中,捷豹路虎將停產旗下包括捷豹XE、XF、F-TYPE、E-PACE、I-PACE共5款車型,理由是這幾款車型「盈利能力接近於零」。
這場失序遊戲中,受傷最重的,是夾在車企和車主之間的經銷商。
2023年6月,曾有「4S店之王」的龐大汽車摘牌退市,成為4S店退市第一股。一年后,退市的結局又在廣匯汽車上演:截至7月17日收盤,廣匯汽車報收0.78元/股,連續20個交易日股價低於1元,市值僅剩64.66億元,距其巔峰時期市值蒸發近千億。
圖:廣匯汽車上市以來股價變化;圖源:Wind
特斯拉及一眾新勢力帶來的直營模式對4S店的衝擊早已有之,后者步入黃昏是寫好的劇本。但今年開始燃油車整車廠暴雷,成為壓倒4S店的最后一根稻草。
據廣匯汽車公告,預計2024年上半年淨利潤虧損超5.83億元,扣非后最高虧損超8.7億元。
「攤子太大了,以前可以東邊不亮西邊亮,但是廣匯沒有佈局新能源,今年上半年,傳統燃油品牌全線崩潰,資金出現問題,(退市是)迟早的事情。」有業內人士對36氪説,「估計再這樣下去,還會有大集團暴雷,因為越大的集團資金缺口越大。」
廣匯汽車官網顯示,其銷售品牌不乏奔馳、奧迪、寶馬、凱迪拉克等豪華品牌,這些品牌均以燃油車為主。
廣匯汽車的困境是經銷商們生存現狀的縮影。
價格不斷下探,虧本賣車已然成為經銷商的家常便飯,利潤空間被一步步吞噬。中升集團、永達汽車、百得利控股、美東汽車、正通汽車等汽車經銷類上市公司也都陷入了淨利潤下滑的窘境。
近兩年,汽車經銷商們早已作別了「躺着數錢」的好日子。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2023年有超過70%的經銷商未能完成年度任務指標,虧損比例高達43.5%,盈利比例僅為37.6%。
「奧迪4S店現在在大面積退網,賣一輛虧兩萬很正常,雖然廠家會補貼,但廠家補貼前提是,4S店要從廠家提足夠數量的車,這成了惡性循環。」上述業內人士表示。
「而且二級經銷商損失更多。賣個直户有置換有分期,也許還能賺錢,但優質客户少,大家都在搶,這導致優質客户也不掙錢了。」
多重因素下,越來越多汽車經銷商不得不走向退網、關停或者是更換汽車品牌經營的結局。作為行業龍頭的廣匯汽車的退市,只是傳統經銷商模式步入淘汰邊緣的註腳之一。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2年,中國4S店退網數量分別為2362家、1400家、1757家。而根據汽車之家的數據,2023年4S店退網更是超過2540家,創下中國車市有史以來的新高。
今年,情況正更加不容樂觀:僅是上半年,全國退網倒閉的4S店又增加了近2000家。
在36氪的走訪中,一位經銷商用「哀鴻遍野」來形容當下的汽車經銷行業,行業曾經預測的「5年淘汰1萬家4S店」,正在這場價格戰中成為現實。
關注獲取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