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對華壁壘、千億補貼都沒用,破產潮席捲美國光伏

2024-07-24 12:01

7月18日,美國光伏巨頭SunPower表示將暫停公司多項核心業務,這代表公司不僅將無法獲得新的客户,也無法保障已交付但尚未安裝的光伏面板安裝。受SunPower停運影響,光伏企業Renova Energy在7月19日表示,該公司將暫時停止在加利福尼亞州和亞利桑那州的所有業務。

SunPower是近一個月以來倒下的第三家美國光伏公司。幾天前,美國光伏製造商Toledo Solar也剛剛宣告,將立即終止所有研發工作並逐步停止運營,公司即將倒閉。6月28日,美國户用光伏安裝廠商Titan SolarPower也宣佈永久性停業,去年它在美國户用光伏市場排名第六。

除了上述三家大型公司之外,多家規模相對較小的公司也於今年內宣告倒閉,包括Infinity Energy、Solcius和Kayo Energy等。據美國光伏保險網統計,去年以來,全美共有16家大型光伏企業倒閉。僅2023年一年內,全美就有100多家光伏企業破產。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12年起,美國就對中國光伏企業開啟了反補貼和反傾銷的「雙反」調查並持續加税。今年五月,美國還將進口自中國的太陽能電池(無論是否組裝成模塊)關税税率從25%提高到50%。

除了限制中國進口外,2022年8月,拜登政府簽署了《通貨膨脹削減法案》,計劃在10年內發放3690億美元用於應對氣候變化和提升能源安全,包括對光伏等新能源產業進行補貼,扶持本土企業。但是美國光伏依然在今年遭遇了行業的最大危機。

究其原因,美國光伏企業高度依賴政策補貼和融資的特點,導致其對利率環境和政策變動極為敏感。美聯儲長期維持高利率和電價補貼退坡,導致終端用户需求不足,使得企業們苦不堪言。多年來過度金融化也使得光伏企業透支了未來的行業需求。而反對新能源的特朗普勢頭正盛,讓光伏企業們感受到了更多寒意。

光伏巨頭接近破產

SunPower成立於1985年,原本主要生產太陽能電池。2005年,SunPower成功在納斯達克上市。法國能源巨頭道達爾能源擁有SunPower約65%的股份,為其控股股東。

2020年,SunPower作出了重大調整和重組,將電池和組件製造業務分拆至新加坡公司Maxeon。作為此次交易的一部分,TCL中環投資2.98億美元收購了Maxeon的29%股權。

此后,SunPower將業務重心轉移至北美地區的分佈式發電、儲能和能源服務等。

2022年,SunPower再次進行業務剝離,將其工商業光伏部門出售給道達爾能源,交易金額為2.5億美元。SunPower表示,將更加專注於户用光伏市場。2023年SunPower的系統安裝和組件銷售量為524兆瓦。

然而在光鮮數據的背后,其運營主要是基於政策環境而非產品力,這也是其目前陷入困境的核心問題。

美國光伏企業普遍採用融資租賃模式來説服用户安裝太陽能電池板,客户可以用極低的首付甚至零首付來獲得光伏板,並通過發電上網來取得收益覆蓋對應的支出。

美國近十年來長期處於低利率階段,且政府對於新能源電力上網有一定的補貼,導致美國光伏行業一度取得了蓬勃發展,然而目前這兩個要素均發生了逆轉。

由於通脹高企,2022年3月美聯儲開啟新一輪加息周期以來,已累計加息11次,將聯邦基金利率從0%~0.25%,上調至5.25%~5.5%,利率達到了22年來的最高水平。而這部分利率主要由光伏企業而非光伏客户承擔,光伏企業出貨量越大,需要負擔的資金成本也就越高,導致SunPower在財務上承受了不小的壓力。

更為關鍵的是,隨着美國推動新版電費計價體系,用户安裝光伏的熱情大幅降温。

去年,美國最大的太陽能市場加利福尼亞州開始實施的NEM3.0版電費計價體系,削減了原本家庭和企業向電網輸送過剩太陽能電力可獲得的報酬,進一步拖累了該州安裝屋頂太陽能的需求。除了加州外,美國其他州也正在效仿準備開啟類似模式。

受到政策直接影響的加州屋頂安裝太陽能發電板的數量暴跌80%。加州太陽能和儲能協會的數據顯示,成千上萬個安裝項目因此陷入停滯,公司淨虧損擴大,一些大體量光伏企業破產倒閉,還造成業內裁員1.7萬人。

而在加州之外,情況也不容樂觀。Ohm Analytics數據顯示,2021年和2022年光伏安裝量增長率達到約30%之后,住宅太陽能在2023年開始降温,增長率下降至個位數,預計2024年美國住宅太陽能安裝量將同比下降20%。

受此影響,2023財年,SunPower淨虧損2.47億美元,其新增客户連續第四個季度下滑。

根據投資銀行Roth MKM的一份研究報告,Sun Power已通知經銷商,自9月17日起,它將不再支持新的租賃和購電協議銷售,也不再支持新的項目安裝,所有新的運輸和項目安裝都將停止。

彭博分析師波爾·列茲卡諾認為,這實際上是在説「它們無法繼續運營了」,停止生產的決定表明該公司的麻煩已經加深。Roth分析師Philip Shen在周四的報告中也寫道,該公司可能「碰壁了」。

Sun Power未透露上述暫停安裝將持續多久。摩根大通的研究人員認為,這種情況可能不會很快得到解決。

據Roth Capital Partners稱,僅在2023年底,美國就有100多家住宅太陽能經銷商和安裝商宣佈破產,這一數字是前三年總和的六倍。而其預計2024年至少還會有100家公司倒閉,顯然SunPower等一眾企業的停運驗證了這個推測。

指責中國同時,美國大搞千億補貼

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國光伏業一邊大幅倒閉的同時,有些美國光伏企業卻在「逆勢崛起」。

當中國千億市值光伏企業只剩陽光電源一個獨苗時,美國光伏企業First Solar卻悄悄地以258億美元的市值成爲了全球光伏企業市值老大,這也是自2018年以來首次出現非中國企業成為行業第一。

從出貨量來看,First Solar一年的出貨量在11.5GW,排名全球第十,相比第一名晶科能源的75GW有着較大差距。

那麼它能成為行業市值老大的核心在哪呢?答案就在其財報中。

財報顯示,該公司2022年還虧損4千多萬,到23年就變成盈利8.31億美元,其中6.6億美元來自IRA補貼。也就是説,其大部分利潤都依靠政府補貼得來。

此外,今年該公司預計獲得的政府補貼將超過7億美元,未來十年可能達到100億美元。

與此同時,美國對我國的光伏產品施加高額關税,導致我們的產品在美國市場的售價是全球平均價的三倍。

這意味着,美國政府設立的高關税大大削弱了我國光伏企業產品的競爭力,尤其是在價格上,也讓First Solar贏得了更多訂單。

而除了First Solar這家新晉光伏老大,Suniva也是美國搞「千億補貼」的一個重要縮影。

今年3月27日,美國財政部長珍妮特·耶倫在參觀美國佐治亞州諾克羅斯的一家名為Suniva的太陽能電池製造工廠時,公開批評中國太陽能、電動汽車和鋰電池行業,稱中國企業在上述領域的產能擴張屬於不公平競爭,「扭曲了全球價格」,並「損害了美國以及世界各地的企業和工人的利益」。

然而據美國財政部稱,Suniva曾於2017年被迫關閉,當時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於物美價廉的中國光伏產品湧入美國市場而受到衝擊。歸功於美國政府推出了《通貨膨脹削減法案》(IRA),一批美國綠色能源製造業享受到了税收抵免政策優惠提供了激勵措施,使得以Suniva為首的企業們死灰復燃。

過渡金融化,光伏企業訴訟纏身

而爲了拿到更多的政府補貼,光伏企業就需要更多的出貨量,因此業務員們也開始各出奇招,使得很多終端用户陷入了金融陷阱。

據美國《時代周刊》報道,83歲的瑪麗·安·瓊斯 (Mary Ann Jones) 在2022年遇到了上門推銷光伏的業務員,其表示這是一項和她有關的政府公用事業公司計劃,為她免費提供太陽能電池板,並讓她按照指示觸摸平板。

然而去年瓊斯接到金融科技公司Good Leap的電話,才意識到自己陷入了金融陷阱。對方表示,她欠了52,564.28美元的太陽能電池板貸款,貸款到期時她106歲,這筆貸款的金額甚至超過了她在加州住房的首付款,而其960美元的月收入也顯然難以負擔這筆鉅款。

瓊斯的代理人克里斯汀·肯尼澤 (Kristin Kemnitzer) 説,她的公司每周都會接到潛在客户的「多個」電話,講述類似的故事。

美國各地的太陽能客户都表示,銷售人員會模糊財務協議的具體條款,並掩蓋他們所兜售產品的價值。相關的訴訟案件開始堆積如山。肯尼澤説,「我從事消費者法律工作十多年,我從未見過太陽能行業現在出現的情況。」

自 2016 年以來,大型太陽能公司一直利用華爾街的資金來資助其發展。這種金融化提高了太陽能電池板的消費者成本,並促使公司積極追求銷售,來最大化的利用低利率,提高資金周轉效率。爲了多賣出光伏板,他們會採取過於樂觀的估算給客户畫餅,使其接受安裝光伏。

「我經常聽到有人將太陽能融資和銷售比作狂野西部,因為其中藴含着創造力」,Energy Sense Finance 創始人傑米·約翰遜 (Jamie Johnson) 表示,他研究住宅太陽能行業已有十年。「這就是硅谷的口頭禪:打破常規,讓監管機構來解決問題。」

過度金融化也使得美國光伏行業的糾紛不斷。

53 歲的赫蘇斯·埃爾南德斯 (Jesus Hernandez) 説,南方太陽能(Southern Solar)的一名銷售員在 2019 年打電話給他,説安裝太陽能電池板可以將他的每月電費降至 50 美元;當時埃爾南德斯每月的電費約為 500 美元。作為一名家政主管,他無力承擔前期費用,但銷售員説 GoodLeap 會給他貸款。當銷售員后來來到他位於達拉斯的家中完成交易時,他還承諾,如果埃爾南德斯安裝太陽能電池板,政府將為他開出一張 16,000 美元的太陽能補貼支票。埃爾南德斯被説服了;他同意申請一筆 20 年期貸款來安裝價值約 6.2萬美元的太陽能電池板。

加上利息和費用后,那6.2萬美元變成了9萬美元。如今,埃爾南德斯每月要償還約400美元的貸款。更糟糕的是,他的電費仍然在500美元左右,因為太陽能電池板無法產生承諾的電力。

美國光伏業或迎來洗牌期

可以發現,憑藉千億補貼和前期寬松的金融環境,美國光伏行業一度迎來了高速增長,但是僅靠補貼的商業模式難以持續,各種政策的變化也使得美國光伏行業最終現出原形。

考慮到美國對華光伏產品進口關税新規下,全球產業鏈最全、價格最低廉的光伏產品無法順利進入美國市場,製造成本居高不下,美國家用太陽能市場或仍將面臨壓力。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太陽能光伏產品分會祕書長張森評價道,市場封閉極大地推高了美國光伏市場消費價格,導致美國光伏安裝價格是其他國家的三至四倍以上,引起光伏裝機通脹壓力加大、需求減弱、企業大量倒閉破產。這也抑制了美國光伏行業乃至可再生能源行業的大規模應用和發展。

而值得注意的是,隨着特朗普近期普遍被看好,其對於新能源抵制的態度也引發了包括光伏行業內的憂慮。在目前有千億補貼的背景下,美國光伏業依然存在大量倒閉的情況,如果取消了政策補貼,那麼即便對更好的中國產品徵收高額關税,美國光伏企業能否挺過市場的衝擊,依然存在一個巨大的問號。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