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07-23 19:06
自2001年5月起,國家未再批准新的血液製品生產企業,對現有企業實施總量控制策略。目前,國內正常運營的血液製品生產企業不足30家,且少數企業手握多張生產牌照,行業壁壘高聳,生產企業牌照資源顯得尤為稀缺,於是血液製品市場存量博弈愈演愈烈!
日前,華潤博雅生物正式對外宣佈,公司將斥資18.2億元,全面收購GC、Synaptic及若干個人賣方所持有的GREEN CROSS HK HOLDINGS LIMITED,即綠十字香港控股有限公司的100%股權,此舉標誌着華潤博雅生物將間接收購境內血液製品企業綠十字(中國)生物製品有限公司,進一步鞏固其在血製品市場的地位。
公告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9月30日的評估基準日,綠十字(香港)的合併報表中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權益的賬面價值為64,521.08萬元。而本次評估最終採納了收益法的評估結果,確定綠十字(香港)股東全部權益價值高達167,736.49萬元,實現了159.97%的顯著增值。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併購的實際溢價水平超過了180%。公告透露,本次交易金額高達人民幣18.2億元,佔博雅生物最近一期經審計淨資產的24.86%,預計此次併購將為博雅生物帶來相當規模的商譽。
繼2021年成功完成對博雅生物的收購之后,華潤醫藥再度發力,持續深耕血製品領域。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隨着併購整合活動的不斷增多,國藥集團、華潤醫藥等頭部藥企紛紛加大投入,同時陝煤集團、海爾集團等跨界企業也紛紛入局,血液製品行業的集中度正逐步提升,市場競爭格局亦將面臨深刻調整。由此可見,血製品行業的競爭態勢日益激烈。
華潤醫藥再佈局
血液製品加速拓展
血漿製品,源自血漿的分離、提純或由重組DNA技術精心製備,主要包括人血白蛋白、人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三大類別。從血漿到產品的轉化過程在企業內部完成,產品經過批簽發后,直接流向醫院,最終惠及患者。
審視產業鏈,生產企業緊握上游漿站與中游產品,加之血液製品當前供不應求的市場態勢,使得這些企業在市場中擁有較強的話語權。
據悉,綠十字(中國)是GC借道綠十字(香港)在中國境內精心佈局的血液製品生產企業,作為國內少數同時擁有人源Ⅷ因子及重組Ⅷ因子銷售權的血液製品企業,其稀缺性不言而喻。
在採訪中,華潤博雅向《醫藥經濟報》新媒體中心透露,公司將全資控股一家血液製品生產企業,新增一張生產牌照,同時新增4個在營單採血漿站,並在2個新的省份區域佈局漿站。此舉將為公司整合行業資源、拓展新漿站開闢新路徑,從而加速提升公司的規模與核心競爭力。
博雅生物,自1993年成立以來,便以血液製品為主業,同時涉足生化藥、化學藥、原料藥領域。2012年,博雅生物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2021年更是以近48億元的身價納入華潤醫藥麾下,轉型為華潤博雅生物。按照公司的目標,力爭在「十四五」(2021年至2025年)實現漿站數量30個以上,採漿規模突破1000噸。
若要提升漿站數量和產品線規模,除了內生式增長,外延式併購整合顯然是一個必選項,綠十字(中國)這個標的就極具吸引力。綠十字(中國),自1995年起便紮根安徽省,註冊資金約1.59億元。此次收購,華潤博雅將獲得綠十字(中國)現有的白蛋白、靜丙、Ⅷ因子、纖原、乙免及破免等6個品種16個品規的產品線。
值得一提的是,綠十字(中國)目前擁有4個漿站,分佈於安徽和湖南兩省,2023年採漿量達到104噸,且2017至2023年採漿量複合增長率達13%。此外,綠十字(中國)還通過安徽格林克(銷售平臺公司)代理進口白蛋白、重組Ⅷ因子及醫美產品在中國地區的銷售。因此,綠十字(中國)在國內血液製品企業中,是少數同時擁有人源Ⅷ因子及重組Ⅷ因子銷售權的企業。
2023年年報顯示,博雅生物現有單採血漿站16家,其中在營漿站14家,主要分佈於江西省內。不過,在財務表現上,綠十字(中國)自2022年起陷入虧損。2022年、2023年前三季度分別錄得營收2.33億元、2.39億元,淨虧損分別為0.23億元、0.12億元。據收購電話會透露,綠十字(中國)的虧損主要源於進口白蛋白和重組人凝血因子Ⅷ的量減少,以及支付GC集團的技術服務費、關聯方借貸匯兌損失的影響。
此外,博雅生物還將攜手控股股東華潤醫藥控股,共同與GC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就綠十字(中國)的業務整合、藥品進出口銷售以及血液製品、疫苗、細胞與基因治療和診斷業務等達成深度合作,合作期限長達10年。
華潤博雅對《醫藥經濟報》新媒體中心表示,併購后,公司將在血漿採集、生產、研發、銷售等方面實現深度融合,形成協同與互補的效益。
巨頭紛紛佈局血製品
市場格局風雲驟變?
近年來,國內血液製品行業的併購整合步伐顯著加快,派林生物、衞光生物、廣西冠峰、上海萊士等企業的實際控制人相繼發生變更。當前,天壇生物、泰邦生物、上海萊士、華蘭生物等大型血液製品公司已穩固行業龍頭地位,市場競爭格局日益清晰。
據不完全統計,2023年國內全年血漿採集量達到12079噸,同比增長18.6%。其中,前四家公司合計採集原料血漿超過7000噸,約佔全國總採漿量的60%,顯示出顯著的行業集中趨勢。
在全球範圍內,除中國外,血液製品企業已縮減至不到20家,其中美國5家,歐洲8家。杰特貝林、基立福、奧克特琺瑪等前五家血液製品巨頭憑藉其技術優勢和規模效應,佔據了全球80%—85%的市場份額。
米內網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公立醫療機構血液製品銷售額約為464億元。與歐美成熟市場相比,我國血液製品行業成長空間巨大。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統計,預計到2027年,中國血製品行業市場空間有望提升至780億元左右,2022至2027年間的複合增長率將達到11.6%。
血製品已成為藥企競相佈局的熱門賽道,國資頻繁出手,併購整合成為行業常態。
此外,2023年國藥集團成功拿下衞光生物的實際控制權,進一步擴展了其旗下的血液製品資產版圖。根據衞光生物的公告,公司控股股東深圳市光明區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局與中國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簽署了《合作協議》,雙方擬設立合資公司,其中光明國資局持股比例為49%,中國生物持股比例為51%。
在此之前,國藥集團旗下中國生物已擁有豐富的血液製品資產,其控股的上市公司天壇生物是國內血製品行業的龍頭企業,旗下擁有成都蓉生、上海血制、武漢血制、蘭州血制、貴州血制、國藥西安等多家血液製品生產企業,實力雄厚。
隨着國民健康意識的提高、醫保政策的放寬以及人口老齡化的影響,血液製品的消費需求持續增長。自2001年起,國內對血液製品生產企業實行總量控制,未新增獲批血液製品生產企業,目前正常經營的血液製品企業不足30家。
因此,近年來血液製品行業頻頻引發各路資本的跨界併購,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兼併收購的形勢正在加快上演,競爭早已拉開帷幕。
近期,家電巨頭海爾集團以125億元人民幣通過海盈康(青島)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收購了基立福所持有的上海萊士血液製品股份有限公司20%的股份,並獲得26.58%的表決權。待董事會改組完成后,海爾將成為上海萊士的實際控制人。
上海萊士成立於1988年,2008年在深交所掛牌上市。它是國內首家上市病毒滅活血液製品企業,也是國內最早上市凝血因子類產品、首個發佈液體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以及唯一上市人纖維蛋白粘合劑產品的企業。2023年,上海萊士實現營收79.64億元,同比增長21.3%,連續五年實現兩位數高增長。上海萊士自2014年開始先后收購了邦和藥業(現鄭州萊士)、同路生物和浙江海康,並在2023年底收購了廣西冠峰的95%股權,收購完成后,公司漿站數量增至44家,2023年採集血漿1515噸,位居行業領先地位。
除了海爾集團,血液製品領域也受到越來越多的產業關注。2022年11月,通用技術集團醫藥控股有限公司受讓中國醫藥旗下上海新興醫藥股份有限公司51%股份。2023年5月,陝煤集團通過旗下公司勝幫英豪耗資38.44億元收購了派林生物20.99%股權。
目前,非上市血製品企業在國產市場銷售份額約佔30%—40%,採漿站和採漿量行業份額佔比約35%,部分資產存在被整合的可能性。在這條寡頭競爭的血液製品賽道上,相信還會繼續吸引產業資本的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