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白手起家賣發票 市值近110億

2024-07-19 00:01

陳杰

陳杰

7月9日,百望股份在港上市,僅用兩個交易日,股價大漲43%,市值達到116億港元,約合人民幣110億元。

這是家電子發票及財税服務商,拿到港股「電子發票第一股」稱號,阿里、復星都是其股東。

公司稱,按2023年收益計,在中國雲端財税交易數字化市場排名第一,市場份額為7.1%。

9年前,創始人陳杰帶着二十來人的團隊,在北京一處風景名勝百望山,找了間小倉庫,從零開始創業。

捆綁巨頭

普通人或許沒聽過百望股份的名字,但一定用過它家的產品。用户掃碼支付后,幾秒鍾開出一張電子發票,百望發家靠的就是這門生意。

去年,基於雲化解決方案,公司開具約26億張增值税發票,交易總額達到123萬億元。

創始人陳杰是這家公司的靈魂人物。她畢業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分別在北航、長江商學院、清華拿了碩士學位。

20多年前,剛剛入行的陳杰,還只是個普通銷售人員,靠個人努力,一步步成為公司銷冠和標王。

在當年供職的公司,她一人的銷售業績就累計達到12億元。之后,她加入旋極信息,擔任公司信息安全部副總經理。2年后,自己出來創業。

那時候,營改增及電子發票試點政策頻出,陳杰意識到,發票數字化,一定能挖出大機會。

她的電子發票項目,1個月立項,2個月推出Demo,3個月上線。

公司創辦第一年,就拿到工商銀行等六大國有行以及40余家商業銀行的訂單。起步之后,公司綁定阿里,切入淘寶這一巨大流量入口,扶搖直上。

2016年,百望股份協助淘寶,建立阿里發票平臺,經受住了當年「雙11」的峰值考驗。淘寶龐大的商家羣體,提供了一個「潛在用户池」,令百望可以低成本獲客。

借鑑馬雲那句「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陳杰喊出「讓天下沒有難開的票」。阿里力撐百望,是其最大機構股東,IPO后持股11.39%,旗下的淘寶、阿里雲等也與其關係緊密。

招股書披露,上市兩周前,百望與淘寶、阿里雲,新簽訂了框架協議。

阿里雲是百望前五大供應商之一,去年的採購額為1840萬元。

和淘寶的合作,互惠互利。淘寶授權百望,向商家提供發票等服務。百望則向淘寶,支付平臺服務費,定價按淘寶向商家收取總訂閲費的20%。截至2023年底,約1.1萬名淘寶商家訂閲並支付百望的發票服務。

助貸生意

陳杰很早就立下目標,要做中國最大的發票雲生態企業。

電子發票只是涉税領域的一個支點。企業間大量的貿易往來,以發票為交易憑證,這里頭的數據價值是座金礦,也是陳杰團隊瞄準的重心。

「我們在客户及用户的適當授權下,可以存取大量的交易憑證及數據。」在招股書中,百望股份提到,截至2023年底,公司處理的143億份交易憑證,涵蓋約1.02億家企業的業務活動。這個數字驚人。要知道,截至2023年底,全國登記在冊經營主體約1.84億户。

基於大數據技術,做數據驅動的分析服務,是陳杰的另一個重要業務。這項業務,主要面向金融服務提供商及持牌徵信機構,提供兩類服務:一是數字精準營銷服務,即幫金融服務提供商,向潛在用户推薦金融產品;二是風險管理服務,包括企業經營報告、用户分析、風險分析以及採購優化等。

這類服務,本質上是助貸生意。其實,數字財税廠商涉足助貸,本來無可厚非,外界詬病百望股份的一點,是這盤生意的「含金量」不高,同時規模越做越大,變相拉低了其數字化服務商的科技成色。

過去兩年,數據驅動分析服務的收入佔比,穩定在50%上下,成為核心收入來源。與此同時,其毛利率逐年走低,從2021年的47.6%下降至2023年的39.6%。

虧損泥淖

SaaS公司增收不增利的魔咒,百望股份也沒能擺脫。

2021年~2023年,其營收分別為4.54億元、5.26億元、7.13億元。收入年年增長,利潤不見改善,三年累計虧損近10億元。

病根出在助貸業務上。數字精準營銷服務是第一大收入來源,其中大部分業務由外部線下代理促成。流程上,百望股份需要委聘營銷代理,識別潛在金融產品用户,推動用户在平臺上註冊和填寫申請。公司再做決策,推薦給金融機構。相應地,其需要向代理支付鉅額轉介費,去年及前年分別支出1.54億元、1.93億元,佔同期銷售成本的49%、45%。

百望股份在招股書中解釋,如此高的轉介費,在於競爭激烈,營銷代理通常不會給某一家提供專門服務。為拉高業績,百望股份提高佣金,多處招人。過去3年,其營銷代理的數量從299名逐漸增加至666名。

頭頂虧損壓力,陳杰團隊另尋出路。公司計劃採用三種舉措:深化與金融服務提供商合作;提高直接觸達潛在用户的能力;優化自銷金融產品組合。其中,在直接觸達用户方面,其已組建了一支電話營銷團隊,旨在繞開代理。截至4月底,該團隊成員約110名。

在新一輪財税體制改革、金税四期全面鋪開的背景下,陳杰帶領的百望,有機遇也有挑戰。眼下,她得先證明公司有盈利能力。

據21世紀商業評論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