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港股創新葯商業化交易熱度陡增 海外藥企輪番掃貨生物技術資產

2024-07-17 17:52

財聯社7月17日訊(編輯 馮軼)近期,港股創新葯板塊BD交易越發活躍。

站在行業角度,港股Biotech資產似乎又一次迎來了價值發掘的機會。但與此同時,交易對手方清一色的外資背景,也引發了市場的關注。

海外藥企掀起「掃貨」高潮

7月15日,金斯瑞生物科技(01548.HK)受旗下傳奇生物獲併購要約利好帶動,股價大漲25.40%。

image

資料顯示,傳奇生物專注於開發CAR-T療法,已在美股納斯達克上市,目前金斯瑞生物持股比例為47.96%。業內預測,若交易順利進行規模將超100億美元,有望創下國內創新葯公司最大併購紀錄。

緊隨其后,7月16日,百奧賽圖-B(02315.HK)也發佈公告,與歐洲創新葯企SOTIO Biotech達成一項研究合作。SOTIO獲得利用百奧賽圖專有的RenLite®平臺產生的多種全人源雙特異性抗體的許可,可用於進行靶向實體瘤的下一代抗體偶聯藥物(ADCs)開發。

image

根據協議,百奧賽圖有權獲得首付款和潛在的里程碑付款高達3.255億美元。受此消息帶動,翌日百奧賽圖股價大漲約14%。

在此之前,港股創新葯板塊中,還有康諾亞-B(02162)向美國創新葯企Belenos Biosciences授出兩款雙抗產品的全球商業化權益,換取1500萬美元的首付款項以及相應股權;亞盛醫藥-B(06855.HK)獲得日本武田製藥戰略入股等多筆交易發生。

一時間,海外藥企似乎開始了一輪對港股Biotech資產的掃貨行動,而與之相應的則是港股創新葯板塊的低迷行情。

今年4月中證香港創新葯指數創下歷史新低,截至目前該指數仍在歷史低位徘徊。

image

衆所周知,創新葯是一個充滿變數的賽道,面臨臨牀研發、商業化等一系列行業難題。

而由於行情低迷,市場融資困難,對需要巨大研發投入的創新葯企也形成了壓力。

隨着財務狀況的緊張,通過BD交易來獲取外部資金,也已成為不少港股創新葯公司新的發展模式。

據西南證券分析師杜向陽統計,截至2023年,港股主要創新葯公司「現金及等價物/研發費用「的比值中位數約為2.9。西南證券認為,部分Biotech的技術服務收入、授權收入可以為藥企貢獻較多現金流。

但行業低谷期產生大量的BD交易,也引發了市場關於「賤賣」資產的擔憂。

以金斯瑞生物旗下傳奇生物的百億併購要約為例,儘管金斯瑞生物通過交易能夠獲得不菲的現金回報。但有分析指出,傳奇生物的核心藥物CARVYKTI是目前全球營收增速最快的CAR-T療法,按照公司合作伙伴強生的預測,其銷售峰值有望達到50億美元。

此外,據行業調研機構EvaluatePharma的數據,2021年全球創新葯市場約為8300億美元,其中,美國市場佔比為55%,而相比之下中國創新葯市場僅佔全球的3%。

由此看來,國內藥企通過授出海外商業化權益換取資金,雖然能夠在短期減輕財務壓力,但同時也意味着放棄了未來更大的成長空間。

就目前而言,除去BD交易帶來的收入,港股創新葯板塊的看點仍將集中在國內市場的放量。

據西南證券的研究,2024年,預計將有超30個國產創新葯有望獲批上市,疊加部分產品處於放量元年,收入也可能快速增長,賦能公司業績。

值得注意的是,6月以來機構累計調研108家醫藥生物行業上市公司,從細分領域看,醫療器械和化學制藥賽道頗受機構關注。

有分析稱,隨着近期《全鏈條支持創新葯發展實施方案》的出臺,政策支持態度明確,醫藥生物行業作為剛需性行業穩健增長也值得期待。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