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行業拐點時刻,房企的「寒冬」與「甦醒」

2024-07-15 11:07

2024年上半年,住房需求釋放節奏依舊緩慢,房地產市場仍處在下行周期之中。

在投資端,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5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40632億元,同比下降10.1%;而在銷售端,1~5月份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下降20.3%,其中住宅銷售面積下降23.6%,新建商品房銷售額下降27.9%。

這樣的市場環境下,如何實現高質量韌性增長,已經成為一場面向所有房企的「綜合大考」,通過拆解一些「優等生」的答卷,或許能給行業帶來一些啓發和思考。

以穩健的財務盤面,撥開周期迷霧

流動性緊張和高債務壓力,是刻在房企骨子里的基因,這一特性在當前已經成為遏制房企長期穩健發展的桎梏。

根據克而瑞數據顯示,2023年房企債券到期總規模為6968億元,發行規模僅為2927億元,到期規模高出發行規模138%。今年前兩個季度,房企償債壓力依舊存在,到期規模均在1500億以上。

面對與日俱增的償債壓力,唯有財務盤面穩健的房企,才能擁有通往未來的「船票」,一直以來,都遵循按時還貸、不展期、不逾期的財務鐵律,龍湖集團的「打法」值得行業參考。

一方面,自2022年開始,龍湖集團就在主動且有序地壓降負債規模。

3月8日,龍湖集團提前兑付了總規模為46.1億元的商業資產支持專項計劃(CMBS),6月28日,龍湖集團又提前兑付PR恆祥A2、20恆祥次資產支持專項計劃(CMBS),規模為26.5億人民幣,年化率為4.25%,2025年6月為投資人行權日。

截至目前,龍湖已經歸還了72 億境內公開債,年內剩余到期公開債僅剩 45 億人民幣。

另一方面,龍湖集團壓降負債規模,並不是去選擇「拆東牆,補西牆」,而是保持克制、審慎並高度自律的態度,去優化債務結構。

比如,從財報來看,龍湖2023年淨增的經營性物業貸款為174億元,平均融資成本僅為3.65%,2024年上半年,龍湖經營性物業貸款的增額更是超過200億。

這是因為經營性物業貸款擁有賬期長、成本低的特點,在2024年6月,龍湖通過經營性物業貸款置換了一筆2025年6月到期的CMBS,既延長了貸款期限、降低了利息成本,也有利於壓降短債佔比,優化債務結構。

此外,龍湖集團並沒有滿足於現階段的「成績」,而是一如既往地重視財務底座,開始籌集資金,計劃繼續提前償付和有序歸還剩余債務。

負債規模持續下降,債務結構不斷優化,龍湖集團不僅贏得市場信任,維護了中國房企在境內外資本市場的信譽,還在房企融資環境嚴峻的時期,始終保持暢通且多元的融資渠道。

財報數據顯示,龍湖銀行貸款授信剩余額度超過2000億元,公司債、住房租賃專項債、中期票據剩余額度高達407億元,境外貸款及美元債剩余額度達12.8億美元。

以安全的債務結構,築牢「壓艙石」,成功撥開周期迷霧,也難怪龍湖集團會得到中金公司、匯豐銀行、浙商證券等權威機構的一致看好。

再造增量,從一棵「樹」到一片「森林」

一棵樹無論如何向下紮根,都難逃更大風雨的摧殘,一片森林卻能在風雨的侵蝕中安然無恙。

唯有生態才能夠助力房企構建競爭壁壘,穿越周期波動。「一個龍湖」 生態體系,正是龍湖集團對於上述理念的落地詮釋。

這也是為什麼所有房企都在努力擺脫周期帶來的不利影響,但龍湖集團的努力成效卻尤為顯著的原因。

龍湖集團很早就將「多業態」提升至戰略層面。在2023年,龍湖已構建「開發-運營-服務」的業務格局,涵蓋地產開發、商業投資、長租公寓、物業管理及智慧營造多航道業務。在今天,「一個龍湖」的協同效應還在持續升級。

在開發業務方面,龍湖集團不再以規模為導向,而是選擇精細化運營,不斷提高交付能力。

今年上半年,龍湖集團繼續如期平穩交付,在全國43座城市共計交付121個項目,合計約5萬套品質住宅,其中,20%項目實現提前一個月以上交付,整體獲得了90%的交付滿意度,實現了穩中有進、高質量發展。

在運營業務方面,商業投資作為運營業務板塊的核心動力,龍湖集團始終堅持輕重並舉的發展模式,持續為集團業績帶來穩定可期的回報。

截至5月末,龍湖商業的整體出租率達到95.9%,2024年,龍湖計劃新開14座商場,累計開業商場將超過百座,邁進「百MALL」時代。

原長租公寓航道也升級更名為資產管理航道,涵蓋長租公寓「冠寓」、活力街區「歡肆」、服務式公寓「霞菲公館」、產業辦公「藍海引擎」、婦兒醫院「佑佑寶貝」及頤年公寓「椿山萬樹」六大業務,不僅為用户提供了更加多元的產品和服務,還在城市更新、產業轉型的當下,成功抓住了「存量市場」孕育的巨大機遇。

在服務業務方面,龍湖智創生活一如既往地為客户提供品質服務,業主滿意度連續15年超過90%。

與此同時,毛利高達70%+的龍湖龍智造也在加速擴張,2024上半年新增代建類項目26個,總建築面積432萬平方米,已累計獲取代建類項目超110個,總建築面積超2100萬平方米,為龍湖集團帶來了無限的想象空間。

可見,一片「森林」的生命力與抵禦風險的能力,都絕非一棵樹可以比擬的。

2023年,龍湖集團的營業收入為1807.4億元,其中,龍湖集團運營及服務業務收入超過248億元,已經成為利潤的主要增長點,利潤貢獻佔比提升至60%,內生動能增長明顯。

一、二、三曲線相融共進,如何實現高質量的韌性增長,龍湖集團已經給出了一份「樣本答卷」。

拐點將至,中國房企高質量「樣本」靠什麼築就?

5月17日,央行等部門打出了一套政策「組合拳」,降首付、降利率、盤活存量等,從供需兩端發力破解房地產難題,力度之大超出預期。

政策利好傳導至市場端,市場情緒得以改善,多地帶看量和成交量出現增長。據克而瑞統計,5月單月,TOP100房企實現銷售操盤金額3224.1億元,環比增長3.4%。

在上一輪寒冬中活下來的房企們終於等來了一縷曙光。然而,即便拐點將至,但想要乘上這股「東風」,以下三點是關鍵。

第一,銷售回款率和經營性淨現金流是考驗房企生存能力的重要指標,畢竟銷售回款高且經營性淨現金流為正的房企,經營狀況相對來説要更穩健向好一些。

比如,龍湖集團始終堅持有回款的簽約,有質量的增長,2023年實現銷售回款率超100%;同期還第一次達成了全集團整體現金流為正,實現了約35億的淨現金流,待行業基本面修復后,這樣的房企才能最先迎來估值重塑。

第二,平穩的拿地節奏和對優質地塊的把握,是房企穩健發展的重要保證。

客觀來説,在現在的市場行情下,多數房企拿地意願勢必會降低,據克而瑞統計的數據顯示,1-6月只有三成百強房企拿地,哪怕是已拿地的百強房企中,有70%企業上半年投資額較去年同期下滑。

不過,還是有部分房企,依然保持穩健的拿地節奏,比如龍湖集團高度聚焦在一、二線高能級城市,今年上半年,就在北京、上海、杭州、成都、蘇州、西安、佛山7個城市獲得了7幅土地,總建面是51萬方,權益建面是37萬方,權益地價60億元,平均溢價率僅3.6%。

這反映了龍湖集團擁有着雄厚的財務盤面,但更重要的是,高能級城市普遍市政配套較為完善、居民擁有較強的購買力。

龍湖集團在土地市場趨冷時,以合理的價格拿下的這部分土地,為其未來的業績提供了有效的保障,這也是龍湖集團能夠屢次穿越周期的強大底氣。

第三,能給用户帶來更好體驗的房企,才能成為行業復甦的先鋒。

《體驗經濟》一書的作者,約瑟夫.派恩曾經闡述:只有讓交易成為用户的記憶,纔是一切品牌制勝的關鍵。

這一點在房地產行業中同樣如此,誰能圍繞用户解決痛點,優化用户體驗,誰就能鑄就內生增長的不竭動力。

意識到這一點后,不少房企都紛紛開始強化客户人居體驗,提升產品競爭力,比如,金輝集團發佈的顏選3.0產品,聚焦建築外立面、户內及全社區的品質和顏值打造。

又比如龍湖集團選擇堅持產品主義,不斷聚焦客户真實需求,升級用户體驗,僅在材料選擇這件小事上,龍湖都採取了「優選品牌、集中採購、專屬專供」的模式,與超250家集團品牌供應商合作,涵蓋進口品牌杜拉維特、通力、施耐德等,國內龍頭品牌格力、志邦、東鵬等,嚴格把控材料選型,同時為集採材料出廠時統一設置專屬「身份碼」,讓材料實現陽光透明可追溯。

總而言之,龍湖集團不僅通過深刻的調整與轉型,成功穿越了弱勢周期,實現了韌性增長,也為其他房企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樣本。

不過,周期依然存在,並且仍在不確定的波動着,房地產市場想要徹底走出「寒冬」,或許還需要更多像龍湖集團這樣堅持長期主義,給用户帶來更好體驗的房企。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