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07-11 21:13
7月10日上午9點,在地處中國香港中環德輔道中19號的香港證券交易所,上海聲通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02495.HK,以下簡稱「聲通科技」)敲鍾上市,募集資金6.64億港元,至此,在中國交互式人工智能領域,誕生第一家港交所上市企業。截至7月11日收盤,聲通科技股價報收150.00港元/股,7月11日上漲11.11%。
更讓投資人關注的是,在諸多人工智能企業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未能實現商業化轉化的時候,這家企業的營收和淨利潤已連續多年展現出強勁的成長能力。
「成立20多年來,我們長期堅持以真實的客户需求為導向,去研究如何讓人與人的溝通變得更輕松。為此,我們不斷迭代技術,先后採用融合通信,到信息化,再到如今的交互式人工智能賦能溝通和交互場景,垂直深耕了四大行業12大應用場景,形成了獨特的‘拿着訂單做研發’的研發模式和創新機制,降低了試錯成本,形成了自身的核心競爭力。」7月10日,聲通科技董事長湯敬華表示。堅持科學謀劃和全力踐行核心技術全自研的戰略佈局,不僅讓聲通科技不斷擴大市場佔有率,也在企業級全棧交互式人工智能領域,一躍蜕變為行業領跑者。
通過市場為導向的推動企業技術研發和市場開拓的差異化特點,也讓投資人將聲通科技視為當下語音生成人工智能領域的「海康威視」。如今,登陸國際資本市場后,聲通科技也迎來中國各類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快速擴容的風口,企業持續的盈利能力,能否在資本市場加持后,依然如故?
「我們已在93個細分行業進行了技術儲備。」湯敬華説,目前,公司已在消費、教育、能源、大健康等行業佈局,並試水將業務觸角延伸至C端。我們已設定技術、市場、區域、投資策略四個維度,會將實業和資本市場結合起來,去尋找企業第二增長曲線。目前,公司在中部省份,特別是武漢市完成了多項業務部署。
在此番IPO過程中,聲通科技還在國內首度通過引入GFA(Goverment Financial Advisor,面向政府產業投資機構的財務顧問 )江享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江享科技集團」),后者協助引入政府產業投資機構,助力聲通科技完成上市計劃。藉此,中國投行領域完成了一次從財務投行到產業投行的成功變革。
聲通科技的投資人之一,江享科技集團董事長聶清平也介紹,集團作為對標美國KKR Capstone模式的中國產業投行機構,已率先結合中國國情,運作出有利於政府、產投機構和科技企業共贏的產業投行模式。「即讓投資不只是追逐短期財務投資效益,而是將地方政府產投機構變成耐心資本。此舉既能幫助地方政府發展產業生態,有望助其從土地財政模式轉為股權財政模式,還能幫助科技企業解決其尋找第二增長曲線落地過程中的諸多痛點,后續還將通過全周期的綜合性企業服務,持續提高科技企業可持續增長的能力。」
拿着訂單做研發
聲通科技成立於2005年,由湯敬華創立。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的湯敬華是一名人工智能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分佈式人工智能和知識圖譜。而其碩士攻讀的是軟件工程,本科則是工程自動化。這種專業背景,讓其掌舵的聲通科技經歷了融合通信、信息化和交互式人工智能三個業務晉級發展階段,當下,公司自主研發的企業級全棧交互式人工智能平臺,已從此前的自動語音識別及文語轉換技術,升級至視頻交互及情緒識別,成為這一細分賽道中市佔率排名第二的企業。艾瑞諮詢數據顯示:聲通科技在中國企業級全棧交互式人工智能解決方案市場佔有率已達3.8%。
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是,無法實現商業化應用,形成企業的持續盈利能力,是當前中國人工智能企業所面臨的共同難點。但聲通科技在行業內率先實現了盈利。公司招股書顯示,2021年至2023年,聲通科技的營收分別為4.60億元人民幣、5.15億元人民幣、8.13億元人民幣,年複合增長率為32.95%。經營所得利潤分別為7859萬元、6719萬元、1.3億元,淨利潤分別為6233萬元、7169萬元、1.18億元。同時毛利也穩步上升,從1.12億元增長至3.25億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聲通科技的毛利率在2020年至2023年間從32.19%穩步提升至40.0%,淨利潤由0.62億元增至1.18億元,實現大幅增長。在AI領域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尤為突出。
為何能脫穎而出?「跟別的企業不同,長期以來,我們的技術研發是紮根在客户的真實需求上的。通俗來説,也就是紮根在具體的訂單上,產品滿足的是老客户的消費需求升級,所以產品研發完成后,第一時間就能賣出去,不用去驗證產品有沒有市場。」湯敬華解釋,別人需要接入新客户,對聲通科技來説則是老客户的升級。通過老客户升級,再逐步地延伸到其他行業。這是其在B端市場的最大優勢。」
區別於同行單一的多模態融合,聲通科技通過多模態和多模型的融合,來提升產品的適用性,滿足和提升客户對產品的準確度、可解釋性和經濟性的要求。
在與客户溝通的過程中,聲通科技發現人工智能客户方更關注服務提供方在細分領域的深度,而非產品的廣度。聲通科技則通過20年的積累,在城市管理與行政、汽車及交通、通信、金融四大領域深度紮根,此外,其還在共計93個行業初步涉及,形成極強技術儲備,「此前在多個行業的頭部企業基本已是聲通科技的老客户,每個新行業的需求出來后,我們的客户沒有信任成本,同時也有客户所看重的標杆案例,我們能快速且容易延伸到新行業,滿足市場需求。」
差異化的競爭力還體現在產品特性上,在全棧交互人工智能領域,聲通科技更側重於生成內容的嚴肅性、準確度和邏輯性,「也就是將決策AI的功能疊加到了生成AI領域,為技術的商業化找到更合適的場景,特別是在上述4大領域,更需要嚴肅的輔助決策,同時,又避免了此前早期AI應用需要大量人工輔助且決策呆板等痛點,與靈活、準確、可解釋和經濟性等市場需求中,找到一個平衡點,增強了我們在應用市場的競爭力。」
企業創新機制的張力
但要形成這種競爭力,並非只是靠運氣。「更多的是我們設立了企業創新平臺和機制,」湯敬華説,聲通科技一直圍繞客户需求進行創新,給了企業員工創新的驅動力。公司要求包括決策人在內的所有人,都要沉下去與客户和供應商經常交流,第一時間看到客户新需求。其次,聲通科技沒有畏難情緒,還設立了創新機制。我們要求各子公司或事業部有自己獨到的產品,小團隊的面向市場,並能根據市場變化實時調整產品。為此,公司給團隊一套創新的合作機制,前端要有對市場出現新需求的敏鋭度,后端技術研發體系能跟得上。為此,公司搭建創企業新平臺,其中,實驗室解決技術難點,創新研究院跑通應用場景,軟件產品部的任務則是讓大家用得順手,並可複製地降低成本,以此完成產品迎合前端的創新性需求。
為此,聲通科技的研發投入高於行業平均水平。公司招股説明書顯示,2021年到2023年,公司每年研發投入分別為3631.00萬元、6398.30萬元和9879.80萬元,在當年營收佔比分別為7.89%、12.42%和12.15%。
「但我們不盲目研發。」湯敬華説,公司不會因為技術十分先進這一個特點而展開研發,依然是在客户需要時纔會投入,每一個產品都是在老客户里找的需求升級而來,確保產品研發出來時,就已有新訂單。「這是因為與研究機構尋找技術創新邊界的定位不同,企業要做的是做工程上的創新。因為先進技術很多時候在商業轉換時才發現周邊配套不成熟,找不到應用場景,試錯成本很高。而等配套甚至客户成熟后,已有更新技術出現。」
核心技術的自研,也讓聲通科技更易於滿足客户各類升級需求,且自主可控。湯敬華解釋,「企業級交互場景中,市面上通用的部分系統不是為專為這個場景做的研發,無法匹配用户的準確性、可解釋性和經濟性要求,故此我們在研發上進行突破,避免被卡脖子,也不會形成用户使用的短板效應。」
「通過深耕行業多年的佈局,聲通科技已具有穩定且持續的盈利能力,且其在細分市場具有極其突出的差異化競爭力,特別是其完全在現有客户基礎上不斷迭代技術和產品的能力,降低了盲目研發的風險,同時能滿足市場的需求。此外,公司創始人是一個複合型人才,能滿足當前產業投行對項目選擇中團隊領導人的要求,」聶清平解釋其投資邏輯時表示,這也是參與聲通科技IPO機構的共識。
向內陸要第二增長曲線
在艾瑞諮詢的研究里,人工智能將以每年不低於35%增長速度快速發展。其中,交互式人工智能將是增速最快的細分市場。
「我們將從技術、市場、區域、投資策略四個維度,去尋找企業的第二增長曲線。」湯敬華説,在技術方面,通過多模融合,AI進化,將所有模塊灌輸AI能力。在市場方面,公司計劃在已觸達的行業中,深挖優勢行業,並跟進數字化推進更快更成熟的行業,圍繞老客户需求升級完善產品,提高成單概率。此外,公司也在探索C端的應用。在區域方面,公司將服務公司的投資人,「當前公司的投資人中,聚集了一些政府引導基金方,從早期的川渝地區6個城市的地方政府,到湖北省武漢市成為本次IPO的基石投資人之一,我們將圍繞這些股東的訴求,進行佈局。」
武漢光通共贏企業管理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是武漢光谷純國資平臺為投資聲通科技而組建的專項基金,其以2億元的基石投資額度成為聲通科技本次港股上市的最大基石投資人。「武漢地處中國人工智能產業集羣的中心點,對這一賽道尤為關注,且其具有很多的應用場景,科教資源讓其具有企業發展所需要的人才優勢。」湯敬華如此表示,完成上市工作后,聲通科技會進一步參與該城市所輻射的地方智慧交通、數字化等領域的業務開發,並優先解決交通管理的痛點,包括道路救援、道路服務、無人駕駛及交通和旅遊融合等場景的問題,並以此協助推動地方國企的創新轉型升級。近期,已有多個項目已經在湖北落地。
聲通科技一直被各大明星投資機構視為語音領域的「海康威視」,聶清平也表示,后續,江享科技集團將持續推動各類產業投資機構積極參與聲通科技上市后的再融資,以及幫助聲通科技實現創新應用場景開發、中高端人才引進等戰略性發展實施計劃,我們有充足信心,也有足夠能力將共同推動聲通科技全生命周期可持續增長。
本文僅供參考,不作為投資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