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六年虧光20億,排名跌出TOP10,市值暴跌八成!颱風級風口也吹不動的精進電動,迷失在火爆的新能源車時代

2024-07-10 18:16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市值風雲 

  作者 | 貝殼XY

  自詡全球領先,實則賠本賺吆喝。

  一周時間組織5次調研,連續披露5篇調研紀要,參與機構不乏工銀瑞信、通乾投資、開源電新、國信證券等知名券商,自我介紹開口即「全球新能源汽車電驅動領域領先企業」。

  (來源:Choice終端、精進電動公告20240528)

  這是精進電動(688280.SH)留給風雲君的初印象,看起來是一家兼具實力地位與市場關注的上市公司。

  然而,上市至今持續下滑的股價,縮水超80%的市值,又在這層初印象之后畫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來源:市值風雲APP)

  究竟是價值等待發現的寶藏,還是形式大於實質的吆喝?帶着這個疑問,讓我們一起走進精進電動(688280.SH)。

  海歸大佬+明星資本,吸睛!

  翻開精進電動的核心團隊名單,過往履歷都相當驚艷。

  01 海歸大佬創業,號稱「國際先進」

  創始人&實控人余平(金麒麟分析師),上世紀90年代從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畢業,而后赴美國密歇根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深造,年僅24歲便擔任美國通用汽車工程師,29歲升職高級工程師,37歲歸國創立精進電動,當時也算是汽車領域的頂尖人才。

  聯合創始人蔡蔚也不簡單,美國克拉克森大學電氣與計算機工程博士,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在國際電機領域的學術與產業界任職及工作二十余年,曾任美國雷米電機混合動力技術總監,主持過多個國際品牌新能源車型的量產項目。

  另外四位非獨立董事、兩位核心技術人員,也都帶着劍橋、麻省理工、俄亥俄州立大學、佐治亞理工學院、清華大學、南開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海內外知名高校頭銜,以及吉利汽車、梅賽德斯奔馳、通用汽車等輝煌履歷。

  在這樣一個精英團隊的帶領下,精進電動自打成立之初便高舉高打,定位高中端市場,為全球客户開發、配套先進的電驅動核心零部件、總成和系統,產品覆蓋乘用車和商用車。

  截至2023年末,成立不足16個年頭的精進電動已手握上百項境內外專利,其中包含境內已授權發明專利49項,參與多項國家標準及行業標準制定。

  據精進電動披露,其多項自研技術已處於國際先進或國內領先水平,併成功打入Stellantis集團、一汽集團、上汽集團廣汽集團、奇瑞集團、吉利集團、小鵬汽車、比亞迪、福田集團、中通客車和東風集團等知名車企的供應鏈中。

  (來源:精進電動招股書)

  02 明星機構扎堆入局,上市后最高市值140億

  大佬光環+技術加持,這些年來精進電動吸引到了眾多知名投資者的青睞。

  僅是成立不足2個月,精進電動便啟動A輪融資,吸引到德豐傑、維克斯風險基金等海外知名投資機構。時隔兩年后,B輪融資啟動,中信產業攜近千萬美元入場。

  隨后更多機構紛至沓來,中關村發展集團兩年內兩次增資,中信產業2016年加碼,以及混沌投資(葛衞東創立)、超越摩爾(股東包括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舜元控股、上海國資等)、中金佳泰(主要股東為中金公司)等知名機構進入。

  與此同時,精進電動的估值也一路看漲。

  2014年初,公司估值約17.25億元。僅僅兩年后,估值便大漲至39億元。2019年10月,估值進一步漲至58.1億元。

  上市一個月后,即2021年11月,公司市值最高接近140億元。

  (來源:精進電動公告,製圖:市值風雲APP)

  「全球領先」六年虧損20億

  然而時至今日,精進電動的最新市值僅僅20億出頭,較最高點縮水超八成。價值遭到錯殺,還是估值迴歸理性,精進電動究竟成色如何?

  不妨來看一組最直觀的數據:業績。

  2018-2023年,精進電動的營收規模長期停滯在8億元上下,最高不過2022年的10.2億元,2023年又很快縮至8.7億元,始終沒有什麼起色。

  (來源:市值風雲APP)

  同期利潤端更是虧得一塌糊塗,2018年至今累計虧損近22億元,歸母淨虧損金額甚至逐年增多,2023年高達-5.8億元。

  (來源:市值風雲APP)

  這就奇了怪!雷軍曾説過一句大名鼎鼎的話「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那踩在新能源風口又一直標榜「全球領先」的精進電動,怎麼會交出如此慘淡的成績?

  技術難築高壁壘,上下游紛紛入局

  01 主攻新能源汽車電驅動系統

  回到業務層面,精進電動自2008年成立起,便一直主營新能源汽車電驅動系統。

  我們知道,新能源汽車與傳統燃油車的最大區別在於,前者擁有一套「三電系統」,即電池、電驅和電控,精進電動主攻的就是電驅。

  (來源:網絡)

  一套電驅動系統主要包含驅動電機總成、控制器總成、傳動總成這三大總成,分別擔任動力輸出、控制及傳動的角色。

  (製表:市值風雲APP)

  作為新能源汽車的「心臟」,電驅動系統發揮了燃油車中「發動機+ECU電控單元+變速箱」的作用,負責動力輸出與控制,是決定新能源汽車整車性能的一個關鍵部件。

  無論是純電、混動還是增程式,電驅動系統都是每輛新能源汽車上必不可少的部件。

  (電驅動系統示意圖,來源:精進電動招股書)

  2020年末,國家發改委曾發佈《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其中把「高效高密度驅動電機系統」納入了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攻關工程,説明電驅動系統本身是有技術含量的。

  (來源:國家發改委)

  02 技術壁壘不高,半路出家也能后來居上

  當前,國內的電驅動系統廠商多是半路出家。

  拿大洋電機(002249.SZ)、方正電機(維權)(002196.SZ)、大地和來説,早前都是主做電機及電機零部件產品,近些年向下延伸到電驅動系統的研發設計與整體集成。

  再比如正海磁材(300224.SZ),原本以稀土永磁為主業,而稀土正是電驅動系統的主要原材料之一,因而其在2014年通過併購也順利切入到電驅動系統賽道中。

  另一類電驅動系統廠商則是整車企業,爲了更好的適配車型、管理供應鏈,也開始自建產線、自主設計電驅動系統等核心零部件,比亞迪就是現成的例子。

  與以上這三類廠商不同的是,精進電動一開始就做電驅動系統,直至今日也只做電驅動系統,2023年新能源汽車電驅動系統營收佔比達90%以上。

  (來源:Choice終端,製圖:市值風雲APP)

  僅以2019年的電驅動系統市場格局來説,比亞迪以20.2%市佔率位列第一,大洋電機、精進電動分別以9.4%份額、7.8%份額排在二、三位,顯然半路出家廠商並不比始終如一的差。

  (來源:精進電動招股書)

  這説明電驅動系統雖有技術含量,但其難度並不足夠築成多高的壁壘,或者説現有技術已經比較成熟,在早入局者技術迭代停滯時,后入局者就已追趕上來。

  賠本賺吆喝,市場排名連跌

  01 市場排名已跌出TOP10榜單

  隨着市場參與者越來越多,電驅動系統整體市場競爭越發激烈。與同屬汽車產業鏈的競爭對手相比,精進電動早前積累的客户優勢也就沒有那麼明顯了。

  因此,對精進電動最直接的衝擊便是產品銷量。在新能源汽車快速起勢、持續滲透的這些年,精進電動的產品銷量卻未能大幅提升,2023年銷售14.69萬套,相較2018年的13萬套僅增長了13%。

  作為參考,截至2023年末,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2,041萬輛,相較2018年的261萬輛增長近7倍。

  (來源:精進電動公告,製圖:市值風雲APP)

  精進電動的國內市場排名也明顯后退。2017-2019年還維持在榜單前四甲,2020年便退到了行業第十。

  (來源:精進電動招股書,製表:市值風雲APP)

  到了2023年,精進電動已經消失在TOP10榜單,又從何談起的「全球領先」呢?

  (來源:NE時代)

  02 上下承壓,虧本買賣

  儘管銷量不甚理想,但這已經是精進電動犧牲利潤才換來的結果。

  衆所周知,自2020年下半年以來,金屬、化工等大宗商品價格暴漲,精進電動的主要原材料磁鋼、硅鋼片、殼體、漆包線等也不例外。僅是拿硅鋼片來説,2021年中達到峰值9,250元/噸,相較2020年初翻了一倍。

  而面對強勢的下游車企,以及殘酷的市場競爭,精進電動又很難將上游成本壓力轉嫁出去,甚至要降價銷售搶客户,在產業鏈中壓根拿不到話語權。

  (製圖:市值風雲APP)

  自2020年以來,精進電動不惜做起了虧本買賣,毛利率連續四年為負。簡單來説,賣得越多,虧得越多,這也就解釋了公司虧損逐年增加的原因。

  (來源:Choice終端,製圖:市值風雲APP)

  當然,這是電驅動系統賽道玩家普遍面臨的問題。但前面也説過,別的玩家要麼有其他主力業務做支撐,要麼涉及電驅動系統的上下游環節,能幫襯着這塊業務的虧損。對比之下,業務單一的精進電動顯得有些孤木難支。

  (來源:Choice終端,製圖:市值風雲APP)

  除此之外,其技術開發和服務業務的毛利率明顯要高得多。但這塊業務收入很不穩定,靠客户訂單吃飯,沒有訂單就只能喝西北風。2023年,該業務收入不到5,500萬,相較2022年縮水近一半,收入佔比僅有6.34%。

  「三合一」新品放量,何時才能扭虧?

  那精進電動還有未來嗎?

  公司曾在2021年IPO上市時給出過方向:與大多數IPO企業急着擴建產能不同的是,精進電動的募投項目主要圍繞着「升級」一詞展開,電驅動系統向着新一代、高中端升級。

  (來源:精進電動招股書)

  原因很簡單,首先是精進電動已經在北京、上海、正定、菏澤、余姚以及美國底特律都設立了研發和生產基地,並據此獲得不同地區每年累計2,000-5,000萬範圍的政府補助,並記入當期損益中。如果剔除該因素,精進電動只會虧得更多。

  根據招股書,2020年,精進電動的乘用車電驅動系統和商用車電驅動系統的產能利用率分別僅有27.26%、23.91%。

  近兩年,公司產能利用率雖有所提升,2022年精進百思特(上海)和精進菏澤兩個生產基地分別達到41.4%和70.2%,但閒余產能依然不少。

  從另一維度來説,只有產品升級,才能提升產品價格、提高公司議價能力,進而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其虧損的問題。

  在電驅動系統領域,現有升級手段主要圍繞着設計研發與整體集成展開,例如怎麼能更輕更小、更省空間、更省材料、更高效率、更小噪音、更高集中度等。

  目前,精進電動主要在做的「三合一」產品就是踩在了這一升級趨勢上,採用了第三代半導體碳化硅控制器、高性能扁線電機、電磁差速器鎖等行業先進技術,性能較為優良。

  (來源:精進電動年報)

  據此,精進電動的「三合一」電驅動總成產品成功收穫一家美國傳統車企的訂單,並配套三款以上的暢銷車型,項目已於2023年一季度驗收投產,推動着公司2023年境外收入同比大漲48.69%至4.09億,有效彌補境內業務規模的縮水。

  2024年一季度,精進電動實現收入2.75億元,同比增長54.42%,也要部分歸功於北美項目的放量。

  (來源:精進電動2024年一季度報告)

  2023年底,精進電動的「三合一」電驅動總成產品又獲得了某全球頭部車企的歐洲市場定點,不過批產時間預計還需等到2027年。

  但問題是,精進電動的虧損問題何時才能扭轉呢?2024年一季度營收大幅提升的同時,卻仍然虧損了1.2億元,就更別提自我造血了。

  現在的日子,無異於用投資者的錢,為余老闆的夢想買單……

責任編輯:楊紅卜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