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中國光伏東南亞「遇險」

2024-07-10 09:52

東南亞產能的命運,牽動眾多中國光伏人的心。

5月16日,美國一記「重錘」砸向中國光伏,美國白宮以不合理貿易為由,宣佈自6月6日起取消自東南亞進口的雙面光伏組件所享受的201關税豁免。此前一天,美國商務部已宣佈對進口自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的晶體硅光伏電池發起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

儘管大多數中國光伏企業對這一天的來臨有心理預期,但失望的情緒、「如夢方醒」的惋惜還是籠罩了整個中國光伏圈。

自2014到2024年,中國光伏的東南亞「繞道」之旅走過了十年。十年間,東南亞光伏產業從無到有,配套也逐漸完善,成為中國光伏在海外*的產業集羣。

回顧東南亞光伏產業鏈發展史,它在中國光伏波瀾起伏的壯大曆程中擔當了重要角色。如今轉口之路遇阻,東南亞光伏產能將何去何從?中國光伏的下一個海外征程在哪里?

1、一段被逼無奈的往事

一位光伏行業早期從業者向華夏能源網&華夏光伏(hxgf3060)回顧,實際上,早在2012年,其供職的某組件大廠就已經對東南亞「動了念頭」。當時有同事神神祕祕告訴他,「最近去越南考察了一圈,正考慮去那邊建個廠。」

不過這一考察就過了兩年時間。中國光伏企業真正落地東南亞,是在2014年。上述這家大廠,則於2015年在馬來西亞建成投產*家海外工廠。

彼時的中國光伏,在歐美「雙反」打擊下正面臨着一場生死考驗。

2011-2012年,佔到出口市場八九成份額的歐盟、美國突然對中國光伏啟動「雙反」調查,令年輕的中國光伏產業損失慘重。僅2012年,就有350多家中國光伏企業破產倒閉。

美國並未就此收手,在十幾年的時間里不斷以各種藉口打壓中國光伏。

2014年,美國政府又對光伏產品發起第二次「雙反」調查,無論是調查產品品類還是區域範圍都進一步擴大;

2017年,美國再掀起201調查、301調查,以防範對其國內光伏產業造成損害、知識產權保護為藉口,繼續打壓中國光伏;

2021年,美國啟動針對中國光伏產品啟動的暫扣令(WRO)以及出臺強迫勞動預防法案,以政治污名化將中國光伏擋在門外。

被逼無奈的中國企業家們,彷徨之中把目光投向了東南亞。這里由此成為中國光伏為規避歐美「雙反」貿易壁壘的繞路出口基地。

十年前,東南亞根本沒有光伏產業。但由於距離國內近、人文環境與國內相似、用工及產業鏈建設成本較低,成為不可多得的「寶地」。

最關鍵的是,這里不受貿易關税壁壘影響,僅需徵收的「201」關税(柬埔寨豁免)影響有限,是*的規避歐美高額關税的海外生產基地。而這些東南亞國家也迫切希望通過招商引資,接住新能源這波發展紅利,從而實現自身產業結構轉型和經濟增長。

但東南亞也有諸多不利之處,*的問題就是毫無產業基礎。

「從原材料到輔材都需要從中國進口,比如拉晶所需的氬氣,當地就沒有,甚至基礎設施都是中國企業在干。另外,一些國家比如越南電力不穩。」一位業內人士對華夏能源網表示。「好在由於中國—東盟自貿區政策優勢,使得從原材料到各種輔材、耗材的進口都基本沒有關税。」

2014年初,*家中國光伏企業落户東南亞,即越南(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越南光伏」)成立;同年7月,*個組件車間投產,產能150MW。其母公司寧波宜則於2020年被隆基收購。

各家大廠基本都加入了奔赴東南亞的熱潮。2015 年,晶科能源500 MW多晶電池片及 450 MW組件工廠,晶澳400MW光伏電池工廠相繼在馬來西亞檳城投產。天合、隆基、阿特斯、正泰新能源、英利、東方日升協鑫集成等企業也在這一時期紛紛佈局東南亞。

從初期的組件、電池片開始,中國光伏在東南亞的產能佈局逐漸延伸至硅片、拉晶環節。之后隨着陽光能源、福斯特明冠新材等輔材企業的到來,逆變器、玻璃、膠膜、背板、邊框、石英砂等輔材產業也在此發展起來。

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統計,中國先后有近20家光伏企業通過合資、併購、投資等方式在東南亞地區佈局光伏生產,主要集中在馬來西亞、越南、柬埔寨、泰國四國,此外緬甸、老撾、印尼也有少量產能。

可以説,東南亞光伏是成長於歐美貿易政策縫隙的產物,是中國光伏走向海外的「橋頭堡」。

2、為中國光伏立下汗馬功勞

曾幾何時,對比國內的嚴重內卷,東南亞光伏是令國內同行羨慕不已的「世外桃源」。

「東南亞光伏產品的利潤要比國內高得多。」前述業內人士告訴華夏能源網&華夏 光伏説,這主要得益於東南亞較低的人工、税收等成本優勢,內卷不似國內嚴重,主要市場又是售價較高的美國。

中國企業之所以對美國市場「情有獨鍾」,主要源於兩個因素:一方面,美國曾連續多年是全球第二大光伏市場,裝機需求增速快;另外,美國利潤率高。以天合光能為例,2023年其在美國市場的毛利率為34.24%,甩出中國(12.17%)、歐洲(16.47%)、日本(20.48%)等一大截。

靠着東南亞工廠,中國企業生產的光伏產品順利繞過貿易壁壘出口美國。東南亞也很快成為美國*的光伏進口來源地。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署的數據,2020年美國太陽能光伏組件出貨量的89%來自進口,其中約四分之三來自東南亞。

晶科、天合、隆基、晶澳、阿特斯這幾家組件龍頭,均在美國(美洲)市場保持了高營收和高利潤。以2023年為例,隆基在美洲營收近70億元,其他四家在美洲市場營收均在百億規模,最高的晶科達到213億元,而毛利潤則均在20-50億之間。

據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數據,同年美國從東南亞進口的光伏組件和電池片進口額合計高達129.7億美元。

東南亞因此還吸引了美國、日本、土耳其等國家的電池組件商到此建廠,本土光伏企業也藉機成長起來。中國企業則以50%-80%的產能佔比(包含組件、電池片、硅片環節),佔據主導地位。

據統計,截至2024年*季度,東南亞光伏產能有組件93.2GW,電池片69.6GW,硅片34.2GW,多晶硅8.2萬噸。而據國際能源署(IEA)的數據顯示,近幾年,東南亞光伏組件出口量已經佔全球總出口量的1/3,主要銷往美國和歐盟,是中國光伏出海的一個重要基地。

東南亞光伏產業的興旺,為中國光伏龍頭的「轉口」出海貿易立下了汗馬功勞。

實際上,對於東南亞光伏對中國出口的「助力」,美國心知肚明。早在2022年3月,美國商務部就曾對進口自馬來西亞、越南、泰國、柬埔寨的光伏電池產品發起「反規避」關税調查。

不過僅三個月后,此事就以美國總統拜登宣佈對上述四國的光伏組件等產品給予「24個月免税期」而不了了之。美國對從東南亞進口光伏「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實屬無奈——與美國市場光伏裝機巨大市場需求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美國的光伏產業已經倒退至幾乎為零的狀態。

2022年,美國政府出臺了《通脹削減法案2022》(Inflation Reduction Act of 2022,簡稱「IRA」),拿出3690億美元決心重振本土光伏產業鏈。然而,人算不如天算,美國市場依然離不開中國光伏。中國光伏產品的價格競爭力,對美國新能源製造企業形成了降維式打擊;而高出中國製造成本一倍以上的美國本土製造業,即使有補貼加持,依然毫無競爭力。

隨着美國關税「豁免期」到期,東南亞四國光伏產能再臨險境。中國光伏繞道東南亞的時代,就此劃上句號。

3、「大棒」之下何去何從?

中國光伏的全球化之路,可謂步步驚心。現存東南亞產能將何去何從,對置身其中的中國企業提出了巨大考驗。

*受到衝擊的是那些尚未投產的項目。「原來還在醖釀的一些擴產計劃不得不取消了,一些在建項目也停了,大部分人撤回了國內,僅留少量人駐守,畢竟投了那麼多錢。」前述業內人士表示。而現有產線,則許多處於停產或半停產狀態。

總結來看,東南亞光伏企業如今面臨三條路徑選擇:

*條路,繼續「轉道」,另擇海外國家建廠。

此前,為躲避政策風險,已有一些企業選擇在其他東南亞國家建廠。

如2023年10月,天合光能就傳出在印尼與本地企業合資共建光伏組件廠計劃,項目將於今年投產;而中潤光能在老撾的5GW電池片基地在5月中下旬仍是滿產滿銷,且大量招工,與近期東南亞四國的悽悽慘慘形成鮮明對照。

那麼,將產能遷至其他東南亞國家繼續銷往美國呢?恐怕這些國家也並不安全。

一位早年在決策時投了反對票、「放棄」赴東南亞建廠的光伏企業高層,近日道出了對產業鏈出海模式的擔心。

第二條路,就地開闢新市場。

東南亞製造的光伏產品,本就不止銷往美國一條路。

華夏能源網&華夏光伏從多位業內人士處瞭解到,加拿大、歐洲、澳大利亞、非洲以及東南亞本地市場,如今正成為東南亞光伏產業發力求生的方向。

一位從事東南亞光伏銷售的行業人士表示,她非常看好東南亞本地的新能源市場機遇,「東南亞光照資源較好,本地市場增長較快,價格也有利潤空間,近兩年開始當地政府政策也有諸多支持,很適合市場開發。」

2023年亞洲光伏產業協會(APVIA)和全球光伏理事會(GSC)與歐洲光伏產業協會聯合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東南亞光伏市場正迎來快速增長,預計2024年光伏系統裝機容量將增長32%,達到5.1GW;到2027年預計將達到13.3GW。越南、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將位列東南亞光伏市場前五排名。

目前,各大光伏龍頭在東南亞都已佈局了電站開發業務。不過在前述業內人士看來,東南亞市場「太小了」,要消化產能,還是要去開發其他海外市場。「東南亞地理位置相比國內,還是有一定海運成本優勢的。」 

「接下來,東南亞產能需要開發新市場去消化,可能需要幾年時間才能恢復到正常水平。」 前述銷售人士也表示。

第三條路,關停止損。

美國市場大門關閉,東南亞四國產能不得不開啟檢修、停產、放假模式。業內傳出,某光伏龍頭的東南亞工廠遭此打擊,「百億損失已不可避免」。

「如果長期看不到希望,或許將有一些企業選擇關停。」前述業內人士表示。另據媒體報道,早在今年一季度,已有光伏企業做了撤出東南亞的預案。

有巨頭選擇部分關停。隆基綠能就在7月4日剛剛召開的投資者交流大會上,正式迴應了東南亞產能情況,「公司會關停越南早期的電池和組件產能,印度、加拿大和土耳其等市場將會支持越南一半的產能繼續運行。」

令人心痛的是,在東南亞光伏產能中,有大量產能都是近兩年投產的。

據*諮詢海外研報數據,中國企業在東南亞的光伏產能,可能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僅有2~3年的壽命,涉及組件20GW、電池片17.3GW、硅片5.4GW。很多廠商尚未收回初期投資成本,如被迫關停,將帶來鉅額損失。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人士近日表示,美國對東南亞四國光伏「雙反」調查更深層的目的,可能是倒逼中國光伏企業在美國建立生產基地,吸引全球光伏產業鏈中的關鍵部分入駐美國,同時增加美國就業機會,促進經濟增長。

興起於美國貿易壁壘政策縫隙,如今又因美國的貿易壁壘政策而受挫,悲情結局或不可避免,但中國光伏企業篳路藍縷、櫛風沐雨的十年「下南洋」歷史,值得被永遠銘記。

【本文由投資界合作伙伴微信公眾號:華夏能源網授權發佈,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editor@zero2ipo.com.cn)投資界處理。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