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生物醫藥上半年併購潮起

2024-07-10 05:00

隨着全球醫藥市場進入新的發展周期,市場不確定性因素增多,與此同時,創新生物科技公司正面臨生存挑戰。爲了增加新技術、新產品管線的探索與佈局,擁有資金優勢的大藥企開始加大收併購力度,以期能夠在未來獲得更多確定性。

2024年上半年,站在專利懸崖邊上的MNC(跨國製藥巨頭)繼續在市場上尋找優質資產,填補銷售缺口並切入新賽道。其中也不乏韓國好麗友這樣的食品行業巨頭,試圖通過股權收購進軍醫藥行業。

據21世紀新健康研究院初步統計,2024年上半年,全球生物醫藥行業共發生34筆併購,總金額超619億美元。其中,有18筆交易金額超10億美元,最高金額為諾和諾德以165億美元收購CDMO巨頭Catalent,但也缺乏如去年輝瑞430億美元收購ADC生物技術公司Seagen這樣的鉅額併購。

具體來看,併購方層面,諾華、強生、默沙東、阿斯利康、GSK加速擴張,完成多筆交易;治療領域方面,腫瘤和免疫疾病依然是最熱門的併購領域,腎臟疾病、心臟疾病、眼科、罕見病也是交易焦點;技術類型方面,包括ADC、單抗/雙抗/三抗、RNA療法、放射性配體療法等。

當下,創新療法成為各家大藥企瞄準的重點方向。安永大中華區生命科學與醫療健康行業聯席主管合夥人吳曉穎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從醫藥創新賽道來説,據我們最近1~2年的觀察,核藥、合成生物學以及mRNA技術成為受到關注的新賽道。」

智慧芽全球生物醫藥產品總監裴立東也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站在國際視角上看,創新葯企資本退出方式不侷限於IPO,只要做的領域是真正‘未滿足的臨牀需求’,且堅持創新,而不是照搬別人走過的路,一旦在臨牀上取得積極效果,一方面,可以通過license out權限獲取階段性資本繼續推進項目;另一個選擇是被Big Pharma收購,都是國際Biotech公司資本退出的重要手段。」

重金佈局ADC

ADC(抗體藥物偶聯物)無疑是近幾年製藥行業最火的領域之一,2022年全球銷售規模超過77億美元,並在2023年突破「百億美元大關」。開源證券研報統計,截至2024年6月初,全球已有超過370款ADC藥物進入臨牀階段,15款藥物獲批上市。

據各MNC披露的2024Q1財報,ADC仍是重點佈局增收策略的一環。報告期內,羅氏的ADC產品Polivy(靶向CD79b)營收增速達81%;第一三共/阿斯利康的Enhertu全球銷售額達4.61億美元,同比增長79%。隨着ADC在研管線適應症及靶點佈局不斷豐富,華金證券研報預計全球ADC市場有望繼續以30%的高複合增速增至2030年的647億美元。

ADC賽道席捲全球,MNC重金佈局的「神話」仍在延續。2024年開年僅8天,強生公司就宣佈將支付20億美元現金收購Ambrx Biopharma。收購標的是一家專門從事癌症治療的製藥商,目標是使用ADC來靶向多種癌症。

而繼去年底百利天恆以高達83億美元的總交易額,將雙抗ADC藥物License out給百時美施貴寶(BMS)后,一時間,國內ADC賽道被寄予厚望。4月3日,丹麥藥企Genmab宣佈將以18億美元收購普方生物,獲得Rina-S(一種FRα靶向Topo1 ADC)等其他項目。

「ADC其實特別適合中國公司,中國有很好的基礎設施,有很多CDMO(定製研發生產)企業。受益於這些平臺,可以高效鏈接到不同的靶點,變成很有競爭力的產品管線進入臨牀。」有券商分析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過往ADC的重磅交易中也可以驗證,這可以説是我國首次在新葯領域有如此亮眼的表現。」

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合夥人王錦此前也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在中國創新產品對外授權交易中,一半左右是聚焦新一代的技術平臺(如ADC),全球針對ADC技術平臺的對外授權交易共33個,中國貢獻了10個。這也是由於中國在技術平臺上的優勢來自於兩方面,一是工程優勢,也就是在現有的技術上快速迭代,依託於強大的理工科人才和技術能力儲備;二是中國速度和規模,採用有韌性、效率為先的工作模式,以「中國速度」快速生成臨牀和PoC數據。

近年來,儘管整個製藥行業處於調整周期,ADC藥企卻逆勢而上,開闢出一條跨越式發展路徑。

吃盡市場紅利

2023年被業內譽為中國藥企出海「元年」,而進入2024年,中國Biotech則被捲入收購的浪潮。

1月5日,諾華宣佈收購信瑞諾醫藥,以進一步加強在腎病領域的佈局。據悉,信瑞諾醫藥的核心資產包括兩款處於臨牀開發階段的藥物,即atrasentan及zigakibart(BION-1301),均用於治療IgA腎病。在腎病佈局層面,去年8月,諾華曾宣佈以35億美元收購Chinook Therapeutics。

併購之后更為關鍵的是整合,這也意味着儘管作為交易標的,本土Biotech同樣需要釐清自己的目標和定位,才能在未來與MNC共同實現產品商業化。而從當前的市場環境看,無論是跨國藥企還是本土創新葯企都在重塑自己的產品管線、銷售體系和銷售人員。

上述分析師認為,在資本寒冬下,國內Biotech加速進入新周期,行業收購、剝離、關停密集上演,新的大變局時代加速開啟。Biotech上市破發、市值腰斬,一級市場投資人很難通過IPO渠道全身而退,被MNC收購成為最佳選擇。目前也是MNC通過BD和併購「抄底」優質資產的時機。

本土Biotech併購案例是否會在國內成為「潮流趨勢」?在上述券商分析師看來,這和License out的邏輯是一樣的,關鍵在於有沒有足夠多、足夠好的東西賣給別人。「隨着MNC進一步掃貨中國創新葯,不少Biotech轉變成長為Big Pharma的‘執念’,正積極擁抱併購這一新的退出路徑。」

畢馬威方面也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併購是否會成為趨勢,需要綜合考慮雙方企業的規模、發展基礎、商業化能力、所處賽道等因素,且不同企業最終的發展模式也存在差異。許多高速發展、形成一定規模的頭部Biotech企業已經可以在國際市場上與MNC競技,同時市場上也有很多缺乏產品力和優勢資金鍊斷裂無法支撐發展的尾部企業。當然,對於有着一定差異化優勢且規模中等的Biotech,特別是如果自身商業化資源有限且和MNC管線形成互補,溢價被收購對於很多企業而言也是很好的選擇。

「除上述路徑之外,Biotech的發展路徑可以更加多元化,未來我們可能會看到Biotech之間併購兼併,實現‘抱團取暖’的優勢互補和資源整合。」畢馬威方面稱,一些Biotech或利用自身技術平臺和研發優勢,持續輸出新的產品或管線,通過License out模式實現持續增長,或轉型成為CRO。還有一些企業開始逐步多元化佈局,轉向海外市場發展尋求新的機會。未來,市場或將催生出更多百花齊放的發展模式,但前提是企業在某一方面的價值被市場、潛在投資人或客户所認可。

尋找下一個「爆款」

在全球大的市場周期下,對外授權和併購重組等方式已成為跨國藥企「自救」的重要舉措,這也是其推動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尋找新增長點的重要方式。提及當下的「爆款」藥品,GLP-1必然榜上有名。

根據諾和諾德發佈的2023年業績報告,司美格魯肽共獲得1458.11億丹麥克朗(212.01億美元)的銷售額。

隨着減重市場的持續升溫,預計到2024年,司美格魯肽的銷售額將超過280億美元,有望超過K藥成為全球新葯王。諾和諾德也在為隨之而來的巨大消費市場準備產能。

2024年2月5日,CDMO巨頭Catalent(康泰倫特)宣佈與諾和諾德基金會的投資機構達成一項價值165億美元的全現金併購協議。作為交易的一部分,諾和諾德將以110億美元的預付款從該基金會手中收購原屬於Catalent的三座灌裝工廠。

繼ADC、GLP-1等熱門賽道后,RDC(放射性核素偶聯藥物)的應用前景也日益受到關注。專注於放射治療和核醫學的市場情報機構Medraysintell預期,2030年全球核藥市場將達約300億美元,且診斷類核藥份額將逐步被包括RDC在內的治療性核藥所取代。

近年來,BMS、諾華、禮來等MNC接連宣佈加碼佈局核藥領域后,今年3月19日,阿斯利康宣佈已經與Fusion Pharmaceuticals達成最終收購協議,進入核藥賽道,預計總交易金額約24億美元。

Fusion的核心產品是FPI-2265,一款處於臨牀2期的靶向前列腺特異性膜抗原(PSMA)的靶向α療法。Fusion計劃在2025年啟動3期試驗。一旦獲得批准,FPI-2265有望成為市場上第一款錒基PSMA靶向放射配體治療藥物。

此外,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小核酸藥物也成為市場「寵兒」。2024年上半年,GSK以5000萬美元收購Elsie Biotechnologies,加速下一代寡核苷酸藥物(OND)的開發。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預測,全球寡核苷酸藥物市場規模預計在2025年將增長至109億美元。另據EvaluatePharma和BCG統計分析,預計2024年全球小核酸藥物市場規模將會達到86億美元,小核酸藥物市場被認為前景可期。

Cytiva中國基因藥物事業部總經理袁銘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國內的小核酸藥物發展從2023年開始進入快車道,目前國內已有26款藥物進入臨牀階段,2024年初中國小核酸成功「出海」案例讓我們更加期待未來中國藥企在海外的成功。未來三到五年,會有更多商業化藥物走向市場,不僅是罕見病,而且是慢病及腫瘤等更大的治療領域。

現階段,儘管全球生物醫藥行業尚未完全走出調整周期,但隨着新技術不斷突破,無論是MNC還是Biotech,都將尋找到適合自己的生存之道,實現高質量發展。

(實習生夏彬彬對此文亦有貢獻)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