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蘋果Vision Pro中國開售!給了我們這兩點啓發

2024-07-03 16:44

(本文作者王煜全,海銀資本創始合夥人)

最近,蘋果公司的MR頭顯Vision Pro國行版上市,售價29999元起,比美版的價格還貴了約3千塊錢。不過,據說目前蘋果各個旗艦店的Vision Pro試戴非常火爆,需要在官網預約,如果你想現場直接去試用,估計要排很久的隊了。

但是,這並不意味着Vision Pro會在中國大賣。

今年1月Vision Pro在萬衆矚目中上市,開售后不到半個小時就售罄了,着實在網上大火了一波,大家都驚艷於極佳的體驗和各種新奇特的玩法。但半年過去了,Vision Pro的市場反應卻比較平淡。被稱為「最懂蘋果的分析師」郭明錤表示,蘋果已將Vision Pro的出貨預期下調至40-50萬台,遠低於市場之前的70-80萬台預期。他還説,包括他在內的許多人買了Vision Pro后,用幾次就不用了。

我們創新地圖的小夥伴也去旗艦店體驗了,他覺得,雖然Vision Pro的顯示效果和眼動追蹤技術確實令人驚艷,但真的是有點重。試用十分鍾后,他就明顯感受到了頸部的壓力,他覺得這可能是阻礙Vision Pro普及的重要因素之一。

知名投資人段永平倒有不同看法,他分享了Vision Pro的日常使用感受,説自己每天或多或少都會用一下。他還對Vision Pro的觀影體驗給出了極高評價,認為任何影院都非其對手。但他也承認,目前Vision Pro還不是必需品,對蘋果的營收幫助有限。

其實,在Vision Pro發佈之初、市場異常火爆的時候,我就不看好。原因也很簡單:高昂的價格成了拒絕大多數消費者的門檻。同樣具有透視效果的Meta quest 3頭顯,售價只要499美元,加上Meta在VR領域深耕多年的用户基礎與技術積累,隨着下一代quest頭顯的推出,實現了和Vision Pro相當的體驗感,必然會對Vision Pro造成更大沖擊。

所以前段時間,面對市場的冷淡反應,蘋果做出了調整。據外媒報道,蘋果已暫停下一代Vision Pro的開發,轉而爭取推出一款更便宜的新機型N109。這款新產品重量更小,攝像頭更少,但最關鍵的可能是,屏幕的供應商將從索尼換為中國廠商以壓低成本。據稱其價格會與高端iPhone差不多,約1500美元。這一舉動印證了我們之前的分析:昂貴的價格是Vision Pro的一大敗筆。

不過,可以看出,庫克的降價策略仍然是半遮半掩,無法一步到位。1500美元的價格,讓人不禁聯想到Meta Quest Pro的遭遇,同樣的定價,但因為銷量不佳而黯然停產。

我認為,蘋果MR頭顯的價格區間要達到500~600美元,纔有可能取得巨大成功。因為較低的價格使得它不再是少數人的奢侈品,有機會成為大眾普遍可以接受的產品,從而帶來銷量的大幅提升。

這不僅有助於攤薄前期的研發投入和固定成本,更重要的是,這有可能形成一個正向循環:低價策略吸引大量用户湧入,龐大的用户基礎催生豐富的應用生態,應用生態反哺銷量,銷量再推動技術進步和成本的進一步降低。如此往復,蘋果MR頭顯將有望復刻iPhone的成功路徑,構建起一個堅不可摧的產業生態護城河。

同時,也只有將MR頭顯價格降到足夠低的水平,與Meta的Quest等競品正面交鋒,才能真正激發市場的活力,將VR/MR頭顯目前處於的千萬級別市場規模,推向更高級別。到時候蘋果也才能分到足夠大的市場,取得足夠大的營收。

但遺憾的是,庫克採取如此激進的定價策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正如我之前所説,庫克畢竟不是喬布斯,是守業者而不是創業者,他必須要考慮蘋果公司的收入和利潤,要保障股東們的收益,所以不敢做出風險太大的決策,也就使得他很難像當年喬布斯推出iPhone那樣豁得出去,給出600美元的定價,通過一個較低的價格去賭未來巨大的成功,從而引爆了智能手機市場。

最后,我想強調的是,Vision Pro的尷尬處境也給中國廠商帶來了寶貴的啟示。

要引領產業發展,單純靠賣硬件,難以支撐企業的長遠發展,唯有強大的應用生態纔是關鍵。Meta虧本賣硬件、靠生態賺錢的模式,靠的就是其前期耗巨資培育的龐大用户基礎。反觀國內,字節跳動去年年底取消PICO 5的發佈,團隊大幅收縮,PICO 4即使每台虧損500元,也未能達到預期銷量。但構建自己的生態體系並不容易,既需要好的產品和燒錢,更需要有維護生態的決心和動作。不過,採用中國企業擅長的跟隨策略仍然可行,最關鍵的就是要找准入局時機。

好的時機是什麼呢?

要注意,任何新產品的市場爆發往往有滯后期。當年蘋果手機剛推出時,中國的一些手機廠商們雖然跟進得很快,卻基本上都失敗了。直到4年后,以小米發佈第一款手機為標誌,中國手機產業才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起來。

所以,現在或許還不是中國廠商全面進入VR/MR市場的最佳時機。當蘋果和Meta等巨頭培育了市場,帶動着全社會逐步接受時,中國廠商再憑藉性價比優勢和技術創新進入,才更有可能在市場上佔據一席之地。

我常説,看懂表象背后的產業邏輯,才能做出正確決策。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