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字節、騰訊爭奪AI分發權

2024-07-03 11:09

撰文| 郝 鑫

編輯| 吳先之

熱鬧是「釦子」和「騰訊元器」的,微軟和OpenAI什麼也沒有。

不到半年,曾經高調的GPTs事業宣告破產。微軟發佈停用GPT Builder的通知,高開低走的GPTs和GPT Store被OpenAI打入「冷宮」。

而在大洋彼岸,則是另一番景象。

以「釦子學習交流羣」命名的官方微信羣已經排到了第87個,每隔幾個小時就有新人加入,不斷上漲的數字暫時停在了200多。

「大佬,如何把釦子創建的bot接進微信公眾號」 ,「為什麼調用的插件不響應」,羣里剛出來一個問題立即就被新問題頂了下去,而且幾乎看不到同一個頭像的用户。

騰訊元器上線略晚,在論壇上,用户痛點主導了騰訊元器功能迭代方向。

「建議打通小程序和公眾號」「希望智能體能發佈到企業微信羣」「能不能上線更多的插件」,將近一百條的用户問題反饋,部分已經實現。

死去的GPTs在中國得以復活。事實證明,在中國GPTs不是一個偽需求。得益於聯通生態、低門檻和低成本的優勢,大量小B商家正在瘋狂地惡補AI Agent知識。

「內部正在探索中,必須安排上」,一位使用釦子的商家對光子星球提到,釦子的產品的用途很多,例如搭建智能客服、構建企業知識庫、開發小遊戲等都不在話下。

去年12月,字節在海外推出AI應用開發平臺「coze」。今年2月,國內版釦子上線,一出生就瞄準了騰訊微信這塊「肥肉」。釦子支持用户把開發好的智能體分發到微信客服、服務號和微信訂閲號,此舉無異於將一把尖刀刺進了騰訊的腹地。

5月17日,騰訊姍姍來迟,發佈AI智能體創作與分發平臺騰訊元器。彼時,釦子的訪問量達到了233萬次,環比增長175.7%。截至目前,騰訊元器尚未打通小程序、公眾號、客服訂閲號微信系列生態。

「多參考參考釦子那個功能」,這是騰訊元器論壇里用户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GPTs西邊不亮,東邊亮

衆所周知,大模型的通用能力很強悍,但缺乏執行力,Agent就充當了「排頭兵」的角色。爲了讓Agent高效執行任務,就得開「外掛」,比如點亮技能的「插件」,部署行動方案的「工作流」,還有必備的長期記憶和防幻覺知識庫,這也構成了釦子和騰訊元器開發智能體必備要素。

此前,OpenAI大肆推崇的GPTs更多是插件功能,僅完成了上述構建Agent的一環,而釦子和騰訊元器則是在GPTs的基礎上向前邁了一步,補上了剩下構建Agent的能力拼圖。

目前,市面上的Agent開發平臺劃分爲了兩條路線。一條走專業化路線,目標用户是專業級的開發者和創業者,優勢是比較靈活,但相應的門檻也較高,產品類似於AI Agent中的 Github;另一條是普適化路線,面向需要輕量級開發和快速跑應用過DEMO的用户羣體,平臺門檻相對較低,主要提供現成工具。

GPTs、釦子、騰訊元器就屬於走普適化路線的玩家。其中,釦子和騰訊元器更是把「無代碼開發」作為集中宣傳點,組建官方微信羣和社區來為用户逐一解疑答惑,手把手地教開發AI應用。

GPTs、釦子、騰訊元器最有可能顛覆的是兩類公司。純工具類的公司,比如 LangChain ,因為很多編排的流程在上述三個平臺已經做了簡化;同時,也可能殺死部分應用公司,熟練應用工具的開發者上架一個Agent應用只需幾個小時,這將搶奪做單一功能應用公司的機會窗口。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月底,OpenAI商店中的GPTs超過了300萬個,如此量級的Agent在前期積累起了巨大的優勢。

但現在,無論是微軟還是OpenAI自己都宣判了GPTs的死亡。

微軟和OpenAI的失敗,各有各的錯。微軟錯在沒找對用户羣體,GPT Builder屬於Microsoft Copilot Pro的一項功能,使用微軟辦公全家桶的用户缺乏旺盛的開發訴求,最終導致定製GPT淪爲了一項偽需求。

OpenAI敗在生態上,由於開發的應用只能留在GPTs 商店。當成嚐鮮的玩具尚可,但AI算命之流無法轉化成生產力。

OpenAI的短板恰好是字節和騰訊的優勢。釦子允許用户將Agent應用分發到字節系的飛書、掘金、抖音(企業號、評論區)、豆包、掘金;騰訊元器現在可分發到QQ智能體和微信客服。

光子星球瞭解到,字節將重點放在了加強飛書與釦子間的聯動上。字節通過贊助各類創業黑客松引導創業者使用釦子開發應用,如果創業者也在使用飛書,便完成了從組建團隊、項目溝通到產品DEMO預演的開發全流程,后期還可以用釦子進行產品驗證。此外,智譜、月之暗面、百川、Minimax等大模型公司也在用飛書,這樣一來,都能使用釦子迭代產品。

字節更理想的情況,應該是把「火山引擎-飛書-釦子」的客户服務鏈路打通。一來是形成開發AI應用的閉環,二來也是為百模競爭再添砝碼。

釦子殺入騰訊微信

海外版Coze前期憑藉「免費用GPT-4」出圈,先發優勢十分明顯。截至今年5月份,已經衝到了AI產品出海榜的第十名,單月流量在661萬。

國內版的扣子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起來得非常快,目前訪問量已經達到233萬次,有人估算,釦子平臺的Agent數量超過了2萬。

騰訊的慢,不在於短時間流量上的壓力,而在於字節已經把手伸向了微信生態。現下,字節釦子智能體不僅能分發到自家產品體系,還能發佈到微信客服、微信服務號和微信訂閲號。

而騰訊元器僅有微信客服一個選項。面對用户「何時能打通微信小程序和公眾號」的提問,官方回答也只是「即將上線」。騰訊元器文檔顯示,未來的研發方向包括:更多官方插件、支持Kimi等第三方模型、多模態智能體等。

(左:字節釦子;右:騰訊元器)

微信商業模式完成了自我閉環,相較於抖音、小紅書,其私域屬性更強。而現在,字節靠Agent在騰訊生態中撕開了一道口子。

字節釦子現在還只是個例,大部分廠商做Agent平臺的思路還是優先圍繞自身生態。比如百度文心智能體平臺,打通的是百度搜索、小度智能硬件平臺、文心一言、地圖、車機等場景和設備。

字節的做法可能會吸引別家跟進,根本原因在於微信生態中有大量Agent應用開發平臺的潛在用户和落地場景。最典型的就是企業微信,這部分人完美匹配了走普適化路線的用户畫像:小B商家,上手即用,有落地需求,預算不高。

事實證明,先動起來的也是這批商家。釦子的企業微信羣異常受歡迎,有不少個人和商家在羣里討論官方提供的Agent搭建文檔,並且提出上手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據光子星球觀察,當前大部分人還在觀察學習階段。對字節和騰訊來説,這意味着前期要花大量的時間用在建立流程標準和教育用户上。不過,羣里的用户在猶豫同時,也隱隱表現出了商用的想法,「正在研究,還沒想好什麼時候投入商用」。

延續大廠「燒錢」培養用户習慣邏輯, 目前,字節和騰訊都開啟了「嚐鮮」模式。

其做法是先贈送一定量的token免費體驗使用額度,等到用户逐漸上手摸清楚搭建Agent的流程后,再順勢開啟收費模式。騰訊元器大手一揮直接送了一個億的token額度;國內,字節推出專業版釦子,開啟向B端收費;國外,則採取分層訂閲付費制。用户依然能調用最新和能力最強的模型,但對調用量有了限制,最高版本的Premium Plus每月收費39美元,超過了OpenAI。

(圖:coze官網) (圖:coze官網)

而收費一旦開啟,也將意味着一部分用户的流失。

誰能掌握AI時代分發權?

釦子和騰訊元器本質上在爭奪AI時代的分發權。兩家在一個問題上達成了共識:無論是在端側還是企業側,Agent都是最可能成為主流的應用形式。

參考互聯網時代,掌握分發權就意味着控制了流量和錢的流向:通過精準的流量分配來吸引廣告商,從而實現轉化。憑藉對分發權的控制,幾家公司在市場上擁有了話語權,比如百度掌握了搜索流量;阿里掌握了商品信息流量;微信掌握了社交流量;抖音掌握了娛樂流量。

流量分發權的邏輯在ChatGPT出現后被打破了,因為所有的行為都發生在一個對話框中,除了主動發起提問和對話,根本看不到任何推薦與排名,甚至基於不同使用習慣,用户得到的回答還是千人千面。

最接近互聯網時代分發權的是AI搜索,這是今年以來行業為數不多達成共識,且看好的創業方向。但到目前為止,投流那套邏輯還沒完全覆蓋。

Agent應用分發是第二個爭奪AI時代分發權的焦點。AI搜索解決的是「分發給誰」的問題,而智能體分發解決的是「分發到哪兒」的問題,后者極其依賴生態。

OpenAI早前其實已經規劃好了Agent開發平臺的商業模式,類似於蘋果商店,吸引大量的開發者入駐平臺開發智能體和插件,完成平臺的基建工作,商家上來后直接使用即可。這里面,爲了調動開發者的積極性,平臺主動讓利,與開發者分成。但開發者若想讓自己的智能體得到更多曝光,獲得更多收入,就得尋求平臺的流量扶持。企業方則需要為調用API和專業版付費。

百度將上述的模式描述為:覆蓋「開發+分發+運營+變現」的一體化平臺。

面對字節如此強烈的攻勢,騰訊憑何一戰?答案依然藏在生態中。

釦子進入騰訊微信的方式不過是一個開放的接口,這就導致其嵌入的程度不可能太深。不同生態之間天然存在屏障,光子星球從使用釦子的用户那里瞭解到,釦子分發到微信不如分發到抖音操作順暢,經常出現故障。

騰訊的生態比較完備,涵蓋了社交、遊戲、新聞資訊、視頻等多個領域。等待騰訊元器打通的空間非常大,既包括不同產品之間的打通,也包括同一產品內部不同功能的打通,例如光微信系就有客服、服務號、小程序、公眾號和企業微信。前文也提到,騰訊企微的中小商家與騰訊元器的平臺特性十分匹配。對本身就處於騰訊生態中的商家來説,未來可能會擁有更多的優惠和支持。

不過,現在談生態可能還為時尚早,騰訊和釦子有更緊迫的事情:找尋更多開發者,擴大Agent數量。畢竟,無論是幾百個還是幾萬個,都離300萬規模相差甚遠。

微信號|TMTweb

公眾號|光子星球

別忘了掃碼關注我們!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