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07-03 10:14
經觀知道
2024年6月30日,歷時8年建設、投資超400億元的深中通道正式通車試運營。根據深中通道運營部門的統計數據,當天通車后一個小時的車流量超過7000車次,可見其受關注的程度。
作為深莞惠和珠中江兩大城市羣之間的唯一公路直連通道,深中通道的通車是大灣區發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它不僅將縮短深圳與中山之間的距離,更將推動整個大灣區的經濟一體化進程和產業升級。未來,隨着深中通道的運營和區域合作的深入,大灣區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更加美好的發展前景。
「作為深中通道的西岸登陸點,中山市將成為承接深圳產業外溢的重要橋頭堡。」第一太平戴維斯(Savills)深圳董事總經理吳睿先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從投資機遇來看,中山市的工業土地及產業園的價格一直處於低位,深中通道的開通為該類資產打開價值提升空間,特別是擁有獨立土地的產業園,有機會受益於產業轉移以及土地增值的雙重利好。
大灣區內地九市經濟格局或因此改變
深中通道原稱「深中大橋」,位於珠江三角洲伶仃洋海域,是廣東省境內連接深圳市和中山市以及廣州市南沙區的跨海通道;由於集「橋-島-隧-水下互通」於一體,且創下十項世界之最,更是當前世界上綜合建設難度最高的跨海集羣工程之一。
作為繼港珠澳大橋后,粵港澳大灣區建成的又一超大型交通工程,深中通道於2016年12月28日開工建設,其間歷經2023年11月28日主線貫通、2024年4月17日完成橋樑荷載試驗,終於在2024年6月30日通車試運營。
在吳睿看來,深中通道將珠江口東西兩岸的城市羣更緊密地連接起來,加強了區域內部的互聯互通,推動了粵港澳大灣區的一體化進程,促進珠江口東西兩岸的產業協作,有助於產業鏈的整合和優化,推動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增強區域經濟發展內生動力,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更有力的基礎性支撐。
「此外,深中通道將大幅縮短深圳與中山之間的距離,車程由原來的2小時縮短至30分鍾以內,極大提升了區域交通效率,有效緩解虎門大橋的交通壓力,提高整個區域的交通流暢性。」吳睿説。
值得注意的是,在深中通道建設期間,「粵港澳大灣區」連續8年(2017年至2024年)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劍指全球頂級灣區經濟建設。大灣區內地九個城市,分別包括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門、中山、東莞、惠州、肇慶。其中,中山雖然地處粵港澳大灣區幾何中心,且位於廣佛、深港、珠澳三大極點之間,但由於交通不太便利,因此其GDP在九市中處於靠尾位置。
而深中通道的出現,將從「Y」到「A」打通黃金內灣,貫穿珠江東西兩岸,將深圳和中山兩地的車程從過去的2小時縮短至30分鍾內,不但使深圳、中山正式進入「同城時刻」,更使得深圳、中山和廣州三地真正進入「大灣區半小時生活圈」。
那麼,此次深中通道通車后,大灣區內地九市的經濟版圖格局會否因此而發生改變?對此,吳睿表示,深中通道通車的最直接影響是深圳和中山這兩座城市。深圳作為大灣區的核心引擎之一,深中通道的建成將有助於深圳拓展發展空間和腹地,進一步強化其對周邊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區域經濟均衡發展;「同時,中山可以承接深圳外溢的生產需求,為城市發展提供了更大的發展機遇,進而影響和提升整個珠江口西岸的區位優勢,吸引更多的產業和資本流入,推動該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
7月1日,即通車第二日,A股市場上與深中通道相關的概念股表現不俗,其中位於中山市的嶺南股份(002717.SZ)、華帝股份(002035.SZ)、明陽智能(601615.SH)等均錄得3%以上的漲幅;而位於深圳市寶安區的顯盈科技(301067.SZ)、美麗生態(000010.SZ)的漲幅更是超過10%,顯示資本市場亦看好深中產業協作格局的發展前景。
中山市崛起帶來的投資機遇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3年,中山市的GDP分別為3053.73億元、3123.79億元、3189.15億元、3566.17億元、3631.28億元、3850.65億元。從具體數字來看,雖然中山市的經濟總量和增長速度在近年來保持穩定,但與大灣區內其他城市相比,無論是總量或者增速均相對遜色。2023年,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超過14萬億元,佔全國經濟總量的11.2%;2017年至2023年6年間,大灣區GDP平均增速高達5.8%。。
至於中山市經濟發展為何表現不太理想,可以找到很多原因,比如產業結構單一性、人才短缺和文化塑造能力不足、城市規劃和社會事業滯后等等。那麼,此番深中通道通車,對中山市而言無疑是一個里程碑事件:它能否承接深圳產業外溢的紅利,從而一舉擺脫此前困境,並使自身經濟駛上快車道?
「中山市位於大灣區腹地,深中通道的開通將使其成為區域內重要的交通樞紐,加強與深圳及周邊城市的聯繫,為中山市帶來更便捷的人員往來和物流通道。」吳睿指出,中山市作為承接深圳產業外溢的橋頭堡,特別是對於深圳的優質創新產業的生產外遷,中山具有豐富的土地資源和完善的產業鏈來實現。中山市將藉助深圳的科技創新資源,解決企業創新研發、技術攻關問題,為傳統制造業升級賦能,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科技創新和現代製造業的發展,實現城市產業轉型,提升城市競爭力。
承接深圳產業外溢,其實這一直是東莞、惠州等臨深城市經濟發展的一大動力。那麼,與上述臨深城市相比,中山市在深中通道通車后將會具備哪些優勢從而更能承接深圳產業的外遷?對此,吳睿表示,中山擁有更低的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可以為深圳企業外遷降低生產成本。同時,中山擁有完善的製造業基礎,擁有3個千億級產業集羣,8個百億級產業集羣,39大工業門類中山有33個,這也能為深圳的產業外遷提供良好的產業配套和供應鏈支持,這為產業轉移提供了更大的優勢。
吳睿進一步指出,中山市爲了承接深圳的產業外溢,近年來其實做了比較完善的部署;「比如在規劃層面,中山市已通過制定現代產業集羣‘十大艦隊’發展規劃,與深圳的‘20+8’產業政策進行銜接,強化產業政策協同。同時,通過‘工改’項目,中山拆除整理低效工業用地,建設現代工業園區,為深圳產業外溢提供物理空間。」
「此外,中山市積極與深圳在產業鏈供應鏈方面進行合作,推動‘深圳研發+中山製造’模式,參與深圳產業鏈分工。」據吳睿介紹,中山市和深圳市也有合作建設深中經濟合作區,建設主題產業園,並與深圳共同培育電子信息、健康醫藥、新能源等產業集羣;通過聯合招商大會等形式,中山與深圳共同招引培育產業鏈關鍵企業,讓更多的深圳項目落地中山,在中山的土地上生根發芽。
相對於中山市能否因此崛起,投資者更關心的是如何把握相關的投資機會。對此,吳睿表示,從投資機遇來看,中山的工業土地及產業園的價格一直處於低位,深中通道的開通為該類資產打開價值提升空間,特別是擁有獨立土地的產業園,有機會受益於產業轉移以及土地增值的雙重利好。
如果中山的工業土地及產業園真的就此展開升值之旅,那麼哪些區域將會成為橋頭堡而率先受益?「中山市的東部都將率先受益,例如翠亨新區、火炬開發區等,這些區域作為深中通道西岸的登陸點,是溝通珠江口西岸和東岸的戰略橋樑,北承廣州南沙新區,南接珠海橫琴新區,東連深圳前海新區三大新區環繞輻射,具有天然的絕佳區位優勢。」吳睿指出,廣東省政府支持中山建設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互動發展改革創新實驗區,其中翠亨新區作為主要承載區,享受政策紅利。
「另外,珠海的唐家、高新區等區域,憑藉便利的交通距離和自身高新企業、高校聚集優勢,也將從深圳經濟外溢效應的過程中直接受益。」在吳睿看來,這些區域通過與深圳實現互聯互通,成為深中通道受益的橋頭堡,帶動珠江兩岸城市羣產業融合、協同、升級,促進「粵港澳大灣區」人才、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更高效配置,釋放更強發展動能。
對標東京灣區發展
公開資料顯示,早在深中通道通車引起市場關注之前,第一太平戴維斯公司便以專業的視角和洞察提前部署中山市場、篩選最優項目,在火炬開發區、中山主城區、石岐區、翠亨新區等「深中+」受益區域都有獨家代理項目,滿足客户長期投資、產業佈局等不同需求。
之所以能夠精準佈局,這與該公司堅定看好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前景有關。「從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粵港澳大灣區與世界其他頂級灣區如舊金山灣區、紐約灣區、東京灣區等相比,在GDP、第三產業佔比上雖然仍有差距。但粵港澳大灣區擁有最遼闊的土地資源、最豐富的人力資源儲備,以及完善的交通運輸能力等,未來存在着巨大的發展潛力。」吳睿向記者強調稱。
據海通證券6月份的研究報告,粵港澳大灣區佔地面積約為紐約灣區的3.2倍,舊金山灣區的3.1倍,東京灣區的1.5倍,在世界四大灣區中面積最大;其「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税區」的區域合作模式創世界先例。為此,海通證券的結論是「粵港澳大灣區區位優勢明顯、開放程度高,經濟實力雄厚,科創要素聚集、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國際化水平領先,是我國高質量發展的典範和全球重要的增長極。」
在吳睿看來,此次深中通道的開通和歷史上東京灣區的跨海通道開通有相似的情形;「當年東京灣的跨海通道開通后,把被海灣相隔的神奈川和千葉縣連接在一起,拓展了東京都市圈的輻射半徑和腹地空間,最后誕生了超2000萬人口的東京都市圈。而深中通道的開通,也將使得深中經濟合作區的產業、服務和文化加速融合,進一步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一體化發展賦能,粵港澳大灣區實現高質量發展和提高國際競爭力成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