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銀行為何要親自下場搞催收?|鈦媒體金融

2024-06-24 22:19

近期,多家銀行公告招聘信息,統一招收催收人員,招聘普遍要求本科以上學歷,具有金融、法律、財會背景及豐富的催收從業經驗。

一般而言,銀行等金融機雖普遍自建催收團隊,但人員較少,大部分業務仍由外包負責;另一方面,催收崗位的主要工作任務常常被簡單理解為「短信騷擾、電話恐嚇」,崗位門檻相對不高。

在此背景下,此番銀行密集招聘自有「高標準」催收團隊,值得關注。銀行為何要親自下場催收?同時,目前普遍為股份行和民營銀行等中小銀行公告招聘,國有大行為何尚未行動?

密集招聘「高級催收人才」,強調「非派遣/外包」

近期,光大銀行華夏銀行、微眾銀行、湖南三湘銀行等多家銀行發佈相關招聘公告。

以湖南三湘銀行為例,該行發佈的招聘消息是:面向全國引入高級催收管理人才、高級電催人才等7個崗位。其中,高級催收管理人才負責制定和執行催收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督導逾期客户催收工作,及時跟蹤后續情況等。高級電催人才負責制定和執行電催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負責管理電催團隊等。

其任職要求是:有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金融、法律、財會、經管等相關專業背景者優先,具備5年以上金融或信貸行業相關催收經驗。不僅如此,還要具備豐富的電催知識與技巧以及相關催收數據管理能力,能獨立主導催收技巧培訓及催收任務指標達成,並具備敏鋭的風險意識。

華夏銀行零售信貸部貸后催收管理崗門檻則更高,要求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金融、管理、經濟、數學、統計等相關專業,且具備3年以上工作經驗,職責包括內催運營管理與委外運營管理。

光大銀行的公告則顯示,該行招聘專屬運營團隊電話催收崗3人。招聘信息也提到,招聘人員屬於光大銀行總行。

在招聘網站和社交媒體上,相關招聘信息也為數眾多,且大多在標題中強調「非外包/非派遣」。

鈦媒體App在社交媒體上發現,某家消費金融公司招聘「心理學催收」方向崗位,要求「心理學相關專業,具有複合專業背景優先,碩士以上學歷」,崗位職責包括「參與跟進催收數字化建設項目」等等。

事實上,長期以來,金融機構的催收業務普遍由外包公司負責,自建團隊普遍較小。一家股份行信用卡人士告訴鈦媒體App,其銀行大多數催收業務都是外包負責,因為人工和人力管理成本更低。一般質量較好的資產由自建團隊甚至業務員自己負責,「問題比較大的」資產則交給外包公司。

比如,交通銀行信用卡中心對外公佈的委外催繳合作機構名單高達207家,其中包括43家催收公司和164家律師事務所。中信銀行也於去年9月公佈了涉及150家信用卡逾期催收業務外包供應商的名單。

此外,哈爾濱銀行信用卡第三方合作催收機構也有32家,上海銀行信用卡合作催收機構有26家,寧波銀行的合作催收機構有19家。

關於外包催收如何收費,工商銀行、中信銀行、建設銀行和交通銀行等披露的外包催收公司招標信息顯示,目前信用卡逾期催收階梯費率在5%—24%,部分一口價約10%、14%,中信銀行則高達37%。

不良資產壓力抬升, 「反催收」暗雷凸顯

銀行擴建自營催收團隊的一個大背景是,不良資產壓力近年來明顯抬升。

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近期公佈的數據,2023年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降至1.59%,但不良貸款余額3.4萬億元,較上季末增加1414億元——可以對比的是,2020年一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為2.61萬億元,

以光大銀行為例,截止2023年末,該行不良貸款率雖始終維持低位,但不良貸款余額達474.76億元,逾期貸款余額達737.14億元,同比增長38億。且該行在2023年第四季度明顯加大了計提力度,當季的資產減值損失同比大幅增長67.9%。三湘銀行的不良貸款余額為6.50億元,較上年末增加1.37億元;逾期貸款余額為13.41億元,較上年增加5.20億元,增幅高達63%。

一位不良資產行業從業者向鈦媒體App表示,伴隨着壞賬規模的抬升,銀行的業務重心勢必將作出一定調整。「此前的業務重心約80%在前端資產投放環節,20%在后端不良資產處置環節。目前資產已經進入存量階段,可能需要將30%的精力放在資產保全方面。自建團隊對於資產狀況更加熟悉更加可控,效率也相對更高。」

上述人士表示,之所以當前主要為股份行和中小銀行公告招聘催收人員,主要由於這類銀行業務以零售信貸、個人信貸為主,而這類資產當前面臨的壓力更大。

仍光大銀行為例,該行不良貸款475億,其中超過四成是零售貸,三分之一是信用貸。主要商業銀行2023年年報也顯示出,多數銀行的個人不良貸款較上年末呈增長態勢。

工商銀行個人不良貸款達607.57億元,增加了112.02億元。農業銀行、建設銀行、郵儲銀行個人不良貸款余額分別為591.76億元、570.94億元、498.75億元。在股份行中,個貸不良余額最多的是招商銀行,達443.46億元,中信銀行、民生銀行均超過200億元。

從另一個視角看,對於催收業務而言,「反催收」是另一大新挑戰,倒逼銀行通過自建高標準團隊提升催收水平。

2020年1月,有關部門發佈通知,要求金融機構對受疫情影響暫時失去收入來源的人羣,靈活調整住房按揭、信用卡等個人信貸還款安排。反催收聯盟應時而生。

互金公司奇富科技相關負責人向鈦媒體App表示,當前其公司在貸后管理過程中面臨有組織的黑灰產行為,部分客户在「委託代理」等黑灰產的誘導煽動下,提出不切實際的「修復徵信」、「免除息費」等非理性訴求,被誘導利用歪曲事實、編造材料大量重複投訴,並一事多訪,甚至越級信訪。

「曾出現客户自稱在某短視頻平臺找了協商機構幫其協商,已交納1600元,如果達成后就不會有人對她進行催收,也不會聯繫其家人,每個月固定還款500元即可。但該機構所謂的‘法律顧問’收到錢款后就跑路了,並拉黑了客户的聯繫方式。」

上述負責人表示,需要依靠多種科技手段對黑產投訴客户進行甄別、預警、監控、歸檔,正在依靠風險行為識別、風險信息處理、智能助理等方面的人工智能技術積累,並加入金融行業大模型輔助,阻塞各類黑灰產滲透。

監管收緊,催收江湖醖釀變局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向鈦媒體App表示,目前銀行自營催收的最主要考量不是效率,而是合規。「現在監管部門對非法催收的打擊力度比較大、規範非常嚴格。外包催收的風險越來越大,所以銀行自己就開始自建催收團隊。」

一個典型案例是,今年5月,在業務停擺近一年后,曾為國內最大催收公司的湖南永雄資產管理集團近日公開發文,稱不再從事具體催收業務,將徹底轉型成為一家幫助催收行業及催收公司發展的科技服務型公司。

此前已有不少機構因未審慎管理催收被處罰。4月23日,興業銀行信用卡中心因對外包催收機構管理不嚴,被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上海監管局罰款40萬元;2023年12月14日,平安銀行信用卡中心也因委外催收業務管理不到位被罰款200萬元。

今年5月,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發布《互聯網金融貸后催收業務指引》,對商業銀行、消費金融公司自行開展或委託第三方催收進行了嚴格的規範,強調金融機構應審慎實施外包,加強對第三方催收機構的管理、監督和檢查。其中,對催收時間做了明確規定,催收作業不應在每日22:00至次日8:00催收;單一債務人撥通電話頻次每日合計不應超過3次等。

上述《指引》提到,「有條件的金融機構可組建專門負責催收業務的部門」「金融機構應切實履行貸后催收業務主體責任,不斷加強本機構催收能力建設,審慎實施外包」。

一家股份行信用卡人士表示,其所在銀行對於外包催收的合規管理極其嚴格,要經過嚴格的招投標,目前該行的外包人員已經要求入駐銀行上班,工作信息也會鎖定在公司電腦,以此來管控合規風險。

更多宏觀研究乾貨,請關注鈦媒體國際智庫公眾號: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