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都市山川丨山水比德聯手馬巖松MAD構建北京中關村國際創新中心新地標

2024-06-20 18:30

2024年4月25日至29日,2024中關村論壇首次在剛建成的北京中關村國際創新中心(原稱「中關村論壇永久會址」)舉辦。中關村論壇,作為面向全球科技創新交流合作的國家級平臺,亦是具有全球影響力、開放性和綜合性的高端科技創新國際論壇。創新中心的正式啟用,不僅彰顯了國家級會議中心的莊重與威嚴,更以其獨特的魅力,助力科研學者向世界講好當代中國的科技發展故事。 北京中關村國際創新中心是北京市 「3個100」重點工程,毗鄰玉泉山、頤和園、圓明園、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關村核心區,是三山五園歷史文化與中關村科學城科技資源的交匯處,與周邊的中關村展示中心、海淀公園、三山五園藝術中心等聯動,形成多元化中關村論壇永久會址建築羣。 項目佔地5.9公頃,主體建築由MAD建築設計事務所設計,整體以含蓄謙遜的姿態融入三山五園大環境。周邊景觀是山水比德落實新山水·山水城市理論體系的全新實踐,致力打造其為展示文化傳承、科技引領的世界級新窗口。 於2023年6月發佈的《中關村論壇永久會址:賡續三山五園,創新科技地標 》對該項目進行了方案層面介紹,本篇將以落成后的視角出發,逐一回顧並驗證設計之初的設想。

北京中關村國際創新中心旨在構造一個集生態、科技、文化、無界融合等複合功能於一體的「城市會客廳」。我們秉持對場地本身優越的自然資源、深厚的文化底藴、「城市大腦」的科技高地之稟賦的敬畏,從老子《道德經》提煉出「無為而為、順勢而生」設計理念,以綠地坡面與建築屋面順勢相接,形成都市立體綠地,以含蓄謙遜的姿態融入三山五園的大環境中。

三山五園是北京為數不多的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疊加的複合型文化區域,彰顯了這座城市在文化上繼古開今的氣象,是北京文化的金名片。在項目的文化與自然的底色之上,設計營造出多元的活動空間,為市民提供更多室外活動的可能性,打造一個城市中原生、自然的活動場,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機,還給市民一個靈活、開放的城市公園。

01 延續生態基底

項目作為串聯周圍綠地的重要一環,是西山山水骨架的延續,織補區域綠色廊道的重要部分,亦是助力區域整體藍綠面積達到65%規劃目標的重要節點。同時,基於區域降水特徵進行雨水管理設計,以保證區域水文系統的健康發展。

該區域是北京楔形綠地和綠化隔離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城區重要的水源涵養區,但在2020年之前,該地區面臨着綠地面積鋭減、城市負擔沉重、旅遊嚴重飽和等問題。

02 傳承文化底藴

項目融合中國傳統園林意象與科技創新的都市形象,針對三山五園歷史風貌帶,努力保留並傳承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讓市民在享受現代都市生活時,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03 複合多維功能 項目旨在將國家級會議中心與市民公園空間進行整合統一,確保在城市公建植入后,原住民的生活與休閒需求得以延續,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具備水文調節、微氣候調節、小功能空間調節等綜合功能的綠色之丘

提供給人們開放靈活的「自然活動場

由此,我們提出「複合功能的綠色之丘」的設計概念。將生態、文化、科技、社會功能深度融合,創造複合型的綠色城市空間:滿足場地限高、限容、輕體量打造要求;兼顧雨水管理設計、節能減碳、智能設計;滿足會議使用需求的同時,營建多元、人本的公共活動空間。以實現功能與人性的和諧統一。

策略一: 助力區域水文系統健康發展的水生態設計

水匯流分析。地形營造損失下凹綠地的自然蓄滲功能,且地形雨水匯流增加地表徑流。除車行道外,其余硬質地面以透水混凝土作為主要鋪裝,整體滿足50.5%的透水鋪裝率。並在核心區域設置雨水溢流口。17000㎡超大綠化屋面作為場地海綿系統重要的一環,具有複合功能,兼顧雨水管理設計、節能減碳、智能設計。

策略二:

延續西山生態基底與文化底藴的植物設計

種植方面選用銀杏(金黃)、元寶楓(橙紅)等十余種北京本土彩葉樹種,保證色彩差異度,並拉長彩葉觀賞期;用頤和園中常用的油松、白皮松打造常綠背景,兼顧四季觀賞效果;營造疏林、密林、自然草坡等不同植被類型。

樹種分層種植圖

植物隨着季相變化,模擬三山五園地區原生林的植被風貌,打造層林盡染、疊翠流金的植物景觀。

大樹記憶空間,以場地原生大樹為中心,圍合成一個大樹記憶空間的景觀設計,結合場地坐凳、建築異形廊架構成生態與科技結合的精神聚場。 策略三: 傳承三山五園文化意境的空間設計

以三山五園片區本來就有的生態、文化、科技、公共資源為設計源頭,融入場地景觀設計中,形成五大特色景緻。

疊翠——建築借山之勢,列植喬木形成林窗滲透視線,融入西山的層巒疊嶂

掠影——下沉庭院像古典園林中的園中園,竹影斑駁

重林——周邊喬木形成重林

淺丘——巧借保留的古樹空間,形成場地的精神領地

鏡水——建築與疏林倒影在鏡水之中,虛實對比,是水天相接的畫卷

通過三大策略的綜合疊加,中關村國際創新中心的「綠色科技會客廳」模樣初見端倪。

場地小氣候營造分析:設計依據城市主導風向、建築走勢,通過規劃景觀地形圍合度、植物郁閉度來引導風向和風量。夏季清風穿林,冬季遮擋寒風;選用夏季遮陰、冬季落葉的樹種,調節不同季節太陽的輻射度;在植物密度不夠的場地東南側,大水面的佈置可以調節場地温度和濕度,提供舒適宜人的室外休閒空間。

人們在項目場地各處休憩

城市界面與西山的過渡

大樹形成自然林窗,成為外界市政路與內部場地的過渡,框起葉子型的屋檐和遠處的西山。

入口水景廣場

利用回收的雨水打造景觀蓄水池,異形混凝土砌築的邊緣設計成適宜人們休憩的高度,可作為一個超長的曲線坐凳使用,構成一個開放包容、涼風習習的街角廣場。

下沉庭院

疊瀑與竹影構成靜謐的下沉庭院,是室內空間的外向延伸,也是取意自古典園林中的「園中園」。

樹坑聚場

爲了保留原場地的大樹,設計在北側草坡處形成一個下凹的場地。於下凹處順勢設置臺階與條石坐凳,形成以大樹為中心的內向型圍合空間,為市民提供休憩、靜坐、交流的場所。

此處形成的小高差,增強了空間的趣味性,成為城市中大人與小孩的自然樂園。

城市中的活力草丘

建築的屋頂與景觀地形順勢相接,形成一個向市民開放的綠色草丘。建築屋檐向外延伸,構成遮風擋雨的灰空間。

從市政路的過街天橋看過去,會議中心像一個城市中的綠色山坡,吸引着人們走過去一探究竟。

超大綠色屋面

項目整體像一片葉子嵌入西山余脈,屋面的起伏與綠地的坡面平緩相接,形成都市立體綠地,融入「三山五園」區域風貌。

凱文·凱利曾在《失控》一書中深刻洞察到:「最深刻的技術是那些看不見的技術,他們將自己編織進日常生活的細枝末節之中,直到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 科技,作為人類自然力量的延伸與加強,無疑將在未來更加深刻地影響我們的生活方式。

北京中關村國際創新中心的落成,正是中國科技產業蓬勃發展的又一里程碑。它不僅是一座建築,更是科技與創新的匯聚地,以「綠色科技會客廳」的姿態,敞開懷抱,迎接來自世界各地的創新者。科技與文化於此交融,激發出更多可能,為中國的科技事業注入新的活力,見證着一次又一次的突破與騰飛。未來,這里將承載着中國的科技夢想,攜手全球的創新力量,共同開創科技與文化繁榮的新篇章。

丨項目信息

項目名稱:北京中關村國際創新中心 委託業主:中街(北京)開發建設有限公司 建築設計:MAD建築事務所 工程設計總包: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 第一建築設計院 施工總包:北京建工四建 景觀設計:廣州山水比德設計股份有限公司 照明設計:棟樑國際照明設計中心 標識顧問:北京圖石空間創意有限公司 幕牆顧問:英海特工程諮詢(北京)有限公司 音視頻顧問:中廣電廣播電影電視設計研究院 項目地點:北京海淀 設計面積:55947平方米 設計時間:2022年4月至今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商務合作請聯繫 /37039823 媒體推廣/合作請聯繫微信:gzspi2019加入我們   項目地圖  聯繫我們 山水比德視頻號來了! 掃碼關注,發現更多精品大片!   關於我們

廣州山水比德設計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簡稱「山水比德」,股票代碼:300844),成立於2007年,是一家以創新設計為驅動的綜合型規劃設計平臺,擁有風景園林工程設計專項甲級資質,是高新技術企業和ISO9001:2015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單位,2021年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上市。

貫徹黨和國家「兩山理論」偉大思想,接續「山水城市」的城市構想,秉持「創新引領詩意棲居」之企業使命,山水比德在「新山水設計方法論」指導下,逐步形成了以「設計+」為核心競爭力的四大業務板塊:山水鄉村文旅、山水市政公共、山水產城融合、山水社區,為全國各地政府及地產、商業、文旅開發商,在社區環境、商業綜合體、文化旅遊、特色小鎮、城市設計、區域規劃等領域,提供全過程的高品質系統服務。

山水比德總部位於廣州,在全國有16家城市公司,已落地3500+精品項目,遍佈100+城市。山水比德由創始人孫虎先生擔任首席設計師,擁有一支超千人的國內外精英團隊。憑藉創新的專業技術和歸心的綜合服務,先后榮獲WLA世界景觀建築獎、IFLA國際大獎、風景園林獎、勘察設計獎等670余項國內外大獎,連續3年蟬聯時代樓盤中國地產景觀設計競爭力第一,2020ARCHINA建築中國設計企業品牌新媒體影響力總榜全國第一、民營企業設計企業品牌新媒體影響力全國第一,蟬聯2020-2021 年度、2021-2022年度、2022-2023年度中國民營工程設計企業風景園林專業十強榜首,榮獲2021廣州文化企業30強、2022胡潤中國元宇宙潛力企業榜未來之星、深圳特區建立40周年粵港澳大灣區重點項目「突出貢獻單位」、廣州市第一批建築業「鏈長制」工作示範企業等榮譽。

(山水比德)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