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06-20 09:21
近日,《健聞諮詢》從多個渠道獲悉,保險科技公司元保數科赴美上市取得新進展,目前已敲定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多家證券承銷商。
元保成立於2019年,是一家互聯網健康險公司,旗下的互聯網保險中介平臺元保於2020年正式上線運營。元保成立后,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完成了三輪融資,2021年5月又完成了近10億元C輪融資。
據《健聞諮詢》瞭解,在此前已經公開披露的四輪融資之外,元保近期又完成了一輪以上的大額融資。
近日,證監會國際合作司發佈消息,元保已成功獲得境外發行上市備案通知書。根據披露,元保數科計劃發行不超過6450萬股普通股,並即將在納斯達克或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
在元保之前,已有多家保險科技公司在境外上市,泛化控股集團、天睿祥子、水滴、車車科技等公司已經成功登陸美股二級市場。
相比於幾年前保費規模飛速增長、資本市場異常火爆的繁榮景象,自2022年遭遇嚴格監管與查處后,商業健康險行業彷彿被按下減速鍵,不僅保費規模增速放緩,二級市場股價也大幅下跌。
市值曾經一度高達50億美元的水滴公司,如今已跌至4億多美元,縮水約9成,正奔赴納斯達克和紐交所的元保又將在二級市場取得怎樣的成績?
千億賽道中的獨角獸
元保數科創始人方鋭出身互聯網大廠,曾在網易工作17年,一度升任網易集團副總裁,先后創立網易電商和網易支付等業務。
2019年,方鋭創辦了互聯網保險科技公司元保;2020年6月, 元保通過收購獲得全國性保險經紀牌照-元保保險經紀(北京)有限公司;2021年12月,元保通過收購唯品會全資子公司廣東品諾保險代理,再獲一張全國性保險代理牌照,后更名為首信保險代理(廣東)有限公司。
在保險產業鏈上,存在着產品設計、銷售、承保、理賠等諸多環節,元保的選擇是以中介的身份切入銷售環節,產品類型覆蓋百萬醫療保險、重大疾病保險、綜合意外保險等。
作為中介平臺,元保等公司採用定向廣告投放、信息流曝光、搜索推薦等算法篩選、吸引潛在客户,代銷保險產品,並從保費中抽取佣金作為公司的收入。
除元保外,過去數年中,這條賽道上還孕育出了水滴、十一貝等一批初創公司,他們通過比拼投放能力和運營能力,或是建立新的用户場景,以相對較低的獲客成本實現健康險保單的銷售。
這批公司成立的時間,正是商業健康險線上渠道迅速增長的階段,2016至2019年間,線上渠道的保費年複合增長率為94.6%,線下渠道則僅為19.4%。
保險中介公司們憑藉強大的渠道創新能力,在保險產業鏈中找到了一條規模千億的賽道。
得益於中國互聯網、電商流量經濟的快速發展,互聯網健康險增速也很可觀,2015年至2021年間規模保費從10億元增長至551億元,實現了數十倍的增長。
一位互聯網健康險創業者透露,巔峰時期頭部各家公司僅在抖音平臺上的投放金額,每季度都在數十億元規模。投放費用幾乎都要超出公司從保費中拿到的佣金,做得好的才能勉強維持盈虧平衡,用户次年的保費續期后,公司拿到的佣金纔是利潤部分。
元保的成長也十分迅速,上線不到一年便已累計獲得數百萬付費用户,創下單月保費規模增長超100倍的成績,進入互聯網健康險領域第一梯隊。
這條賽道也獲得了諸多投資人的青睞,元保成立后,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完成了三輪融資,2021年5月又完成了近10億元C輪融資。C輪融資過后,元保的估值已經超過10億美元,成為一家年輕的獨角獸公司。
同一時間,比元保風頭更勁的是水滴公司,以近50億美元的市值成功登陸二級市場,創下行業最高點,也讓背后的投資方獲得了十分可觀的回報,進一步點燃了投資人的熱情。
然而,正當無數互聯網健康險的從業者與投資人們躊躇滿志之時,這個行業卻迎來了劇烈的衝擊。
強監管下的行業劇變
隨着互聯網健康險行業的快速擴張,許多隱患也隨之暴露,引來監管層面的注意。
一方面,互聯網健康險公司從保費中抽取了過高的佣金;另一方面,互聯網保險存在着過度營銷與誤導消費者等問題,為后續的理賠帶來了極大的風險。
為避免「劣幣驅逐良幣」,推動行業良性發展,2021年10月,《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關於進一步規範保險機構互聯網人身保險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銀保監辦發[2021]108號)》施行,被業內喻為「互聯網人身險最嚴新規」,對互聯網人身險的經營門檻、產品範圍等做出了嚴格限制。
新規將保險公司、保險產品、賠付條件等各方面因素都進行了分級管理,使商業健康險原本的100多家供給方鋭減至20余家,約80%的公司失去供給資格。
互聯網健康險保費規模的增速大幅度放緩,根據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公佈的數據,截至2023年前9月,互聯網健康險保費規模約580億元,同比增長僅為9%。但在2019年度,保費規模增速曾高達92.02%。
行業被按下暫停鍵,依然留在賽道中的企業也受到極大影響,曾經最高接近80%的佣金分成,在新規施行后幾乎打了對摺。下游行業也受到直接影響,抖音作為互聯網健康險最主要的投放渠道,在保險行業的收入大幅縮水。
據一家頭部公司高管透露,2022年度公司的業務幾乎只剩下新規發佈前的續保單,盈利也大幅縮水,「業內各家公司的保費金額如果能夠持平就已經算是好成績。」
據36氪報道,2021年度,元保曾實現數十億元級的保費規模,但2022年截至6月份數據,元保的保費規模僅為十億元量級,相比同期下降30%-40%。
已經進入二級市場的公司,業務的衰退直接體現在年報數據上。
水滴公司收入在2021年第4季度起便回落明顯,2021年營業收入32.06億元,同比僅增長5.88%,2022、2023兩個年度,營收更是持續下跌至26.31億元。曾經50億美金的市值如今也跌去九成,僅存不足5億美金。
即將赴美上市的元保,彷彿也還未適應新規整改下的全新行業生態,其業務模式依舊有所爭議。在黑貓投訴 【下載黑貓投訴客户端】平臺上仍有許多近期的投訴案例指出,元保的產品存在「首月一元」、自動扣款隱蔽等問題。
曾創下行業最高點的獨角獸企業水滴在二級市場日漸衰落,元保這個同賽道中曾經的第二名,是否能夠改寫互聯網健康險企業的命運?